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作家王小鹰的生活与创作

2010-01-25丁言昭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小说

丁言昭

(上海木偶剧团,上海 200003)

我也不记得是啥时认识王小鹰的,只觉得她那磁娃娃般的脸很像木偶剧中可爱的女孩子,名字也是我常常在剧本中用的。看了她的作品后,忽然想为她写传记,于是我开始收集她的材料,有机会为我心中可爱可亲的女作家写文章,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王小鹰有很多习惯与我相似,如把案头工作做得非常仔细,然后再笃悠悠地进行创作,就这样她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书,而且每一问世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叹,啊,王小鹰又出书了!

一 一路风尘

1947年正是解放战争时期,王小鹰的父母都是新四军战士,那年她母亲在苏北滨海县射阳河中一条小船里生下了她,不久把她交给姨妈抚养,自己与丈夫奔赴战斗前线。因此王小鹰有时开玩笑说自己是“苏北姑娘”,其实她的祖籍是宁波。

王小鹰读过的小学可真多,有新华小学、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长乐路第一小学和长乐路第三小学。课余时,她特别喜欢看古代仕女图,还进行临摹,到小书摊上借《红楼梦》的连环画,接着她被书中的一个个儿女情长的故事吸引,终于想办法从父亲的书柜中翻出 3本厚厚的《红楼梦》,似懂非懂却是非常投入地读,读到《晴雯之死》、《黛玉焚稿》等章节时,总是泪珠飞洒,泣不成声,两眼哭得红红的。那年王小鹰才上小学五年级。

小学毕业后,王小鹰进了向明中学,一读就是 6年,谁知当她 1966年读完高中,准备考大学时,十年浩劫开始,学生不上课,工人不做工,医生去扫地,护士去开刀……一切都颠倒,一切都疯狂。

1968年王小鹰准备到安徽黄水茶林场去当采茶工时,家里已被造反派抄得空空如也,所有东西都被无情的封条堵死。王小鹰请求造反派头头启封条,让她取个箱子装衣服行李等。王小鹰是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造反派对此要求只得同意,可是只允许她拿一个小箱子,根本装不了多少东西。王小鹰说:“这个太小了,能不能换一个大一点的。”造反派把眼一瞪,大声地说:“你是去干革命的!”一句话把王小鹰镇住,闷掉了。

“我们那时候的行李特别简单,两件衬衫,兰色和白色;两件毛衣,粗的和细的。”王小鹰在电话里对我说。“那么被子和垫被呢?”我问道。“自己背呀。”

在那“炼黑皮肤炼红心”的 6年生活中,王小鹰有时头戴草帽上山采茶,唱着“满山茶叶青又青,采茶姑娘笑吟吟,茶叶送给毛主席哟,一片茶叶一片心……”有时蹲在炉边,向老工人请教如何烘茶、炒茶的种种技术问题,幻想成为茶博士……事实上,命运之神还是把她领进了文学殿堂。这是王小鹰当初打起背包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时,没有料到的。

尽管王小鹰的父亲芦芒是“走资派”,在那“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响彻云霄的年代里,不知是受这血统论的影响,还是真的有爱才之人,认定其父是位诗人,其女必定有文学细胞。于是让王小鹰为茶林场的业余文艺小分队写对口快板,这可是她的处女作,同伴们排练时,坐在角落里品味着;演出时,站在台前欣赏着,王小鹰简直被自己的处女作陶醉了。他们农场文艺小分队的节目还参加农场局的汇演呢,这在当时是多么高的荣誉啊!

从此以后王小鹰还真的拿起笔搞创作了,有一次她写了篇反映茶林场青年生活的散文,被下来组稿的郭卓赏识,对她提了些意见,要求修改,谁知一改竟改了 8稿,而且从茶林场改到上海,那时她已经调回上海。那时候的创作,要“三突出”,英雄人物要“高大全”,王小鹰实在不想改了,这时,有位叫谢泉铭的好编辑向她要了 8次修改的底稿,仔细琢磨,最后发表的《小牛》是谢泉铭改定的。到现在,王小鹰还一直想念这两位好编辑,他们是领她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老师。《小牛》后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茶林场的春天》。

