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峡尽天——开朝日出湖北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2010-01-11吕东升周德昕张世华肖玉明盛章学张利宋歌

决策与信息 2010年12期
关键词:宜昌

文/吕东升 周德昕 张世华 肖玉明 盛章学 张利 宋歌

峡尽天
——开朝日出湖北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文/吕东升 周德昕 张世华 肖玉明 盛章学 张利 宋歌

湖北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走进这片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不尽的自然美景,一派生机盎然的发展情景!一座现代化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一、科学发展之花在这里悄然盛开

近几年来,宜昌市按照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走在长江沿岸及中部同等城市前列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长江沿岸同类城市中由2008年底第5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

(一)在科学发展中提升综合实力。宜昌经济近几年一直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从2004年到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由540.13亿元增加到1026.56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12.72亿元增加到121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71.28亿元增加到523.46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由79.68亿元增加到197.5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13亿元增加到44.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几乎全部翻番。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实现了?“三个千亿”的重大突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底的9.1%提高到2009年9月的10.2%,综合实力在全省排武汉市之后稳居第二位。目前,全市有6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5个产品产量居亚洲第一,11个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发展质量居全省前列。全地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0.92%提高到2008年的19.25%,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11和7.44个百分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9.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在全省市州中位居第一;2009年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04.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51个百分点。2009年9月22日《香港商报》头版刊发题为《宜昌:爆发着中国力量》的长篇通讯,对宜昌市近几年通过大开放推进大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文在认真分析各项数据后认为,再过3年,宜昌生产总值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到2012年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将超过5万元,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磷化工产业基地、极薄涂镀板基地和钢琴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多晶硅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鄂西渝东商务中心、金融中心。

(二)在化危为机中实现弯道超越。2008年下半年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方针政策,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两圈一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弯道超越。2009年截至9月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62.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元至10月,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2%,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1%,工业用电增长4.5%,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初确定的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除外贸出口外,均将全面超额完成。2009年9月,宜昌GDP在长江沿线19个地级城市中居第4位,比2008年底上升1位,超过湖南岳阳;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居第3位,比2008年底上升6位,超过湖南岳阳、常德和河南平顶山、许昌、安阳、焦作。

(三)在项目建设中创造宜昌速度。近几年来,宜昌市举全市之力抓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增长,为未来发展攒足了后劲。2007、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0.6%、34.1%,2009年1~10月在三峡工程投资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32%的增速。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宜昌速度”。

——全通速度: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产超薄涂镀板为主要产品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计划在两年内完成投资160亿元,建成80条生产线,形成年产700万吨涂镀板的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500亿元、税收近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000多个,建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项目从首次接触到签约,仅用了30天时间;从2008年12月28日正式签约到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项目备案、码头建设报批、供水、供电、供气、安评、环评等),2009年2月28奠基开工,仅用了60天时间(其中在50天时间内就完成了征地1320亩、涉及243家农户的拆迁工作,打破了“腊月不搬家”的传统习俗);从开工建设到8月31日第一条生产线试车成功,仅仅用了6个月时间。

——万达速度:宜昌万达广场是万达最新城市综合体,位于宜昌中心城区,项目占地128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今年内全面建成,届时将新增500多个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落户宜昌,解决上万人就业,年实现税收过亿元。宜昌万达广场从2009年2月初洽谈到签约仅用了30天,从签约到6月19日正式开工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依法依规拆除商住面积8万多平方米,搬迁商住户近800户,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土地征用出让、房屋拆迁、规划设计、建设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等前期工作。万达集团在湖北投资的6个项目中,宜昌万达项目签约最晚却第一个开工。

——江重速度:湖北江重机械制造项目总投资8.5亿元,是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的配套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江重速度”体现为“四个最”:签约最快、开工最快、建设最快、投产最快。该项目2008年12月中旬签约,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2月26日该项目按期开工,5月下旬试生产。到11月,已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预计到年底销售收入可突破4亿元。

——东阳光速度:东阳光公司2001年落户宜都,已在宜都完成投资62亿元,年销售收入40亿元,年上缴税收过亿元。公司被列为国家科技部“863”十一五规划的牵头单位,获得瑞士罗氏公司防治流感药物——“达菲”的生产授权。甲型H1N1流感暴发后,公司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利用克拉霉素车间改造成月产5吨磷酸奥司他韦原料药生产的能力,2009年5月15日开始改造,仅用13天时间就完成改造任务并投入生产。为进一步完成国家采购防治甲流药物任务,新建生产线5月16日开始设计,10月10日主体车间安装完毕,10月22日投产试车。

