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宠物与外来动物病

2010-02-12林祥梅李志辉吴绍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鹦鹉热博拉宠物

林祥梅,李志辉,吴绍强,梅 琳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高龄化,饲养宠物之风日盛,犬、猫、鸟等宠物与人共居一堂,同睡一室[1]。当今很多传统的宠物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猎奇心理,许多饲养者更青睐一些稀奇古怪的“另类”宠物,于是一些外来宠物逐渐成为当下宠物市场的主流,甚至很多宠物市场销售的还不能称之为“宠物”的宠物,被人们趋之若骛。

1 宠物-外来动物疾病的载体

宠物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和生活上的帮助[2],但是宠物是人类疾病病原体的巨大储存库,很多人兽共患病的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均为宠物,而在其与人类长期相处之后,由于经常性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与人类之间由于共同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类和脊椎动物的直接或隐性的疾病传染,这些问题除了专业人员外,尚未能引起广大饲养宠物人们的注意。加之,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国际珍禽异兽的走私活动日趋猖獗,全球每年野生动物成交额高达100亿美元,成为毒品和武器之外,世界上第三大走私活动[3]。使各国遭到生物入侵和引入外来动物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近年来与宠物有关的动物外来病(多为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如鹦鹉热(Psittacosis),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莱姆病(Lyme disease)等相继传入我国,使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发生和流行的猴痘(monkeypox)、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RVF)、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等新发、再发动物疫病,随时都有可能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人民健康和畜禽养殖业构成了新的威胁。宠物是外来动物疾病病原重要载体之一,极易造成外来动物疾病传播,潜在威胁巨大。

2 宠物的几种重要外来动物疾病

2.1 鹦鹉热

鹦鹉热(Psittacosis)通常是由鸟儿传染人类的疾病,由一种名为衣原体鹦鹉热(Chlamydia psittaci)的细菌所导致。1879年,最初是由Ritter报告了该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寒战。鹦鹉热是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在自然情况下,野鸟,特别是鹦鹉的感染率较高,所以称为鹦鹉热。该病可以传染给人,是由于接触带衣原体的家禽或鸟而感染,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家禽多为隐性感染,主要特征为肺炎、结膜炎、鼻炎及腹泻,严重时可流行。本病在欧、美各国及非洲分布广,危害极大。CDC报道美国至少有50例鹦鹉热确诊病例,主要是由宠物鸟传播的,如鹦鹉、长尾小鹦鹉、金刚鹦鹉和澳洲鹦鹉[4]。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从鸽、鸭、鸡等禽中分离出该衣原体,人也有感染的报道。目前证实至少有17种哺乳动物及140余种禽类能自然感染本病,各种家禽如鸡、火鸡、野雉、鸽、鸭、鹅等也能感染,且可以相互传染。

2.2 猫抓病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是汉赛氏巴通体(B.henselae)引起的,通常由小猫或具有跳蚤的猫传播此病[5],传播途径仍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可能通过跳蚤传播,也可直接传播。此病以前认为多发生在儿童,现在发现一半的病例年龄大于20岁[6]。目前发现猫抓病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复杂,受累部位越来越多,与其有关的疾病谱也一直在不断扩大。淋巴结炎是最常见表现之一,该病原体已成为青少年和儿童良性淋巴结病的最常见病因。有报告表明猫抓病病人的受累淋巴结部位,最多见的为腋窝(57%),其余依次为腹股沟、颈部和耳后[7]。有的病人可出现皮疹、腮腺炎、乳房肿块、面神经瘫痪、胃肠炎、脊髓炎[8-13]。目前猫抓病的实验诊断主要靠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而分离培养则较少用。

2.3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的,以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75年,Steere AC首先在美国康乃狄克州莱姆镇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莱姆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包括小型啮齿类动物、大型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国外已从鼠类,鹿、熊、狗、牛、马等20多种哺乳动物和7种鸟类中分离到本病原体[14]。我国的调查显示至少有牛、羊、狗、鼠、兔等5种动物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莱姆病临床表现多样,除有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关节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等临床类型,对人群危害严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报道43个州发病13000例[15],目前每年有27 000多新病例报告[16]。该病在亚、欧、美、非、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的病例连年增加,成为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1992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重点防治研究对象,在我国于1986年首次发现莱姆病。