二 成为作家

自从第一篇作品发表后,王小鹰对写作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王小鹰在黄山茶林场生活了整整 6年,1974年调回上海,被安排在机电设计院工作,搞晶体管和脉冲线路。

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在社会发生脱胎换骨巨变的时代,有多少青年的人生也随之大震荡、大转折。

1978年 2月,王小鹰从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那时,她已经 30岁出头。可以说,王小鹰真正跨入文学创作大门,是从大学开始的。年过而立忽又踏入大学校园,粗糙的额头上已没有青春的光彩,心灵上更已是饱经风霜、伤痕累累。少年时代的大学梦忽然变成事实,心中只有两个字:努力,努力,再努力!

王小鹰每次上课总是抢在最前面,笔记本上总是写得密密麻麻,如饥似渴像海棉一样地吸取营养。学校宿舍晚上十点熄灯,没办法,她只好将在农村养成的老习惯搬出来,躲进帐子,在枕边垒起一叠书,点支蜡烛,挑灯夜战。有一夜晚,人实在太疲倦,捧着书睡着了,放在书上的蜡烛燃尽,火点着书页,把王小鹰的前留海也烧去一小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毕业考试时,王小鹰的中国古典文学史获得98分。4年的大学生活对王小鹰来说应该是最难忘怀的日子,除了读书、看书,就是写作。当时广州的《作品》、上海的《萌芽》、南京的《青年》以及《青年文学》、《小说月报》、《收获》等文学刊物上,差不多每月都发表她的小说。几乎容不得多思考,王小鹰已被卷入文学的旋涡,她像冲浪运动员那样,在与大海博击中,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人们惊呼道:上海出了个叫王小鹰的女作家!

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人不以为然地说:王小鹰的小说没有深度,不大气,有点像小家碧玉。依我之见,一个作家的潜质,并不是瞬间就会全部显露出来,作品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刚起步时的浅易、清纯,正是她作品的动人之处,也就是她的特点。如果用表演术语来说,那就是本色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技巧的娴熟,修养的提高,文化的沉淀,非常有可能成为演技派演员。我们来看看王小鹰早期的小说《感谢爱神丘比特》。作品描写一群大学生的生活、恋爱、情操,带着春天新鲜湿润的气息而来,留给读者的是清新、轻松。做了十年恶梦的中国人实在太需要这样的作品了,王小鹰的作品当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让我们听听王小鹰自己对这一阶段创作是怎么说的,她说:“我刚从茶林场回到上海时较多地写农场青年,进了设计院就写青年描图员和设计员,上了大学就写大学生。描写环境和对象,从农村转为城市,文笔上也由浓厚的抒情味转为白描手法了。”

三 当上专业作家

王小鹰大学毕业后,在《萌芽》做小说编辑,每天要阅读上百件青年作者的来稿,每期刊物上都有指定的发稿任务。她不仅要完成阅稿和组稿任务,而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完成自己制定的写作计划。

1984年这一年里,王小鹰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 10部短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约 50万字,她每天像陀螺似地转呀转,可以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忙”。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心中却感到非常充实、满足。

1985年春天,王小鹰申请加入上海作家协会,成了专业作家。别看她似乎很轻松,每天用不着上班、开会、出差,所有的时间都属于个人自由支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王小鹰曾对朋友说:“那时我离开《萌芽》编辑部当了专业作家,一下子觉得自己与生活隔层了,很惶惑。”

有人说过上海女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王小鹰听了很不舒服,但现实的确是不容乐观,如果不熟悉生活,不体验老百姓真情,是写不出好小说的。小鹰说:“我的 4本短篇小说集,印数一本比一本少,我把自己作品比做一个孩子不断成长,趋向成熟,可是读者不理解……”小鹰说到这儿有几分委屈,“这时候,我真不想当作家了。”

知儿者莫过于母亲,母亲看到女儿的苦闷心情,就介绍王小鹰去上海市某律师所任兼职律师。王妈妈叫王荘霄,生于 1919年,很早就参加革命,1939年即搞军法工作,后来担任上海市司法局局长。