(四)在统筹兼顾中促进协调发展。宜昌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95年,全市产业结构比为23.7∶51.7∶24.6,2008 年为 13.4∶53.7∶32.9。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空间聚集。2008年,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的86.9%,比2003年提高11.65个百分点;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4%,比2003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比2003年增长3.08倍,年均增长32.5%。

二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近几年来,宜昌市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比翼双飞。城区经济实力持续壮大,使宜昌能够“放水养鱼”,从来不向县市收钱、不与县市争利,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2008年,宜都、远安、夷陵、当阳、枝江5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前20名,其中2个县市进入前10名,4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过10亿元。在2008年全市GDP中,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之比达到51∶49。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等参加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投产庆典

三是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从2004年到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156元提高到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08元提高到4686元。近5年来,全市投入资金超过6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民生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广电中心、新图书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有3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7个项目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累计帮助7000多个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帮助2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城区近千个困难家庭子女通过技能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累计竣工经济适用房51.5万平方米,惠及中低收入群体近2万人;通过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为近8000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2004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1.41平方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08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62%,较好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指标任务;实施COD减排项目44个,比上年减排3.13%,实施SO2减排项目40个,减排3.66%,被省政府授予该年度“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优秀单位”;全市饮用水源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10.7%提高到86.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4.8%提高到91.2%。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08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446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48.5%提高到55.3%;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由236天提高到348天。目前,宜昌已在全省率先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卫生城市。

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作法

近几年来,宜昌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抓城区经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现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城市建设,着力增强综合实力;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协调发展。

(一)坚持项目主导,着力培育发展后劲。走进宜昌的县市区和开发区,看到大型工程机械川流不息,全通、东阳光、江重等公司10万平米、20万平米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批项目大多还不满“周岁”,给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宜昌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宜昌当前保增长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项目是经济的载体、发展的支撑,不抓项目、没有项目,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一切都无从谈起。没有撞到的机遇,只有抢到的机遇;没有送上门的项目,只有争取到的项目。对此,宜昌的同志感慨甚多,令我们感受至深。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2004年到2009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了防止经济过热以及防止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滑过快两个特殊宏观调控时期,遏制投资过快增长、投资意愿下降,对项目建设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宜昌还面临三峡工程完工后投资减少的不利局面。而就在这5年,宜昌的建设项目是历史上最多的,全市施工项目达11387个,新开工项目9217个,竣工项目8785个,分别比“十五”期间多5987个、5207个和490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42个,如投资160亿元的全通涂镀板项目、投资58亿元的晋煤集团百万吨二甲醚一期项目、投资过百亿元的东阳光工业园、投资60亿元的南玻多晶硅、投资45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投资34亿元的城东生态新区、投资26亿元的万达广场、投资20亿元的龙盘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投资150亿元的平湖半岛综合旅游服务开发区,以及香港保华集团重组宜港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三峡物流航运中心,等等。

宜昌市民在滨江公园晨练

经济适用房惠及广大中低收入家庭

二是支持本地企业扩张,新上一批重大项目。经过多年的培植和扶持,宜昌本土孕育出了宜化、兴发等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还有在本世纪初期引进、成为沿海大企业集团重要生产基地的东阳光。如何让这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巨人、支撑宜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积极引进新企业、新项目的同时,积极支持本地企业扩张,新上一批重大项目。近年来,宜化集团新上了10万吨保险粉、磷酸二铵二期等9个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2009年企业销售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兴发集团新上18万吨有机硅、草甘膦、离子膜烧碱、兴山水泥等13个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用3年左右时间企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宜都东阳光新上项目9个,完成投资36亿元,2009年企业产值将达到55亿元。

三是抢抓政策机遇,向上争取重大项目。围绕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谋划和争取项目,到目前共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685个,总投资60.08亿元。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机遇谋划和争取项目,认真编制了宜昌生态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制定了3年行动计划,全市入库项目261个,规划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确定下半年开工建设12大重点工程,惠及宜昌的项目就达5个。目前已启动平湖半岛综合开发、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建设等125个重点项目。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谋划项目,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谋划了一大批对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骨干项目。目前全市围绕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谋划重大项目2200个,其中纳入全省项目库的有865个,总投资4000多亿元。围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谋划项目,在2008年成功举办中国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高层论坛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和项目规划,初步谋划了24个三峡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223亿元,目前正积极争取纳入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

(二)坚持工业强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宜昌的同志认为,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突破口在于加快建成区域经济中心,其中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宜昌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他们提出并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各区安排500~1000万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用于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配套投入。全面实施“双千双百”(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工程、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壮大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由三大支柱演变为四大支柱。从2004年到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23家发展到828家,增加305家,预计2009年底可达到1030家以上,是历年来规模企业增加最多的一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66家发展到127家,过10亿元的企业由6家发展到18家,新增过200亿元企业2家。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1213”的目标,即形成1个千亿级园区、2个千亿级产业、10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3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自用重件发送码头