2.4 猴痘

猴痘(monkeypox)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的罕见的病毒性疾病,1958年首次于实验室猴子中发现。科学家已发现松鼠感染了导致猴痘的病毒。这些松鼠可能是猴痘通常的宿主。老鼠和兔子也可以患猴痘。人类感染猴痘是1970年首次报告的[17]。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这种病毒是包括天花病毒、用于制作天花疫苗的病毒和牛痘病毒在内的一组病毒中的一个成员。人类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状体征与天花相似,但是通常比较轻。人感染这种病毒后,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对猴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经发布了说明防止感染猴痘病毒应该使用天花疫苗的指导。2003年6月初,美国出现由土拨鼠传播的猴痘疫情[18]。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报道,截至2003年6月17日,美国威斯康星州、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等6个州共报告了猴痘疑似病人81例。

2.5 裂谷热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RVF)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也是自古以来流行于东非大峡谷地带的地方病,本病可感染人,患者表现发热、头痛和关节痛等流感样症状,少数有出血热和脑炎表现,偶可引发视网膜炎以至失明,病死率约1%,表现出血热症状时死亡率可高达50%左右。裂谷热具有很广的脊椎动物寄生谱,人、啮齿动物、狗和猫都是其主要感染者。该病毒在脊椎动物和蚊子之间循环,许多种类的蚊子可传播该病毒。伊蚊和库蚊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媒介。在干燥条件下,蚊卵可存活几年。当幼虫孳生地被雨水冲击,如在雨季孵化,蚊子数量增加,在吸血时将病毒传给动物,这是自然界长久保存病毒的原因[19]。因为我国从未发生过该病,因此动物易感动物都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因此病毒一旦传入我国,后果将十分严重。

2.6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致死率极高的发热性、出血性传染病。EBV的自然宿主至今尚未确定,目前认为蝙蝠、某些啮齿类动物或鸟类的可能性较大。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是在1967年,德国科学家从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血液中分离出了埃博拉病毒。1976年,EHF首次出现于扎伊尔(今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输入的可能性。

2.7 尼帕病毒性脑炎

尼帕病毒性脑炎(Nipah virus encephalitis,NiVE)是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烈性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病首次发现于1997年,在马来西亚,几名屠宰场工人感染尼帕病毒而患脑炎住院。随后的1998年至1999年,尼帕病毒性炎在马来西亚爆发导致100万头猪被宰杀,111人死亡。给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和恐慌。目前,尼帕病毒性脑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被发现并引起疫情,未有其他国家有病例出现。尼帕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人、猪、猫、犬、马、鼠、蝙蝠等。有研究认为,猪可能经与果蝙蝠、野猪、流浪狗和鼠类等野生动物接触而感染尼帕病毒。尼帕病毒在猪群间的传播可能与八哥、九官、掠鸟等掠鸟科鸟类有关,因为这些鸟类经常在猪场内觅食,啄食其背上的蜱,并可在不同的猪群间或养猪场间活动。此外该病毒也可通过狗、猫的机械传播或通过使用同一个针头人工授精或共用精液的方式传播。

2.8 西尼罗河热

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是由西尼罗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有高热、头痛,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膜炎症状。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广泛分布于非洲,近年来在美洲及其他地区也有流行,引起人们关注。1937年,一位英国病毒学家在研究黄病毒时首次从乌干达北部西尼罗区域Omogo镇的一位“发热病”妇女血液中分离出来一种病毒,根据病毒发现的地名命名为“西尼罗病毒”。西尼罗病毒经蚊-鸟循环进行传播,主要感染野生鸟类,偶尔感染人等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仅在北美就已在160余种鸟类体内检测到西尼罗病毒。我国还未有西尼罗热的疑似病例出现,但目前仍然有从南美洲走私野生鸟类的违法行为存在,因此西尼罗热传入我国的风险仍然存在。

3 防止宠物引入外来动物疾病的意见和建议

3.1 加强对走私野生动物的监察力度

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走私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不法活动不断出现,这使得宠物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机率增加。我国1983年就发布《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9年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令禁止走私野生动物,各地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地方执行力度不够,走私野生动物时有发生。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察、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宠物饲养知识的宣传,提高饲养者的安全和疾病防范意识。

