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界不整风,侈谈中国崛起

2010-01-11

环球时报 2010-01-11
关键词:整风学术界学界

您认为,中国的学术腐败最严重表现是哪一项

给社会名流和官员“批发”学位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科研经费、奖项等

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伪造或夸大学术经历和科研成果

拉帮结派、近亲繁殖、打击异己

道德腐败,对女学生行为不端

刻意掩盖学术丑闻,包庇造假者

走穴行骗,不务正业

学术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

一稿多投,或低质量重复建设

熊丙奇

编者按 近来,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在国际刊物《晶体学报》发表造假论文一事,在海外造成了恶劣影响。1月9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呼吁中国采取行动打击学术造假。国内学术腐败之风让国际学界都看不下去了,已到非整顿不可的地步。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前不久对教育腐败下了“战书”,表示“决不让腐败玷污学校”。对此,5000多名网友在环球网参与了该话题的调查和讨论(调查结果详见下图),《环球时报》国际论坛也将开辟关于学界整风的讨论栏目,希望各位学者和读者踊跃献计献策。

您认为,学术腐败所造成最重要的恶劣影响是什么?

阻碍中国崛起 42.4%

败坏社会风气 27.1%

拖累学术水平 17.4%

影响国家形象 7.5%

破坏大学声誉 3.0%

影响学者形象 2.7%

您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术腐败?

立即开除,永不录用 46.1%

刑事处置 33.7%

降职 6.9%

巨额罚款 5.9%

其他 5.6%

予以警告 1.8%

本来,对于向来注重面子,尤其是“国际面子”的我国民众来说,国际上频频掀起对中国的学术反腐败,应是十分痛心的。然而,现在在我国学术界,对于学术丑闻,已产生了审丑疲劳。如果学术丑闻没有“名校”、“校长”、“院士”、“国际”这几个关键词,媒体都懒得有热情关注。

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术界,以及一流大学,都有可能出现丑闻。丑闻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中国在丑闻处理过程中不断产生“次生丑闻”,以致对丑闻熟视无睹,甚至潜规则大行其道。前者表明学术制度出现严重病变,失去自净能力;后者表明整个学术尊严沦丧,学术价值体系瓦解。这样的学术环境,不仅让国际上的合作者望而却步,而且致使中国学界难以出真正的一流的成果。往往是“科研成果”数量惊人,却少有学术价值。

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三,但有90%以上的论文被学界自身称为“垃圾论文”,写成后就被束之高阁。中国的专利授权量世界第四,可我国只有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3706件,其中50%以上来自外国的公司。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3种专利中,国人申请100件专利中,发明只有18件。而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缺少核心技术,使我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蛰伏在最低端中。

学术腐败也延缓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据环球网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42%的网友都认为学术腐败会阻碍中国崛起。没有杰出的人才,怎可能有大国的崛起,无怪乎钱学森先生在生前,一直忧虑我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中国为何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世纪之问。

令人遗憾的是,教育部门要求的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在很多高校变为了“零处理”。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异,在于学术已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或者说,形成了学术利益共同体。在政绩、课题、经费、个人荣誉等利益的交织中,学术不端被保护、被纵容,以至被发扬。参与调查的网友中46.1%认为一经查处,就应“立即开除,永不录用”,甚至有33%的网友表示要“刑事处置”。这说明民众对学术腐败持一个严打的态度。若学校各界领导也持这种严打态度的话,轰轰烈烈地开展一场学术整风的话,学界才能真正迎来希望。

对于我国学术界的上述状态,国际学者忧心忡忡,一位旅欧学者找到我,说出他对国内学术界无法治理学术不端的无奈。在笔者看来,纯净我国学术环境,重建我国的学术土壤,不仅关系到我国学术的国际声誉,更关系到我国创新能力的真正提升。但纯净和重建的任务不能基于现在的学术管理体系完成,如果大学与学术界,依旧行政权与学术权不分,以行政为主导配置资源,那么,学术腐败会更加猖獗。对于我国高校和学术界来说,淡化行政色彩,回归学术本位,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建立学术共同体价值观念,才是治理学术环境的正途。▲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整风学术界学界
国内学术界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延安整风”的启示
以“小整风”经常“拂尘”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整风学习两不误(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