中国驰名商标宜昌造安琪牌系列酵母

二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升级工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高级形态演变。在加快培育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61.7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1亿元,年均增长3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0.7%提高到14.62%,预计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超过80亿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由20多家增加到106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近几年,全市将产能共500万吨的小水泥全部淘汰,新建成1400万吨大水泥生产线;淘汰47万锭传统纱锭,形成了80万锭现代纺织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和档次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针对前些年磷矿开采中乱采滥挖、盗采盗挖、采富弃贫、超载运输等问题,从2004年开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推进科学开采、控制开采总量、实行产销对接、加强营销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开发管理新机制。全市磷矿开发秩序得到规范,开发利用效益快速提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磷化工产业正在向精细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以宜化、兴发为代表的磷精细化工企业快速壮大,磷化工产业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技术开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跃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宜昌模式。宜化、兴发、安琪、新洋丰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协作力度,充分利用“三废”,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开发深加工产品;三源水泥、花林水泥等一批企业在产能扩张的同时采用集科技、节能、环保、高效、利废为一体的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工艺,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的转变。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大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2008年沿江走廊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04.9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的89.54%,比重比2003年提高15.09个百分点。加快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已形成了磷化产业集群、化成箔产业集群、稻花香产业集群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多晶硅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等具有较好前景的产业集群,形成了茶叶加工、果蔬罐头加工、宜都机电产业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磷化工、稻花香、枝江酒业、电子材料、当阳建筑陶瓷等进入全省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集群范围。

(三)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宜昌既有百万人口、大中城市规模的城区,又有沿江、山区等不同地域特点、不同资源禀赋的县市,城区和县域在经济总量中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城区经济是龙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带动、辐射和示范效应;县域经济是基础,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总体实力就难以提升。近几年来,宜昌市坚持“两手抓”、“两轮驱动”,统筹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以开发区为载体,打造城区经济龙头。为了整合资源、优化环境,2004年7月合并宜昌东山开发区和亭开发区,组建新的宜昌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2008年7月启动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市直各职能部门向开发区放权或授权105项,实行办事不出园区制度,提高开发区办事效率。2008年,宜昌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50亿元,同比增长33.3%;规模工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亿元,增长48.1%。2009年开发区经济继续逆势而上,1~10月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同比增长24.4%;规模工业总产值154.6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亿元,增长89.2%。

二是坚持“一主三化”,夯实县域经济基础。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多种途径,支持县市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县市区竞相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可喜态势。2009年前三季度,宜都、枝江、当阳、夷陵、亭5县市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均过百亿元,达到64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9%。

三是坚持市县区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市区联动招商引资领导协调工作机制,市政府招商引资领导小组负责对城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城区招商引资以区为主体,市直相关部门把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点,对城区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实行市区两级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市区联动的投入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需要市区共同投入的重大项目,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环境共建、项目共选、资金共投的原则,实行市区联动扶持。实施“沿江突破”,统筹沿江市县一体发展。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现代工业经济走廊”。沿江已形成宜昌开发区、宜都工业园区、枝江开发区等9个工业园区,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集约发展。2008年,这些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96.5亿元,有规模以上企业327家。打破区域经济地缘限制,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各县市区到沿江开发区园区兴办项目发展工业,发展“飞地经济”,实行“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市、县和园区所在区按照4∶4∶2的比例进行税收分成,为环境容量不足、资源承载力低的山区县、库区县找到了发展新路。2006年,兴山率先走出大山,在宜昌开发区建立了“兴山园”,先后引进双汇肉食加工等知名企业和品牌落户。兴发集团在亭园区建立了“兴发化工园”,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基地,全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远安在宜昌开发区建立了“远安工业园”,引进浙江二建10万吨钢构项目落户园区;五峰在宜昌开发区亭园区建立了“五峰科技工业园”,引进了年超细煅烧5万吨高岭土生产线。

