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宠物的社会问题与管理

2010-02-12韦海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养犬流浪宠物

韦海涛

(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北京 100107)

1 宠物对人类生活、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1.1 宠物与人类生活

人类与宠物的感情基础是宠物的孩子般的魅力。因为人类哺育孩子的天性,我们自然与犬关系亲密。成熟犬的智力完全等同于2岁儿童的智力。但是犬不再长大,不会像孩子那样带来那些麻烦事或是令人伤心的事。

“没有欺骗,没有花招,没有批评,宠物从来都不会做这种事情”。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人与动物行为专家James A.Serpell说。人类发现这种忠诚是没法抗拒的。犬是从狼演变而来的。尽管去掉了野性,但是群居是其本能需求。所以我们成为它们的新群体,他们视我们为家人。

这种情感的相互依赖就解释了,为什么42%犬与他们的主人睡一张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拒绝使用“宠物主人”一词,更愿意被称为“宠物家长”?为什么美国63%的家庭拥有宠物,日本养犬家庭达到29.4%,韩国20%,台湾2 300万人口约饲养200万条犬50万只猫?有媒体称中国家养犬有5 800万条,其中城市宠物犬约425万条,在北京90万条注册犬中约三分之一为宠物犬。

超越宠物的功能:警用、导盲、搜救、牧羊、狩猎、护卫、捕鼠……

负面:疫病、扰民、环境卫生、流浪动物激增……

1.2 宠物与生态环境

如果承认城市中除人类之外还存在生态系统的话,那么包括城市野生动物在内的各种生物构成了城市生态链,其中就有所谓流浪动物,比如流浪猫,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按照城市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达到均衡。作为宠物的动物应该生活在人类社会而非自然界,如果宠物因不同原因进入生态系统将会对现有生物链造成影响,尤其是非本地物种。比如在北京园林部门反映,流浪猫聚集比较多的公园,啮齿类和鸟类的数量明显减少。澳洲的野兔、鲤鱼泛滥,美国佛罗里达的蟒蛇成灾等,都是由于非本地物种的宠物被释放到本地生态系统而引发严重后果。所以虽然宠物来自于自然,但如果放归要慎之又慎。

1.3 宠物与经济发展

宠物产业包括:宠物繁育与交易、宠物食品及用品、兽医服务、宠物服务(美容、训练、寄养和保险等)。其产业结果比例宠物食品占40%,兽医服务占24%,用品和非处方药24%,宠物服务7%活宠物交易5%。

据估计,美国2010年宠物产业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即便是经历了金融危机,2006~2010年均增长也达到了3.2%,拉动就业年均增长2.8%。澳大利亚宠物业占到GDP的6%。

北京宠物兽医服务业年市场规模约5亿元。如按比例推算,北京宠物产业年市场规模应在20~25亿元,这个数据在2004年只有5亿元,目前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可以预见宠物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快速加大,对于拉动内需、启动消费也会发挥积极作用。在北京仅宠物兽医服务业就提供了近4 000个就业岗位,可以想见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宠物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难看出饲养宠物的需求和宠物产业的发展是社会演进的必然趋势,我们讨论的不是宠物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促进这种社会需求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统筹各方面力量把不利的一面降到最小的问题。

2 现状及应对

2.1 北京市的宠物管理

出于对狂犬病的防范及犬攻击性的担忧,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对犬进行登记管理,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大多数城市也是如此。2010年登记犬达到90万只,其中城区养犬30万只,也就是宠物概念的犬30万只,约占城市家庭的7%。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有72.5%的市民表示自己有比较钟爱和需求某种动物,尤其是核心家庭(夫妻+孩子),有近一半的人表示已经或将准备饲养伴侣动物。可见,我市在未来几年内,宠物保有量仍将快速增长。怎么管?我们要探讨解答几个问题。

2.2 养犬先决条件的设立

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养犬行为,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但人与动物和谐的前提是饲养宠物的人能够在科学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宠物,掌握饲养和训练宠物的基本知识。但目前的管理法规设定的登记条件并未将掌握相关知识设定为人们饲养宠物的前提条件,再有就是有养犬意愿的家庭应征得周边邻里的同意,如果将这两点列为养犬前置条件将会有效降低养犬的负效应。另外,定期做狂犬病的免疫是被许可养犬的前提,即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这一点在北京法规中有明确要求。

2.3 管理费问题

这是被很多养犬人质疑的焦点问题。立法收费的理由:一是如果养犬行为需要政府规范,而政府会因此增加管理支出,那这部分支出由公共财政也就是让所有人包括不养犬的人分摊显然不合理,所以养犬人应缴纳管理费;二是总体思路还是不鼓励养犬,所以作为养犬门槛的收费标准不宜过低,也就是说这个费用是养犬人承担的社会责任而非等值买卖服务关系;三是所有管理收费均上交各区县财政,各养犬管理相关部门管理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也就是收支两条线,收多少和支多少不相干。