王小鹰在律师所认识了赵珪律师,成了她的学生和“助手”,跟着办了 23桩案子。当时王小鹰并没有明确的采访目标和写作机会,脑子里压根儿没想到要写长篇小说,只想走出书斋透透新鲜空气,只想了解一下社会上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生。

跟着赵律师两年,王小鹰真的学到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赵律师办案风格一丝不苟,缜密细致。她在法庭上并不剑拔弩张地咄咄逼人,总是温和友善地侃侃而谈。到基层调查取证,到法院摘录案卷,与当事人谈话,她们俩总是轧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最让王小鹰感动的是赵律师那种处乱不惊、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和对事业义无反顾的追求。王小鹰问赵律师:为何如此热爱律师这一行?回答得异常平淡:律师能为人排忧解难。

当了一段时期的律师,王小鹰逐渐喜欢上这一行当。赵律师曾劝她参加法律自学考试,争取取得正式的律师资格。王小鹰一口答应,还真的去借了一大摞书,准备一本本地啃。也许就在此时,一种创作的冲动在心中油然而生,一个长篇的构想正在悄悄地酝酿,一群鲜活的人物逐渐成长,王小鹰意识到此时是欲罢不能了,便毅然放弃律师考试,尽管此时她已准备得差不多了。

回到书桌旁,看见亲切的方格子稿纸,拿起笔,一个个汉字便像流水一样从小鹰的心里淌了出来。她只花了 9个月的时间,写出 52万字的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这是王小鹰第一次写长篇小说,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下笔没有许多约束,只任由情感河流恣意纵横。在这 9个月中,王小鹰的情绪始终处于充沛饱满和坚定不移的状态中,并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你为谁辩护》分两期在《啄木鸟》上发表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达 3万册,在社会上获得好评,并由浙江电视剧艺术中心改编成同名 11集电视连续剧,有吕中、达式常、宋春丽、高惠彬等多位艺术家担杠此剧的重要角色。还在电台的长篇小说里连播。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在谈论书中的女主角梅律师和作者王小鹰,我不知道那时候王小鹰是不是天天打喷嚏?

1990年代中期,王小鹰再一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为什么?因为她又写了一部佳作,叫《丹青引》。

为写《丹青引》,王小鹰用了 8年时间进行构思,提笔写用了 3年,不同版本的《中国美术史》看了 3部,是她所有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她初稿写了 60多万字,定稿时精简到 33万字。写啊写,不停地写,稿纸堆成山,笔杆排成队,她自己不着急,可急坏了母亲和阿姨,常常问:“写好了吗?怎么还没写完啊?”完了,终于写完了,谁知书中字,句句皆辛苦。忘我地耕耘,换来无限喜悦的丰收。

《丹青引》以复杂、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个行将淹没的中国画派,在犬牙交错的历史过程中,最后仍然摆脱其衰落命运的故事。小说以这个画派为线索,以三个女性和这个画派传人摧人泪下的感情纠葛展现了情感和命运的激烈冲突,塑造了一批艺术家典型。

1997年 9月上海市作家协会为王小鹰长篇小说《丹青引》举办研讨会,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丹青引》是王小鹰在创作上的又一次突破,也标志着她的创作更加走向成熟。认为小说最成功的是她叙述语言的运用,跳出了自己过去的语言习惯,改造了语言风格,为了描写小说中这些人物和事件,她运用一种与笔下人物、故事很和谐的语言,并且还把书面语言、官方语言和江南一带的方言糅和得很好。与会者还认为这部小说的语言明显受到《红楼梦》等明清小说的语言影响。小说另一个成功处,在于塑造了一批新时期文学中鲜见的知识分子典型。王小鹰运用心理上、政治上、社会上多种视角,客观、冷静、综合性地刻划了一批画家在名利场上,扭曲的灵魂和毁灭的才情。

王小鹰对记者谈到《丹青引》的立意时说道:现代社会艺术家一方面要保全艺术人格,另外一方面又必须面对这个世俗时代。身处红尘,又要实现价值。人生的种种悖论总是让人觉得生活不易。我就想写出整个历史的发展和个人在其中的价值之间的关系,艺术品位的高低和名利场之间的关系。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推出“花非花”丛书的几部长篇历史小说,全部由女作家撰写,有王小鹰的《吕后·宫廷玩偶》、赵玫的《高阳公主·长歌》和《武则天·女上》、蒋丽萍的《柳如是·柳叶悲风》、王晓玉的《赛金花·凡尘》。

当初王小鹰接手《吕后·宫廷玩偶》时,曾经犹豫过,一度竟想放弃。其实,王小鹰对历史题材创作向往已久,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干嘛要放弃呢?