(四)坚持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市场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干,就要干成世界一流”,这是分别挂在安琪酵母、东阳光公司醒目位置的两条标语。这两幅标语是宜昌众多企业自主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宜昌调研,企业告诉我们最多的是两组数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专利数量。宜昌企业的这两组数据令人叹服,显示了当前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目前,宜昌有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市工业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国家免检产品,86个省名牌产品,64个省著名商标。近几年来全市通过创新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600多项,其中30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被授予“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称号,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成为继武汉、成都之后全国第三个授牌的“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宜昌市积极引导,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工作,形成了创新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政府引导,大力扶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的决定》、《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强专利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政府与高校“联姻”,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与三峡大学、华中科大、华中农大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32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了112个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合作协议,协议转让资金17287万元,项目投入资金39.5亿元。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先后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市商业银行、浦发银行签署了科技金融合作协议,促成4家银行与21家企业签订信贷合同,企业获得贷款20288万元,获得授信额度183663万元。引进首家风险投资机构——科华银赛公司,与科技型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切实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2008年市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235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75项,2009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325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97项。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全市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由2005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56亿元,年均增幅超过40%;宜昌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例为4.35%。安琪酵母经费投入达到12405万元,宜昌人福药业、长机科技等企业的经费投入比达到了5%左右。积极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年新增税收500万元以上的现有骨干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财政给予贷款贴息,市、区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广纳创新人才,不断壮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据初步调查,宜昌部分企业技术人员比例已超过20%。以宜化为例,目前公司拥有本科以上人才4000多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高校排名前10位的大学毕业生32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300多人。现公司副部以上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2%,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8%。

二是企业主导,奋力推进。宜化、兴发、安琪、宜昌船舶柴油机厂、长机科技、人福科技、东阳光等骨干企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抢占未来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取得了累累硕果。宜化集团通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宜昌磷矿不能生产磷酸二铵的难题,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该企业已申报了100多项国家专利,取得了26项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三峡全通涂镀板八辊五连轧冷压延机组生产线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新磷酸10万TCP项目填补了国内TCP规模化生产的空白,自主创新的世界首套3万吨窑法磷酸装置,攻克了低品位磷矿直接利用的世界难题;长机科技研制开发出了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插齿机产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从破产边缘发展成为纳税大户,成为全国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型插齿机制造基地;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成功制造世界首台6RT-flex50B智能型船用柴油机;兴发集团先后参与9项磷酸盐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安琪公司拥有专利3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近40件,其酵母系列产品生产线吸收了世界发酵工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天峡鲟业公司开发了生态循环水工业化鲟鱼养殖专利技术,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鲟鱼繁养基地,项目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多项技术国际领先。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快速崛起关键所在

宜昌快速崛起的奥秘在哪里?我们感到,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战略思路对头、工作方法得当以外,关键还得益于他们培育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经济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逆势而上的信心、服务发展的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团结实干的作风等。

(一)坚定逆势而上的信心。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影响了国内一些投资者和部分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但在宜昌调研期间,我们进工厂、看项目、听介绍,强烈地感受到:在宜昌,最不缺的就是信心。他们善于在危机和挑战中辨证思考,积极应对。如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生产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供不应求,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42%,合同订单已经排到2012年。他们逆势而动,投资10亿元进行改扩建,预计年底即可形成生产能力。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原材料价格相对较低,项目投资成本低,正是企业加速扩张的良好时机。三峡全通超薄涂镀板项目一期、二期同时上马,宜都东阳光公司胰岛素、红霉素四期等数个项目同时开工,投资成本较低是他们加快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些重大项目,过去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国家批准,但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恰恰遇到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宜昌的同志们准备充分,应对有力,在克服困难中发现并抓住了机遇,有力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前,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越来越相似,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的差距越来越小,优惠政策也逐步趋同,要想赢得新的发展,关键要靠“软”环境。宜昌市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锲而不舍地加强环境建设,在增创综合比较优势上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规范严明的行政环境。按照“全国比深圳,内地比成都,使行政审批流程最优、时间最短、环节最少、服务最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目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在2008年清理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调减市级行政审批项目108项,调减比例达27.3%。市级审批项目所需申报资料数减少104份;对审批前置条件进行了规范,各部门清理上报的164项前置条件减少84项,减幅达51%。经过流程再造后,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间由法定的5311天减少为1726天,压缩67.5%。审批环节由1244个压缩为1044个,减少16%。同时,结合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新大楼,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即各职能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整体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许可项目向行政审批网上平台集中,真正实现了“一楼式办公、一站式办结、一口式收费、一条龙服务”的要求。

二是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始终坚持把重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作为“一把手工程”,每年确定一批项目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联系,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领导挂帅,进行重点跟踪,全程服务。2008年引进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就是“一把手工程”的生动实例。该项目本已在外省立项,5000亩土地的征用都已完成。市委书记郭有明得到消息后,亲自到外地登门拜访,热情邀请企业家梁士臣来宜昌考察。在飞机场,他们用红地毯、鲜花、军乐队迎接梁士臣的到来,一路上按照“国家元首”的规格接待,让企业家感到心情舒畅。考察过程中,书记、市长亲自接待、全程陪同,梁士臣十几天后就决定到宜昌投资。他感慨地说:红地毯、鲜花可能花了不到几千元,但是换来了我们上百亿的投资。这种对企业家的尊重是花钱买不来的,宜昌这么好的投资环境,让我们投资有信心,也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一定要把宜昌的项目干好。项目正式签约以后,宜昌市委书记、市长又先后18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直接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顺利施工和投产。

