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灶性肠管周围炎的早期诊断与内科治疗

2010-02-10于百生丁长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8期
关键词:局灶征象肠管

于百生 丁长青

1 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21700)

2 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21700)

局灶性肠管周围炎临床并非罕见,患者常以腹部局部疼痛及发热就诊,尽管多数行抗炎治疗后痊愈,由于很少行CT检查,本症常难以获得较为肯定的诊断。笔者搜集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以来经内科治愈的资料完整的12例报告如下,以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4~87岁,平均63岁。均有发热、腹部局灶性疼痛和或压痛,9例伴腹泻,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2例诊断性腹穿均未抽出腹水。

1.2 CT检查方法

使用GE Prospeed AⅡ螺旋CT机,扫描前先训练呼吸。先行常规腹部扫描,病情急重者不必禁食及肠道准备,轻者检查前禁饮禁食4h,口服2%复方泛影葡胺800mL。扫描范围尽可能包括全腹部,层间距及层厚7~10mm,螺距为1,根据需要局部2~3mm薄层。常规以腹部窗宽及窗位摄片,并同时以宽窗宽(300±)及窄窗位(0±)摄片观察。CT检查时间距症状出现时间2~5d。

1.3 治疗方法

所有治疗均获得患者或其家人知情同意,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使用2联抗生素(以三代头孢及喹诺酮类为主),口服或静脉滴注,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疗程7~12d。同时予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等综合治疗。

2 结 果

2.1 CT表现

全部病例均显示肠管周围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以絮状增厚、粗细网状增厚、条索状增厚为主。增厚的腹膜边缘模糊,增强后有强化。常规腹窗(窗宽、窗位分别为300±,40±)仅3例显示腹膜密度稍高,宽窗宽及窄窗位均能很好显示上述征象。本组肠管未见肿瘤、粪石、肠管梗阻等病变征象,未见肠血管病变及腹水等征象。

2.2 疗效判断

本组均为显效,符合以下标准:体温正常,无腹痛,CT复查征象消失。

3 讨 论

腹腔肠管内部炎症、穿孔、外伤等引起[1],本组全部由肠管内部炎症引起,临床与影像均已排除其他所致。

空腔肠管炎症,致病细菌可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若致病菌毒力弱,病理损害轻或处于进展中的疾病早期,病变可局限于腹腔内某一部位而形成局限性脏器周围炎。本组均为急性发病,均有病变附近腹膜刺激征: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因多处于腹膜炎早期,腹腔多无明显液体积聚,故诊断性腹穿均未抽出腹水。本组全部病例均显示腹膜或脏器周围脂肪间隙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其中以絮状增厚、粗细网状增厚、索状增厚及结节状或饼状(大网膜为主)增厚为主。增厚的腹膜边缘模糊,增强后有强化。常规腹窗(窗宽、窗位分别为)常难以显示,但结合宽窗宽及窄窗位均能很好显示上述征象[2]。

本组病例全部符合以下标准:有腹部局灶性疼痛和(或)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CT提示与疼痛对应处的腹腔脏器周围局灶性索条、絮状等密度增高影(一般需合适的窗宽及窗位方能显示);经短期抗炎治疗后以上情况均消失。

本症常见,但CT易误、漏诊。主要与常规腹窗几乎没有显示病变及观察不仔细有关。本组与腹部最痛处对应的区域均出现了上述CT征象,影像诊断医师重视临床表现也是减少误漏诊的途径之一[2]。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655.

[2] 丁长青,丁爱兰.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急腹症的CT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2009,23(5):499-500.

猜你喜欢

局灶征象肠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线粒体SOD和MDA水平影响实验研究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局灶型和非局灶型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