APP下载

白城市蓖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02-14于秋馥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12期
关键词:白城市蓖麻龙头企业

于秋馥

(白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白城 137000)

蓖麻是白城市名副其实的特色优势作物,其耐干旱、耐瘠薄的生育特性与白城土质特点、气候条件和光热资源极为相适应。在20世纪80年代初,白城市曾是世界八大蓖麻产区之一。受加工企业滞后等因素制约,1990~2000年,种植面积大幅度萎缩。近年来,随着蓖麻加工业的长足发展,蓖麻被视为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白城市蓖麻产业得以快速恢复。在这样有利的新形势下,发展蓖麻产业既切合白城实际,又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必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重点产业。

1 蓖麻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实现恢复性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白城种植蓖麻高峰时期面积9万hm2,总产量 10万 t,占全国的 1/3,占世界的 1/9。2000~2005年间减至3.3万hm2以下,但全市蓖麻籽总产量还占全国的1/10,世界的1/30左右。2006年以来,随着蓖麻籽价格上扬,种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2009年,册内外种植总面积3.2万hm2,占全市旱田总面积的4.3%,总产量5.4万t;2010年,册内外种植总面积达到3.7万hm2,占全市旱田总面积的4.9%,总产量达到7.5万t。

1.2 经济效益保持连年增长

白城农民种植蓖麻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白城市农科院设有蓖麻研究所,拥有一批专门从事蓖麻研究的科研骨干,先后培育、引进白蓖6、哲蓖3、通蓖5、春蓖1等优良品种,并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蓖麻的产量水平。2010年,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912kg,比2006年以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同时,蓖麻籽价格连年上涨,2010年价格达到每公斤6.40元,比2006年翻了1番,每公顷纯收入8000元以上,明显高于玉米等普通农作物。

1.3 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00年之前,全市辖区内共有蓖麻油加工企业23家,因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品单一、效益低下等原因,全部倒闭停产。2009年,白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通榆向海油脂、吉林盛吉生物两个投资超亿元的蓖麻生产加工企业,年转化原料能力达15万t,带动基地能力达到6.7万hm2以上,由原来的蓖麻油生产开发出癸二酸、甘油等下游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产品附加值成倍提高。

1.4 产销合作实行定单模式

加工企业充分认清原料市场严峻竞争形势,相继采取了垫付生产费用、提供技术指导、明确保底价回收等措施,大力发展定单联结模式。在此基础上,又积极探索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合作模式,使合作方真正实现自愿、平等。2010年,仅盛吉生物公司蓖麻种植定单就达到1.7万hm2,回收原料3.2万t,使农民真正实现“以销定产”,解决了困扰农民“种多少,卖给谁”的生产难题,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1.5 市场潜力仍有较大空间

蓖麻经济价值较高,蓖麻籽含油率高达46%~56%,是其它油料作物所不能及的。蓖麻油在汽车、船舶、军工等行业中应用广泛。从石油中得到的系列产品,多数可以从蓖麻油深加工中获取,因而蓖麻被视为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美国、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利用蓖麻油生成的化学衍生物已达3000多种。随着航空工业和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对蓖麻籽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全世界年需蓖麻籽1000万t以上,而目前产量只有200万t左右,市场缺口大。据专家预测,未来20~30年,蓖麻产业将呈旺盛发展的趋势。

2 蓖麻产业中的突出问题

2.1 生产管理比较粗放,使用品种混杂,单产水平低

虽然蓖麻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的生物特性,但适宜的生产条件仍是夺取高产稳产和较好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种植蓖麻在选地、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生产环节,都养成了“虐待式”习惯,全程管理比较粗放。此外,由于缺少加工企业带动,使用品种混杂,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单产差异较大,高产户和低产户之间公顷产量相差500kg以上。

2.2 基地分散波动,缺少规模优势,原料得不到保证

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3.7万hm2蓖麻面积分布5个县(市、区)的3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还不足0.1万hm2。大多数农户存有投机心理,一直沿用“小而全”式的生产格局,“一村一品”进程极为缓慢,这给企业组织原料生产造成极大困难。市场价格一旦出现变化,种植面积就会出现大波动,加工企业原料受到威胁。

2.3 加工产品研发进程慢,产业链条短,整体带动能力弱

目前两户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5万t,但实际加工量不足4.5万t,加工转化率仅为30%。主要原因是企业建设当初是设计开发尼龙1010等一类的高端产品,但由于技术人才、建设资金、设备供应等因素制约,未能实现预期。现在生产的癸二酸、甘油等附加值偏低,开足马力达产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企业利润偏低,对基地建设不能过多投入,引领农民增收作用不强,企业与农户合作基础还很脆弱。

3 蓖麻产业发展对策

3.1 突出龙头建设,带动产业升级

龙头企业是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要增加企业数量,重点解决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吉林盛吉生物和通榆向海两户企业达产达效。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再新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力争3年内形成蓖麻产业的龙头企业群体,带动蓖麻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要提升企业竞争力,着力解决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鼓励、支持蓖麻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形成“一种原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使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要拓宽筹资渠道,千方百计破解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蓖麻产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样,都面临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合力解决。金融部门要发挥主力作用,研究建立防御投贷风险的新措施,既要保证信贷资金投入安全,又要保证龙头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政府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搞好项目立项工作,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里扶持。企业自身也要拓展思路,积极内引外联,采取合资、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提高社会融资能力。

3.2 扩大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础

稳定的原料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只有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才能为蓖麻产业快速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各地要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做法,引导农民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传统的“小而全”种植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通过继续推行定单生产模式,积极推进传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一乡一品”和“数乡一业”的区域性种植格局。结合全市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鼓励企业采取自建自营、反租倒包等形式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和改造重点产田,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原料生产基地。力争3年内,全市蓖麻年种植面积达8万hm2以上,占旱田总面积的10%以上。同时,采取农户自筹、项目倾斜、企业援助等多种投入途径,不断加强规模生产基地水利建设,应对白城经常发生的“伏旱”、“秋吊”自然灾害,保证高产稳产。

3.3 加强科技服务,挖掘增产潜力

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农业科研部门要突出优良品种、专用肥料、配套机械的研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机化程度。要发挥市、区、乡三级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普大集和电视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种植蓖麻的水平,保证每个种植蓖麻的农户都能接受培训,都有技术资料,都能掌握全程栽培技术。要特别重视新品种引进和地膜覆盖两项重点技术的推广。凡是各地确定的示范户,各乡镇都要选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程的科技包保,力争实现平均单产水平增长5个百分点,公顷产量达到2000kg以上。

3.4 强化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

协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解决政府部门解决不了的经营内容,是农民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强规范与管理,推动协会不断完善与发展。重点任务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探索协会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指导白城现有14个蓖麻产业协会健全章程,规范工作制度,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协会工作质量,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组织转变,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有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协会组织协调,促进企业和农户紧密合作,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 (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培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真正拉紧蓖麻产业化链条,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多赢目标。

猜你喜欢

白城市蓖麻龙头企业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星空 (外一首)
吉林省白城市粮食局 建立健全粮食流通领域联合监管
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引领农村致富能人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巧嘴绕口令
蓖麻蒴果剥壳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有限元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