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堂大门应向姚明敞开

2010-01-24

校园足球 2010年10期
关键词:名人堂姚明荣誉

名人堂大门应向姚明敞开

在美国篮球名人堂迎来它最新的一批成员一周之后,新的关于未来人选的讨论又开始了。在美媒《opposing view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姚明的名字也被提了出来。文章称姚明现在还没有资格入选名人堂,日后入选的几率甚至不会高于刚签下老将底薪的麦蒂。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姚明究竟能否成为第一个进入名人堂的中国乃至亚洲球员?

诚然,现在讨论姚明进名人堂的话题有点为时过早,姚明在NBA的荣誉簿上也几近空白。但,姚明是完全有资格进入名人堂的,凭借对世界篮球独一无二的贡献和影响力,他理应成为未来的名人堂成员……

解读名人堂准入资格:为篮球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入选美国篮球名人堂,对篮球人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条件苛刻。然而请注意,名人堂的官方标准里,从未提及必须拿多少枚总冠军、多少个MVP才有资格入选,他们只要求“对篮球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从这点看姚明完全符合要求。

苛刻的条件:伟大如乔丹者也要等足五年

2010届的名人堂入选仪式8月14日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举行,皮蓬、马龙和作为集体的梦一队入围,至此从1959年起,已经有305人次(含集体)入围名人堂。这座位于91号公路旁的三层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篮球博物馆,更是世界篮球最高荣誉的殿堂,因此即便是梦一这帮老江湖,站在这里也是感慨万千心生敬畏——入选名人堂,是对他们一生努力的最高肯定。任何一名篮球运动员,只要能够入选名人堂,就意味着就此登堂入室,可以就此受后人们朝拜了。但它也有着最苛刻的入选条件,无论球员、教练还是裁判,想进入名人堂必须等到退役后5年,教练更必须执教25年以上。另外审核过程也很严厉,第一轮初审需要7人中至少5人通过,第二轮复审需要24人中至少18人通过。因此乔丹也只是在去年才进入名人堂(迈克尔在2003年最后一次正式退役)。

开放的心态:欢迎一切对篮球有突出贡献的人

不过美国篮球名人堂和棒球名人堂、橄榄球名人堂不同。棒球和橄榄球这两项在美国本土极受欢迎的体育项目,由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因此基本只对美国本土开放。相比之下,篮球名人堂就显得开放许多,无论是NBA的、WNBA的,美国大学篮球界的还是国际篮坛的,只要对篮球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就有可能入选名人堂。诚如斯言,衡量一名球员是否伟大,其个人在球场的表现固然重要,但这名球员对于这项运动到底起了多少推动作用,才是他价值的更大体现。迈克尔·乔丹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巨星,正是因为他不仅在个人表现上无可指摘,在1990年代六捧总冠军戒指,更因为在那个卫星电视向全球广泛普及的年代,乔丹用他的神奇表现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几乎以自己一人之力,将篮球运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而与之相对的,曾经两次入选联盟第一阵容、1次当选得分王的上世纪80年代砍分高手伯纳德·金,迄今为止已经退役整整17个年头了,却始终连名人堂的门槛都摸不到。

影响力突出,姚明完全具备资格

姚明到底够不够格入选名人堂?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但从“为篮球运动做出突出贡献”这唯一标准而言,姚明凭借他对中国和世界篮球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甚至不夸张地说,在这点上,21世纪所有篮球人里,无出姚明之右者。下面我们从赛场内和赛场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姚明对篮球的贡献。

姚明影响力之赛场内:每一站都在为胜利搏杀的巨人

不支持姚明入选名人堂的人,主要依据是——在他们眼中,姚明的球场表现尚不够名人堂级别。那身为7届全明星的姚明,究竟够不够资格以球员身份入选名人堂?让我们一层层拨开迷雾,还原事情的真相。

数据:并不华丽,但已是内线上乘

很多人都说,姚明的数据不漂亮,作为一名中锋职业生涯的场均数据都没有达到20+10。而在名人堂的两种算法模式下(偏重于统计数据),姚明在现役球员排名中都不进前10,低于麦蒂。但事实上,数据不能代表场上的作用。NBA历史上场均得分达到20分的球员不过58位,场均篮板球达到10个的内线不过43位。而真正能够达到生涯场均数据20+10的球员,一共只有张伯伦等15位人中龙凤——这些球员中,除了现役的邓肯和奥尼尔外,也已经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名人堂中的一员。和他们相比,职业生涯场均19.1分9.3个篮板球的姚明固然有所不及,但仅从数据角度而言,姚明距离名人堂真的还有那么遥远吗?或者再换一个角度:名列上世纪80年代凯尔特人铁三角的罗伯特·帕里什与麦克海尔,生涯场均数据分别为14.5分9.1板和17.9分7.3板,却也依然是名人堂当仁不让的一员。那仅从数据看,姚明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荣誉:无总冠军,个人荣誉少

集体荣誉基本上可以用“总冠军”三个字等量代换,而个人荣誉也无非是MVP数量、跻身最佳阵容的次数、在各项技术统计上封王的次数等等。诚然,姚明没有总冠军,他甚至连总决赛的门槛都没有摸着过。2009年夏天率领火箭队闯进西部半决赛,就是姚明作为球队领袖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了。而个人的最高荣誉,姚明也仅仅两次入选联盟最佳阵容第二队、三次入选最佳第三队而已。球队集体荣誉和领袖的个人能力固然息息相关,但篮球毕竟是5个人的项目,巴克利、马龙、斯托克顿等人穷其一生也没有一枚冠军戒指,但没有任何人会否定他们的伟大;而就个人荣誉而言,还是上述的那位罗伯特·帕里什,职业生涯整整21年也只入选过一次第二阵容和一次第三阵容,但又有谁能否定这位“酋长”的伟大呢?

