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

2010-02-11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孙 薇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118200)

卒中后癫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群,且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宽甸县中心医院3年期间收治的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宽甸县中心医院自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共收治脑卒中患者834例(脑出血305例,脑梗死529例),其中继发癫痫81例,占9.7%。本组81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男51例,女30例,年龄43~85岁(平均63.2岁);其中脑梗死48例(48/81,占59.3%),脑出血28例,(28/81,占34.6%),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5/81,占6.2%)。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病经过CT脑扫描确诊。

1.2 临床特点

1.2.1 痫性发作与病程的关系

脑卒中急性期出现痫性发作(卒中1个月内)56例(56/81,占69.1%),脑卒中后1~2个月出现痫性发作13例(13/81,占16.0%),2~3个月出现痫病发作10例(10/81,占12.3%),3~6个月出现痫病发作2例(2/81,占2.5%)。由此可见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痫性发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P<0.05,t=14.089)。

1.2.2 痫性发作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48例脑梗死中,皮质区(脑叶)受累32例,基底节区梗死16例;33例脑出血中,脑叶出血26例,壳核出血5例(出血量50~70mL,均破入脑室),尾状核头部出血2例(出血量约45mL,破入脑室)。由此可见病变位于脑皮质的痫性发作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下区域(58/23,P< 0.05,t=31.821)。

1.2.3 痫性发作与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的关系

本组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33例,占全部脑出血305例的9.76%;占全部脑梗死529例的9.68%。由此可见,出血性卒中与梗死性卒中继发癫痫对照,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t=3.078)。

1.2.4 癫痫发作类型

本组病例均明确癫痫发作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未发现可能相关的其他疾病。表现为简单局部性发作10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27例,其中15例由简单部分性发展而成。全身性发作持续状态1例。脑电图异常,多提示病灶侧较重,有的出现棘慢波。病灶位于基底节和丘脑区的患者18例,临床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脑电图呈现弥漫性异常。

2 讨 论

脑卒中与痫性发作的关系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本组收集脑血管患者834例,其中发生继发痫性发作81例,占9.7%。有人认为动脉闭塞较慢的颈内动脉系统阻塞性疾病市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1]。我们观察的病例,病灶分布多在颈内动脉系统的供血区域,说明脑卒中继发癫痫性发作,以颈内动脉的供血区多见。卒中灶位于大脑半球的患者占58例,表现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其中27例发展为全身强直-痉挛发作。由此可见,脑叶出血或梗死较多出现痫性发作。而且前临床上最多的腔隙梗死,继发痫性发作者仅3例,证明在脑卒中继发痫性发作中,腔隙性脑梗死中少见[1,2]。

根据痫性发作出现的时间,本组患者,可分为两类情况:早发性癫痫(2周内)和晚发性癫痫(2周后),早发性癫痫的原因主要是病变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细胞水肿而产生癫痫放电。其发生机制,梗死早期脑缺血、缺氧,是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出现过度去极化;急性期颅内压升高,影响了神经元的正常电生理活动;由于应激反映使机体内有关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破坏等引起痫性放电,较大的畸形血管盗血而使临近脑组织缺血、缺氧或病变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元,引起痫性发作;脑出血或动脉瘤破裂,引起局限性或弥漫型脑血管痉挛、神经元缺血、缺氧出现癫痫性放电。迟发性癫痫(2周后),主要由于病灶中神经胶质增生、卒中囊形成致病灶[3]。发生机制,梗死或出血灶的机械刺激及逐渐发生的神经元变性,病灶周围胶质细胞的增生及血红蛋白、铁、铁蛋白等构成病灶的刺激[1,2,4,5]。由此可见,脑卒中早期,有明显的意识改变和脑水肿征象,痫性发作段赞成一过性,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而脑卒中晚期,脑水肿已经消失,其后数年内反复痫性发作,多数肢体功能恢复较差。

徐惠琴等[6]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的发病率为26.2%,本文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痫性发作5例,占6.2%,低于文献报道。一般认为,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储蓄合并脑血管痉挛,后者可以导致脑梗死,继发痫性发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应积极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预防脑血管痉挛,是防止痫性发作的关键。其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其迅速出现的颅内压升高及血性物刺激,首先作用于大脑皮层,易于诱发痫性发作。

在治疗上,除针对病因处理外,对不同时期的痫性发作患者应区别对待。从我们观察的结果分析,一般在脑卒中急性期出现的痫性发作,临床应用地西泮即可,不须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对晚发痫性发作者,多须长期常规癫痫治疗[5]。

[1] Pochlmann-Eden B,Cochius JI,Hoch DB,et al.Stroke and epilepsy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J]. Cerebrovasc Dis,1996,6(4):322-324.

[2] Pochlmann-Eden B.CochiusJI,Hocch DB,et al.Stroke and epilepsy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J]. Cerebrovasc Dis,1997,7(1):2-3.

[3] 张晓琴,任善玲,陈顺仙.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与机理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6):359-362.

[4] 翁武昭,王孙,柴莹,等.急性脑血管的癫痫发作[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85,11(1):36-38.

[5] 黄如训.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3):148-151.

[6] 徐惠琴,王耀山.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癫痫[J].临床神经病杂志,1993,6(2):114-115.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