一般写人物传记,必须将死材料和活材料互动,再加上作者对人物的理解来取舍材料。吕后是个古人,典籍中关于吕后的材料极少极少,即使有,也非常简略。如《史记》中的《吕太后本纪》,连注释加在一起共 17页。而且后面 6页还是描述吕后死后刘氏皇朝复辟之事。而《汉书》及《资治通鉴》基本是沿袭《史记》的说法,没有更新的内容。然而,吕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出风头”,将她奉为励志图新的法家代表,待“四人帮”打倒后,有人把吕后贬为阴谋篡权的野心家。王小鹰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出版的一本连环画,叫《吕后篡权》,人物形象很恶劣,吕后被画成龇牙咧嘴、满脸横肉的丑态。

王小鹰要写就要写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吕后,既然活材料无法寻觅,就得费尽心机,仔细、周密地去挖掘书面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死材料,加以分析、判断。

王小鹰花了一年多时间钻进史籍寻寻觅觅,寻找她所想叙写的吕后的心理依据和审美视角。材料的缺乏,决不能难倒我们的王小鹰。她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过时空的黑洞,眼前展现出两千多年前,吕后在长乐宫里的生活,揣摸她的喜怒哀乐,探究她的心理隐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有一个单词突然嚣张地跳在王小鹰的脑海里:玩偶。她想,无论这个女人当时曾做过什么,无论她实际的功罪有多少,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已无可奈何沦为一具玩偶,男人的玩偶、权力的玩偶、政治的玩偶,甚至还是历史的玩偶。

王小鹰说:“最后我将副题定为‘宫廷玩偶’,是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在帝王将相们轰轰烈烈的历史的夹缝中角落里,我发现了许许多多被男人被当权者被政治当作了玩偶的女人。两千多年来,她们在浩瀚的史册典籍中无名无姓,她们被岁月的尘埃深深掩埋。可是,她们确确实实地存在过,确确实实地爱过!我企望通过我倾情的描述使她们鲜活起来。”

这部小说写得很成功,米舒在与读者对话时,觉得小说叙述生动、形象,对于一般读者,《吕后·宫廷玩偶》更具可读性。

四 和谐家庭 幸福人生

王小鹰有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丈夫王毅捷,长得高大健壮,当年可是个人见人爱的帅小伙,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不过他心中早有意中人了,那就是俊俏温柔的王小鹰。

王小鹰与王毅捷是中学校友,一起到黄山茶林场“绣地球”,一起调回上海,恋爱、结婚,又一起参加高考,双双进入大学的校门……王毅捷进大学时,已过而立之年,和考进来的应届毕业生相差十几岁,他决心要抓住青春的尾巴,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用了两个半月攻读,就像古罗马的斗牛士去奋力拼博,调动浑身解数,包括毅力、精力和智力,投考历史系研究生。

当时王小鹰正在构思小说,可是要让丈夫来倾听,必须先举手,得到王毅捷的同意,才能够说话,因为此时的他,正埋头于各类中外历史资料堆、外文卡片中,根本挤不出时间听妻子说话。终于,王毅捷连闯数关,考取美国史研究生。

王毅捷的研究生学习不到一年,又再接再厉,考取出国留学。这时,他们结婚不久,没有什么存款,可是不要紧,车到山前必有路。1981年王小鹰用第一本小说集《金泉女和水溪妹》的稿费,给丈夫买了飞机票去美国自费留学。王毅捷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一边攻读美国历史,一边当老师,养活自己,不增加妻子的负担。两年后,王毅捷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交通大学任教,一直到现在。

在王毅捷出国留学时,王小鹰给他布置了任务,每星期必须给她写封信,信中要写美国的社会和风土人情,最好是自己亲眼看到和听到的。王毅捷果然不负所望,写给妻子的信竟然有 30万字。有一次,出版社的编辑上门来约稿,王小鹰自作主张,提议让王毅捷写一本美国见闻。