2.4 对养犬的品种及规格限制

这个问题是养犬人热议的焦点,在对犬稍有了解的人群中已经不存在异议,显然犬的攻击性不以大小区分,35公分的限制会使象金毛、拉布拉多等最佳伴侣犬不能合法的进入家庭。但在1994年北京立法《北京市限制养犬管理规定》和2003年修订为《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时,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取消“限制”两个字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较高的收费标准也体现了总体限制的思路。在对犬文化缺乏普遍认知的情况下,不了解犬的人们判断犬的攻击性最直观的就是按照体型大小区分,况且犬如不经一定的行为训练容易做出使人不悦的举动,所以在2003年修订法规时对原来35公分的规定未作修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微观基础已经改变了,相信社会力量的推动下这个规定会得到更为科学的完善。

2.5 宠物疫病防控

根据文献记载,目前人与宠物间的共患病达到了47种之多,其中犬约20种、猫约12种、鸟约5种、观赏鱼和龟约10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每年报告死于狂犬病者就高达5.5万人,仅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也超过2 000人,北京10年来死亡病例也超过了10个。防止这些疫病通过宠物传染给人类的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使宠物不带病原。北京自2003年全面实行注册犬狂犬疫苗的免费注射,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选取符合条件的动物医院作为狂犬病免疫定点单位,在城镇地区市民半径不到5公里就能找到一家定点免疫单位就近得到免疫服务。2009年,全市狂犬病免疫定点单位达到了363家(其中动物诊疗机构182家、各级兽医站181个),完成了近80万条注册犬的狂犬病免疫工作,免疫密度100%。目前北京市正在通过示范推广项目形式向动物医院普及弓形体、布鲁氏菌病等人兽共患病的诊断技术,使宠物医院能够为市民提供相关检验服务。

2.6 城市宠物总量和密度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和很难回答的问题。现在北京人口总量超过了2 000万,超过了城市的承纳能力,带来一系列问题。科学地讲,以犬猫为主的城市宠物数量也不能是无限增长的,事实上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不是所有家庭都具有饲养宠物的需求和能力。养宠物家庭比例高的是54~65岁的空巢家庭、有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家庭以及四口人以上的家庭,另外在高密度社区和租住公寓的人群中养宠物比例比较低。在人口密度较高、人均居住面积较低的香港,养犬家庭比例只有6.3%。但从理论上也应该有个度的概念,依据哪些因素来确定这个度是多少,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学者和企业家们多提供一些相关信息。这个问题尤其在宠物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更不易被重视,但我们必须找出相对科学的方法,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这是制定宠物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

2.7 香港的经验

香港养犬管理的模式以服务为导向,较为符合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市民凡是饲养五个月大或以上的犬必须申领牌照,但手续十分简便。可以在为犬注射狂犬病疫苗或者植入微型芯片时一并申请办理,随后可以到渔农署辖下的任何一间动物管理中心及发牌中心领取,也可以通过宠物医院或动物保护协会代为领取。养犬牌照有效期限是三年,且费用仅为80港币。香港虽然注册费用低,但对养犬行为规范极其严格,违法处罚十分严厉。比如犬的粪便污染街道或者公共地方,主人将被罚款1 500元;犬的粪便污染建筑物的共用部分,主人最高可能被罚款10 000元;犬袭击市民或者吠叫声扰民,最高罚款10 000元;对大型犬和危险犬的管制不符合要求,最高罚款25 000元和监禁长达3个月;对格斗犬的管制不符合要求,最高罚款50 000元和监禁长达6个月。

由于手续简便、费用低廉、服务到位,加上严厉的处罚,香港很少有市民选择让宠物做“黑户”。一旦宠物上了牌照,就已经植入了芯片,根据编号就可以查找到主人的资料,不仅避免犬走失或者被遗弃,也为政府部门实施行政管理提供了便利。

“市民对于宠物的消费已经不仅仅等同于简单的商品性和服务性的消费,还牵涉到更加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和个性心理因素。从市民心理承受的底限与公众心理需求的角度看,通过收取费用来对养犬数量进行调控,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理。因为无论收费多少,市民都有饲养的需求,过高的收费只能导致“黑户口”,给政府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一位叫“净水如天”的网友在他的博客中这样评论。

3 宠物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宠物繁育及交易、宠物食品及用品、兽医服务、宠物服务构成的宠物产业在中国正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增长,10年内将达到1 500亿人民币规模,这是“欧洲透视”在2009年的分析结论。