三是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讲信用,首先要政府带头。宜昌市坚持承诺的事情就一定做到,签了的合同就严格履行,令投资者十分信任和放心。宜昌万达广场项目2009年3月正式签约,合同要求政府在6月初完成拆迁、土地出让等前期工作。投资方起初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政府肯定无法兑现承诺,根本没做按时开工的准备。结果短短3个多月时间,宜昌就按时、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土地征用出让、房屋拆迁等前期工作。这一下使投资方措手不及,但也让他们深受感动和震动,迅速从全国各地分公司调集人、财、物,集中建设宜昌万达广场项目。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宜昌的工作作风和投资环境完全可以与江浙和东南沿海主要城市媲美。在宜都市,政府注重以诚招商,决不做“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事情。对已落户的企业,坚持“四不变”:政策承诺不变,支持力度不变,服务专班不变,发展环境不变,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增强投资者发展的信心。正是这种诚信的环境,使得宜都能够在“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就业不特殊、环保不让步”的前提下,依然成为投资者青睐的热土。

四是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宜昌市充分发挥兼容并蓄、和谐宽容、开明开放、追求卓越的人文优势,以最灵活的方式吸引人才,以最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才,以最宽松的环境用好人才,以最优厚的待遇惠及人才,着力创造最适宜人才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惠商、安商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三峡全通公司的一位重要技术专家半夜突发心脏病,因为人生地不熟,公司向政府紧急求救。受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指派,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马学军立即赶到现场,亲自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抢救,一直陪护到凌晨两点,在家属的恳求下才离开医院。我们在考察过程中,不少企业家都谈到,在宜昌,政府请企业家吃饭多,企业家却极少请政府官员吃饭,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良好环境。正是在政府的激励和呵护下,宜昌本土产生了宜化集团、兴发集团、安琪集团、稻花香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和蒋远华、李国璋、俞学峰、蔡宏柱等一大批全国全省知名优秀企业家,同时引进、壮大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项目。

(三)坚持以人为本。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他们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额度位居全国100个重点联系城市第22位、全省地级市第1位,累计扶持创业和带动就业人数居全国第17位、全省第1位。在全国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省率先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居民总体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分别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意见,集中解决了医疗救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饮水安全、未成年人关爱等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该市已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居地级城市第18名。

调研走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宜昌市在处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时,靠以人为本实现了共赢,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给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这几年宜昌项目多、工程大,往往需要征地拆迁,涉及周边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扯皮”、上访事件。但他们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决不让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群众利益受损,而且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优惠。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50天完成了1320亩的拆迁工作,万达广场项目90天拆除商住面积8万多平方米,江重机械制造项目60天完成300亩的拆迁工作,没有对失地农民和被拆迁群众就业、养老、住房等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统筹安排,这些“宜昌速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营造团结实干氛围。任何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离开了团结实干,再美好的规划和蓝图也只能是海市蜃楼、一纸空文!在宜昌自上而下,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种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一种高调干事和低调做人的良好风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五个实干”:以实干促进发展、以实干成就事业、以实干凝聚人心、以实干统一思想、以实干树立形象,坚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各项工作。江重机械制造项目的拆迁工作,就是靠团结实干精神创造的奇迹。该项目用地原是夷陵区两家村办企业所在地和居民住房密集区,需拆迁房屋45栋,开挖填埋土石方18万立方米,拆迁难度和工程量非常之大。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的实际,夷陵区组建了政策宣传组、房屋拆迁组、场平施工组三个专班,做到边宣传、边签协议、边丈量、边兑付、边施工,五管齐下加快征地拆迁进度,做到签字一户、丈量一户,征地一片、场平一片。工作人员打破作息常规,日夜加班加点,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拆迁户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国家政策及时有效地解决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诉求,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搬家、租房、用电等实际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理解。在春节前,当地群众打破“入腊不搬家”的习俗,有11户居民在房屋拆迁合同上签字,7幢房屋被拆除。春节上班后的最后冲刺阶段,更是创造了15天拆除房屋34户的记录,实现了快速拆迁、无事故的目标,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保证了项目顺利开工。在宜昌,正是这种团结实干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宜昌万达广场

猜你喜欢

宜昌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