王毅捷得知此消息后,很高兴,因为写作也是他的爱好,而且有 30万字的“两地书”为基础,写起来不会太费力。说干就干,他一口气写了 8万字,由王小鹰进行编辑、润色,取题为《信从彼岸来——一个中国学生的留美扎记》。这部纪实性中篇小说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在王小鹰眼里,丈夫简直就像一部活字典,在小说里涉及到历史、哲学、经济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她都虚心地向他请教,他也耐心地一一回答,两人就这样生活得有滋有味的。

女儿棒棒的出世,给这个两人世界平添了无穷的欢乐和幸福。当年为了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梦想,王小鹰不惜 3次人流,年过 40才怀上孩子,那可属于高龄产妇,要担当多大的危险啊,王小鹰终于完成一个女人的历史任务。

有一天,我打电话问王小鹰,“棒棒的名字有何特殊的来历?”她笑了,说:“也没什么特别,只是人们说,小名取得粗一点就好养。而且,北方人常说:‘真棒!’其实我女儿长得很纤细,大名也很女性,叫王之然。”

棒棒现在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准备明年考研究生。

女儿很小的时候,听老师说吸烟不好,回家后,就到处贴上自己画的宣传画,禁止爸爸抽烟。为了女儿,王毅捷竟然戒掉抽了几十年的烟。从新世纪开始,王毅捷得了甲减,王小鹰多少年来,天天为丈夫煎中药,目前他的病情控制得非常好,人看去很年轻,只是胖了许多。不过这并不打紧,每天穿上妻子烫过的衬衫,精心挑选的领带,铮亮的皮鞋,经这么一打扮,谁还看得出他已过花甲之年?

王小鹰的父母、公婆都是令人尊敬的老革命、老知识分子。公公自称是“老报人”,其实是位老革命,老知识分子,曾担任过许多职务,以现代人的说法,属于高官。在这样的家庭,王小鹰从小受到正统教育,为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儿时王小鹰痴迷的是绘画和戏曲,只是错过了机会,没能成为画家和演员。记得她去黄山茶林场之前,父亲从书摊上淘到一本董熏的梅花册页,分半本给女儿,并叮嘱道:“空时,好好练练。”此后,这几页画册陪着王小鹰渡过许多艰苦的日子,当时队里有许多人都知道王小鹰会画画。恢复高考后,王小鹰拿了多幅画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那是“文革”中招收特殊的工农兵大学生,结果兴冲冲地去,灰溜溜地回来,为啥?人家说:“你已 27岁,过了艺术院校的招生年龄。”

王小鹰自幼习画,曾认真学过“清四王”的山水,哪怕成了作家后,仍然挥毫作画,对绘画的热爱,始终未变。在画翁王康乐老师的指导下,她潜心研习黄宾虹作品。

当《丹青引》的编辑让王小鹰为自己的小说配插图和设计封面时,她高兴极了,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构思,每幅画都画了十几遍。”她家墙壁上挂满了图画,梅花是母亲的,山水是王小鹰的,以她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小型的家庭画展。

2010年 3月 21日我去看望王妈妈时,她对我说:“我最开心的就是王小鹰已接我的班了。”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什么班啊?”“我 1989年离休后,刘宁一看了我一张画后,对我说,上海没有老年书画社,你当会长,组织一个吧,那时,没有经费,好多画家都支持我,有史伯雄、程十发、唐云、刘旦宅、戴敦邦等送画。就这样,上海市老年书画会成立。”

现在王妈妈不管事了,由女儿具体去管,最近他们出版了一本画册,叫《沐风听涛——“为世博添彩”扇面书画作品集》。王小鹰特地写了篇序言:《小扇面、大情怀》,文中说:“细读这百幅小小的扇面,读出了人生的万千气象。你能感受到天地氤氲、青山高远的开阔博大;也能品味到山谷静默、清泉低吟的幽深宁静;还有纵散襟怀、任情恣性的潇洒豁达;还有齿发虽衰、壮心不老的奋发昂扬。”