3.1 宠物繁育

目前北京市共有宠物饲养场173个,存栏犬只7 000余条;其中137个有营业执照,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宠物繁育机构数量不足30家。专业化饲养水平不高、防疫意识淡薄,缺乏系统性的科学选育,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宠物繁育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除藏獒等地方犬种外,绝大多数优良种犬都要从国外引进,中国人每年买种犬花的钱是世界上最多的、价格是最高的。另外,除藏獒外我国没有犬的品种标准,各类机构都是按照美国或是欧盟的标准开展评选及血统登记工作,这也制约了我国犬繁育的国际地位。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养犬场的监督管理与技术指导,使养殖场提高防疫管理水平,开展遗传选育工作,从而提高中国宠物的国际竞争力。

3.2 宠物交易

宠物的市场交易是人们获取宠物的主要渠道,这个渠道是否通畅、规范关系到宠物产业的健康发展。犬猫交易市场,不像普通的花鸟鱼虫市场,在防疫条件、防护设施、污染物处理及噪音控制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基于对负面因素的考虑,北京不允许在重点管理区开办宠物交易市场。因此,目前我市合法的宠物交易市场只有通州东方新宠乐园交易市场和垡头爱斯达名犬交易市场两家,这显然难以满足宠物交易的需求。事实上在其他地区宠物交易基本上都是以集贸市场的形式出现,或采取地下交易方式,这样的交易方式不仅使国家税收流失,同时也很难对宠物的疫病加以有效地控制。另外城市中的宠物用品商店也在以展示的名义出售宠物。这与国外完整有序的宠物交易的法律及市场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建立更为科学的宠物市场许可制度,使人们能够方便、安全的选择到中意的宠物是行政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3 宠物食品及用品

这是在宠物产业中份额最大的部分。截止2009年底,在我市销售宠物食品的生产企业达到62家,其中4家在我市注册生产,其余的58家为代理销售。宠物食品由单一的食品向功能性发展。2009年我市宠物饲料的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外资品牌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以及几乎全部的高端市场。我国生产企业陷入制造业泥潭,汇率的微小变化和同行间的恶意竞争随时会吞噬本已微薄的利润,打造自有品牌是改变这个被动局面的唯一出路。

3.4 宠物服务

宠物服务业包括美容、训导、寄宿等子行业,这是宠物相关产业中最缺乏相关标准的部分,对于行业健康发展不利。

3.5 宠物会展经济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经济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北京的宠物会展也得到快速发展。宠物会展分为宠物展示比赛和宠物用品展览两类,前者不仅是养殖企业进行宠物展示和比赛的平台,更是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和学习交流健康宠物文化的窗口;后者为企业产品宣传、打造品牌、收集信息、洽谈贸易、交流技术创造了机会,在很多时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举办的。北京市每年举办各类宠物会展及比赛几十期,涉及犬、猫、鱼、鸟等多个品种。影响比较大的宠物用品展览有长城展览公司承办的“北京国际宠物展”,企龙公司承办的“亚洲宠物展”。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举办的藏獒展,北京市保护小动物协会的北京猫展,以及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犬业分会、名将俱乐部和中国纯种犬俱乐部举办的各类犬赛等。按照北京市目前的法规,重点管理区不能举办各类犬展及犬赛。很多各界人士呼吁,在具备防疫和防护条件的前提下,应当让广大市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更便利地参与到养犬文化活动中,这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科学养犬素质。

3.6 兽医服务

自2001年北京市对动物诊疗机构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对从业兽医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审批和考试标准体系。截止目前,全市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动物医院共有204家,动物诊所97家;通过考核的执业宠物医师共有729人,医师助理260人。在北京按规定兽医专业本科以上要在动物医院实习一年、大专要二年才有资格报考宠物医师;考试设有严格的笔试和实操,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取得资格的医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北京的动物诊疗机构和执业医师们不只是为宠物提供诊疗服务,他们协助政府实施狂犬病免疫、开展疫病调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同时也是疫情应急预备队的重要成员;2005年开始筹备成立的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更是发挥了行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每年9月召开的的“北京宠物医师大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6届,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宠物诊疗技术交流平台之一。可以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北京培育出了一支技术水平和行业道德全国一流的执业医师队伍。

当然宠物诊疗行业也有自身发展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近来反应较强烈的收费价高、不透明的问题。很多宠物主人把给动物看病与人看病相比较,觉得宠物医院收费高。其实这两者是不具备可比性的。人医院是事业单位,不用交房租、设备采购、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财政都给补贴;而动物医院则完全靠经营生存,一些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基本收不回成本。问题的关键是以药养医的观念和经营方式,这与国外有着巨大反差。动物医院顾及宠物主人不接受较高的诊费,而只能通过低诊费高药价来获取利润,甚至在装药的纸袋上只写用法用量而不写药名,这种经营方式引发客户不满是十分正常的,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4 流浪动物数量控制与动物福利