勤勉和上进就是通行证

有的人是NBA的巨星,但他们整个职业生涯都无缘捧起奥布莱恩杯,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有时候他们的对手太过强大、有时候他们自己的发挥不佳,或许,有时候只是运气问题;有的人只是一些成功球队的基石,他们一生都没能成为球队的一把手,但是只要在任何一支球队效力,他们就会竭尽自己的全力,为每一场胜利而奋斗。也许姚明不可能像斯托克顿一样,在NBA总抢断榜和总助攻榜上遥遥领先,也不可能像帕里什一样在NBA整整打拼21个赛季。但作为一个场均19.1分9.3个篮板的大个子,勤勉、上进、始终为了每一场胜利而战的姚明,本也有资格以球员身份入选篮球名人堂。更何况,姚明的职业生涯还没有结束,谁都不知道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还能创造怎样的成绩。

姚明影响力之赛场外:他是世界篮球运动的桥梁

和赛场上还缺乏更具说服力的成绩相比,赛场外的姚明可谓硕果累累。如果要评篮球推广奖,他是得奖的不二人选——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着篮球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也让NBA打开了中国这片潜力无限的市场。

推动篮球发展:中国篮球人口已达3亿

“在中国,篮球已经成为了毫无争议的第一运动。”这篇调查报道来自英国著名的《卫报》,根据他们的调查,现在中国有整整3亿的篮球人口,这个数字是足球的整整两倍。说篮球在中国能超越足球是因为姚明一个人,那可能是过于夸张了。但如果非要在中国评选一个“篮球推广的最大功臣”,那姚明实在是当之无愧。加入NBA8个赛季,姚明除了上赛季因伤全季报销外,连续7年当选NBA全明星西部队的首发中锋,这位曾经的全明星票王,彻底激发了中国人心中对于篮球的热爱。不仅是姚明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无数球迷的关注,中国媒体对于NBA的报道也就此铺天盖地而来。仅以电视转播NBA比赛的场次来说,中国观众在观看NBA现场直播上的待遇,早已超过了美国本地球迷。

促进篮球交流:中美之间来往日渐频密

如果不是因为姚明在2002年当选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状元秀,篮球在今时今日的中国,也不可能如此之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姚明成为了全NBA有影响力的球星,本就极为看重中国市场的NBA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国。自从2004年开始,NBA中国赛已经几乎成为了每年中国球迷最大的节日,“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篮球市场,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NBA方面会不遗余力。”大卫·斯特恩先生毫不掩饰他在中国市场的野心,而与此同时,一系列篮球运动品牌也以极其强大的攻势开始登陆中国。现在每一个夏天,中国球迷都有幸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到科比、詹姆斯、霍华德这些NBA最顶尖儿的球星,我们可以把这些球星们说自己如何如何喜爱中国当做客套话,但是他们的赞助商对于这个市场的热爱,确乎已经昭然若揭了。

商业明星:姚明的影响力已不局限在篮球上

更令人吃惊的是,现在不仅国际运动品牌的巨头们开始不停地涌入中国市场,而且中国企业也在NBA、在美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诸多中国运动品牌都签下了NBA的大牌球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而一些资金尚有不足的企业,也会选择购买场边广告牌等方式,通过NBA赛场这个全球性的媒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一切也全都因为姚明。实际上,作为商业明星的姚明影响力早已不仅局限在篮球上,今年夏天,伤愈不久的他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各个活动中……

正是因为场外巨大的影响力,他是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常年的三甲人选,他被美国《时代周刊》两次选为世界100大人物,他是世界青年领袖之一——他是姚明。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作为一个篮球运动员,没有人比他为这个世界做得更多。

具有标杆意义的“国际姚”

综上所述,凭借自身巨大的标杆意义,对世界篮球贡献良多的姚明理应在退役之后成为名人堂的一员。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记录下如下一段文字:在2002年的某一天,一个叫做姚明的人,架起了东西方篮球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中国人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越来越多的中国力量开始在美国扎根,他让美国人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坚韧与含蓄,也为全中国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窗,看到了那边的世界。

猜你喜欢

名人堂姚明荣誉
造访世界上唯一的摇头玩偶名人堂和博物馆
涨知识!这些荣誉到底有啥区别?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球鞋名人堂
名人堂
“蓝色起源”的太空名人堂
跟着姚明,为爱奔跑!
荣誉也是一种考验
像姚明那样诚实
她们与荣誉如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