王小鹰虽然没有从事戏曲行当,可是有不少戏曲名家朋友,有好戏总忘不了请她去看。如果你注意看报的话,你会发现王小鹰写过几篇剧评,如 2001年 5月 22日《文汇报》上的《张静娴激情塑班昭——看昆剧〈班昭〉有感》、1998年 6月 2日《解放日报》上的《人生大戏——观越剧〈舞台姐妹〉》等。

王小鹰在家中不断地转换着角色:女儿、妻子、母亲、姐姐,而且每一个角色都做得非常棒,她对我说:“我就是一个家庭妇女。”你这个“家庭妇女”的含金量可高着呢,要做到像你这样的“家庭妇女”不知要读上多少年的书,经过多少年的磨炼,走多少年的路程才行啊!

五 更上一层楼

《新民晚报》2010年 3月 25日发了条消息:《五年里,悄悄写慢慢磨——记获奖小说〈长街行〉作者王小鹰和出版团队》。

长篇小说《长街行》长达 60万字,堪称巨作。王小鹰从 2004年开始酝酿、动笔到完成,共耗费 5年时间,《长街行》很像一个女人和一条小街厮守出来的故事。女人是上海的女人,小街是上海的小街。上海有不少女作家都写过反映上海的小说,如王安忆、程乃珊、陈丹燕等,作为在上海生活过 60年的王小鹰来说,可以从她的视线和角度来写上海,100个人写,必定有 100种的样式。

说起写《长街行》的起因,还得把记忆拉到十几年前。王小鹰 1975年搬到法华镇路附近,她看着它从很破烂的小街变化成现在的高档住宅街道。法华镇路每一幢新的大楼前都竖了牌子,写着当时老法华镇路上是什么样的建筑,叫什么名称,甚至还请人用水墨画画出了当年建筑的形态。这些牌子就像箭一样射中王小鹰,让她觉得这条路是有生命的,让她有写作的冲动。

王小鹰少小时就迷恋曹雪芹的《红楼梦》,奢望有一天能学曹雪芹的笔法,写一部当代城市发展史的小说。在以后的一年里,王小鹰便开始对这条街进行更深入地探望和寻秘。

《长街行》说的是盈虚坊中寻常人家的生活,当爱不爱,不当爱偏爱,轰轰烈烈,却照样经营着柴米人生。作者在小说中似乎无意构建宏大叙事的悲壮史诗,却在家长里短的叙写中具有了都市变迁的史诗意味;作者似乎无意描绘全景式的都市景观,却在盈虚坊的历史嬗变中见出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化;作者似乎无意描写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却在感情纠葛中塑造出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在小说写作上,王小鹰自觉尝试“方言”写作,这是其小说创作对批评理论的一种呼应。她在 2009年 11月 2日《新民晚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写小说过程中享受汉文字魅力》中,特别提到“我写《长街行》前,考虑到这部小说是以描写上海一条街一座里弄几十年变化为背景的,为了充分表现上海风味,是思量再三,决定冒险引用沪语 (上海话)入文。”王小鹰在作品里主要用了沪语中的形容词,如“灰不落脱”、“石骨铁硬”、“嬉皮塌脸”……用得恰到好处。

虽然得了很多奖,可是王小鹰仍然和往常一样生活,并不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何区别,她常常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我里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无奈,我想我里面的世界也有许多无奈。每写成一本小说,我都梦想,会不会有一个少女,在夜深人静之时,就着一盏台灯,柔肠百转地读它呢?”

我想会有的!

附王小鹰小传:

王小鹰,生于 1947年。1966年高中毕业后赴安徽黄山茶林场,1974年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至上海作协《萌芽》编辑部工作。1985年从事专业创作。上海市第 9、10、11、12、13届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理事。主要作品有《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王小鹰卷》,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我们曾经相爱》、《我为你辩护》、《丹青引》、《吕后·宫廷玩偶》、《长街行》,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新嫁娘的镜子》、《相思鸟》、《金泉女和水溪妹》,散文集《爱情不独享》、《都市人》等。《一路风尘》获第 4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丹青引》获上海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人民文学奖、全国长中篇优秀小说长篇二等奖。《长街行》获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中宣部第 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图书奖。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