4.1 控制流浪猫的数量

从法律意义上讲,流浪的犬和猫的地位是不同的。根据《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在北京流浪犬是不允许存在的,一经发现要被公安部门收容;但流浪猫被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得以存在。根据首都爱护动物协会的调查,目前北京流浪猫数量约16~20万只。长期以来由于流浪猫的数量激增,发情时的嚎叫、潜在的疫病风险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影响,一些毒害、虐杀流浪猫的事件不断发生。如何在一定的动物福利条件下,有效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自然生态的影响成为我们面对的新课题。猫有别于犬,它不具有犬的攻击性,收容处理显然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科学界的认同,捕捉+绝育+放归(TNR)模式是公认的最为有效和人道的应对措施。21世纪初,北京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和团队就通过各种途径募集资金,尝试开展TNR模式,一些动物医院也对此项手术费用进行了部分减免,但总量较少。2006年7月,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以及北京保护小动物协会共同发起了,“控制流浪动物数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主题的流浪猫TNR行动,有57家动物医院600余名医护人员、11个动物保护团队数百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其中。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负责制定绝育券(猫票)发放、手术操作规范、工作过程监督回访等工作流程,明确了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并监督维护工作程序的履行。北京保护小动物协会按计划把绝育券通过各团队分发到志愿者,志愿者捕捉到流浪猫后联系事先约定的动物医院实施手术;每个参加活动的动物医院每月免费做10例绝育手术。到2007年底,免费绝育手术超过9000例。2007年底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夕,某海外著名媒体报道北京市正大规模捕捉、虐杀流浪猫,国际国内舆论反映强烈,十几家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到北京流浪猫收容中心考察并提出批评意见。2008年,经北京市农业局与财政局协商,流浪猫TNR被正式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支持12 000例绝育手术,每例予以80元补贴。到2010年6月底,北京市流浪猫TNR行动共完成绝育手术32 553例,直接减少流浪猫繁殖10万只以上。这种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很多慈善组织、企业和爱心人士出资赞助各个救助团队的流浪猫TNR工作,其支持力度不在政府之下。各国际动物福利组织也就此与北京进行频繁交流并提供技术、物资及资金上的协作,TNR行动已经成为北京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北京的动物救助志愿者也因拥有自己的“猫票”而自豪。

4.2 控制流浪猫数量关键在于源头

北京现在有多少流浪猫并不重要,我们可以通过TNR逐步有效控制,关键是要在源头上减少遗弃行为的发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正确选择、饲养和训练宠物的知识,树立做负责任的宠物主人意识,并借鉴国外经验从小学教育入手普及动物福利观念。但在农村地区犬和猫被当作看家和捕鼠的工具,一旦农户拆迁上楼就不再需要它们,很多犬猫就此加入流浪群体,这需要有关部门和救助组织的早期介入,减少遗弃或提前收容。目前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正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爱心绝育接力赛”行动,旨在探索通过绝育控制农村地区犬只过度繁殖的有效模式并普及动物福利理念,第一站已在北京大兴博村获得圆满成功。

4.3 树立科学救助观念

许多有爱心的人们认为喂猫就是爱动物的表现,但人为饲喂使流浪猫在较好的营养条件下更易于繁殖,无疑会加剧负面效应和TNR工作的强度。所以,为流浪猫做绝育和收养它们是最好的救助方式。同时,鼓励主人为自己饲养的宠物做绝育,这是防止宠物无序繁殖而最终成为流浪动物的最佳途径。

4.4 收容与领养

被收容的动物在饲养3周后无人认养会被人道处理,这是国际惯例,北京也是如此。这里面有两点要强调:一是在动物被收容后的3周内必须得到人道的对待,不能因为最终会被处理而不提供相应的生存条件,这一点北京在2007年是有过教训的;二是一定要拓宽领养渠道,简化相关手续,加强宣传使领养被遗弃的动物成为潮流和爱心的体现。在美国两家最大的宠物业连锁机构PetSmart和Petco都与动物福利组织签订福利计划,在全美超过2000家门店设立领养专区,供领养的动物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性格评价,有意愿的人士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领养的动物,北京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社会的进步必将带来需求的多样化和新兴产业的崛起,适时调整法律和政策体系,科学引导社会需求,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降低负面效应,需要政府、学术界、工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对宠物及宠物产业的管理工作中,应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的设定准养条件,以服务为导向呵护宠物相关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有效控制流浪动物数量,普及动物福利理念完善相关立法,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促使宠物及宠物产业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其他相关文献,因版面及时间问题,此处从略)。

猜你喜欢

养犬流浪宠物
文明养犬宠爱有方
各地养犬规定解读
流浪
流浪的歌
流浪猫鲍勃
抬起脚来
给远方
养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