3.2 完善宠物饲养许可制度

宠物、特别是外来宠物的有效管理主要应该采取法律手段,而不是相关管理部门在各个宠物市场围追堵截。我国目前关于宠物的法律内容只涉及到城市养狗的问题,但对已经出现并占据相当比重的各种“另类”宠物并不在其范围内。建议各城市管理部门对这些“另类”宠物,如蟒蛇、蜥蜴等,都做登记处理,饲养须办理许可证,这样可以随时了解这些外来宠物的情况。此外,对于走失的宠物、饲养者无力饲养准备抛弃的宠物,城市建设部门应设立收容所。动物收容可以使动物携带的疾病传染等事件发生率降低,动物收容所也将是外来种数据库的一个重要来源。

3.3 加强宠物外来动物疫病技术储备

虽然现在国内尚无宠物造成大面积传播外来动物疾病的记录,但我们应当防患于未然。须知外来动物疾病一旦爆发可能很难控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未见有显著成效。外来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有准确地掌握疫病的国外流行现状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掌握其病原生物学、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资料;研制并建立各疫病特异诊断试剂与监测方法;提高口岸检测和处理能力;提前做好各疫病免疫预防的疫苗毒种选育与生产准备,切实做好其技术储备,以免一旦传入后措手不及[20]。

[1]丁义玲,夏鹏.宠物与人共患寄生虫病[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442.

[2]http://consensus.nih.gov/1987/1987healthbenefitspetsta003html.htm.

[3]程军.珍禽异兽-世界第三大走私活动[J].环境,1997,4:39.

[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bsite.

[5]http://ezinearticles.com/?Exotic-Pets-and-Exotic-Diseases&id=2226401.

[6]Spach DH,Koehler JE.Bartonella-associated infection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8,12:137.

[7]Aguirrebengoa K.Cat scratch disease:series of 14 cases.The diagnostic usefulness of serology[J].Enferm Infect Microbiol Clin,1999,17(1):15.

[8]Landau M.Unusual eruption as a presenting symptom of cat scratch disease[J].J Am Acad Dermatol,1999,41(5 Pt 2):833.

[9]Malatskey S.Cat scratch disease of the parotid gland:an often misdiagnosed entity[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0,109(7):679.

[10]Fortune SM.Cat scratch disease presenting as a breast mass[J].Obstet Gynecol,2000,95(6 Pt 2):1027.

[11]Thompson PK.Saccente M.Cat scratch disease presenting as neuroretinitis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lsy[J].J Neuroophthalmol,1999,19(4):240.

[12]Liapi-Adamidou G,Tsolia M,Magiakou AM,et al.Cat scratch disease in siblings presenting as acute gastroenteritis[J].Scand J Infect Dis,2000,32(3):317.

[13]Hulzebos CV.Vertebral osteomyelitis associated with cat scratch disease[J].Clin Infect Dis,1999,28(6):1310.

[14]Keesing F,Brunner J,Duerr S.Hosts as ecological traps for the vector of Lyme disease[J].Proc Biol Sci,2009,19(22):127.

[15]Steere A C,Sikand V K,Meurice F.Vaccination against Lyme disease with recombinant Borrelia burgdorferioutersurface lipoprotein A with adjuvant[J].N Engl J Med,1998,339(4):209-215.

[16]John A,Candis M,Beatriz M.Diagnostic challenges of early Lyme disease:lessons from a community case series[J].BMC Infect Dis,2009,1(9):128.

[17]http://www.ycst.gov.cn/news/hot/20030626/78312478.htm

[18]Reed KD,Melski JW,Graham MB,et al.The detection of monkeypox in humans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J].N Engl J Med 2004,350:342-350.

[19]http://baike.baidu.com/view/696835.htm?fr=ala0_1_1.

[20]http://www.cae.cn/cn/yuanshijianyi/yuanshijianyi/20090615/cae3705.html.

猜你喜欢

鹦鹉热博拉宠物
养鸟后出现发热、乏力,当心传染“鹦鹉热”
养鸡养鸭引起的肺炎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肺炎11例临床特征分析
抬起脚来
养宠物
直面“埃博拉”之惧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
抗击埃博拉:中国赢得世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