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玉昆其人其画

2009-12-28

收藏·拍卖 2009年12期
关键词:遗民金陵画家

吕 晓

清初著名收藏家、艺术批评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为胡玉昆作了非常翔实而充满感情的小传:

李君实尝言作画惟空境最难,以余所见善于用空者其惟胡三褐公欤。褐公一字元澜,即长白之犹子王昆也、君性孤僻,作画如之,用笔设色好作缥缈虚无态,故咫尺间觉千万里为遥。余蓄画册自君始、八手便得摩尼珠,散玑碎壁不足辱我目矣子识君缘方密之,密之辛巳冬偕君过潍,密之南去,君独留,后此数与往返,患难中时复相从。故余存君画最多,为君赋诗亦独多。长歌外君录于画册上,报君蓝缕毕路乏功也。

并在文后引其为胡玉昆所作诗歌14首,述及二人交游种种,在《读画录》中可谓独一无二,足见二人交谊之深。此外,周亮工《题胡元润画册》更是对之推崇备至:

金陵画学秀绝江左,近代以来独胡长白先生时出高古淡远之笔,不人妩媚一流,最得南宗之深长白群从皆有家法,我元润尤为杰出,每一落墨矜贵如佥,所谓逸品在神品之上者也。与予交三十余年,相对惟论笔间事谈画学者一日人品高,惟元润不愧斯语。顷从棘丛中归来,询其近作,出此册相示。云将以遗子奋高使君予展玩再四,如武陵渔人遇先奏人、即鸡犬朵麻皆有云气,不独勾京学再开生面耳骚骚度凹家前矣。使君精于赏鉴、卧游之下自有神会…(周亮工《赖古堂书画跋》)

画家龚贤在写给胡玉昆的信中也表达了敬佩之情

画十年后无结滞之迹矣,-二十年后无浑沦之占矣,无结滞之迹者,人知之也。无浑沦之名者,其说不亦反乎然画家亦有以模糊而谓之浑沧者,非浑沦也,惟笔圣俱妙,而无笔法圣气之分,此真浑沦矣足下兄弟世其家学,沉酣梦寐于枯毫顽石问者凹十年,吾竟不能窥所至夫未离阃闽,而谈五岳之奇,虽称亦谤也余何敢。(周亮工《尺牍新抄》)

画家程正揆也曾写信给胡玉昆道:

作画不解笔圣,徒事染刻形似,正如拈丝作绣,五彩灿然,终是儿女子裙豫问物耳,足下笔墨各有别趣,在蹊径之卟、悠然自得,尽能超凡脱俗者,恐未免下士之笑也。(同上)

那么,胡玉昆究竟为何人,何以得到清初如此多名家的推崇呢?胡玉昆(1607~1687尚在,胡玉昆的生卒年是从其画作题跋推测的,他在《金陵胜景图》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上题跋道,“八十老叟胡玉昆栗园时康熙丙寅闰四扬记于治城之道院。”康熙丙寅为1686年,可推测其生于1607年,而他最晚的纪年作品是1687年创作的《开先寺看云图》(南京博物院藏),故可推测他81岁尚在人世),字元润,号褐公,上元(今南京)人,来自一个至少产生了六位画家的绘画世家。其父辈以仁、义、礼、智、信取名,大伯胡宗仁,字长白,一字彭举,是晚明金陵著名的文人画家,继承苏州的文派画风,晚出入王叔明、黄子久二家,其笔意古质,颇有五代以前气象。代表作为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所作《送张隆甫归武夷山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仿倪云林。其子胡耀昆、胡起昆皆画家。胡玉昆之父胡宗智,字雪村,其弟胡士昆皆善画。胡氏家族早年殷富,后家道中落,但胡宗仁不谒时贵,为时人所重。胡玉昆早年行迹不详,1641年冬,他随方以智至山东潍县,与时任潍县令的周亮工相识,并留在周家中为其作画,周亮工自言其蓄画册自此始。周亮工极欣赏胡玉昆之画,认为自己“入手便得摩尼珠,散玑碎壁不足辱我目矣”。从此,胡玉昆长期追随周亮工宦游的足迹,到过扬州、福建和北京,成为他家长期的门客。两人友谊笃厚,即使在周亮工被诬人狱和贬官归乡之后胡玉昆亦不离不弃,他为周亮工作画最多,周为其赋诗亦多。周、胡二人友谊的明证之是胡玉昆于1660年为周亮工创作的套《金陵胜景图》。分别画天阊、凭虚、摄山、天印、梅坞、钟山、祖堂、秦淮、莫愁、灵谷、凤台、石城等十二处金陵胜景。

“金陵胜景图”最初为“金陵八景”、“金陵十八景”,在明末由朱之蕃发展为“金陵四十景”。其创作始于吴门画家,至晚明成为南京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具有较强地方意识。1644年,内忧外患的明帝国终于被农民起义军摧毁,清军入关的同时,第一个南明王朝在金陵率先成立,但帝国中兴的梦想在马、阮等的弄权之下迅速破灭。次年五月,弘光小朝廷的文武百官在首辅赵之龙的率领下出门跪迎多尔衮的清军八城。顺治十八年间,各地反抗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金陵作为故明的留都,明太祖孝陵所在地,吸引了众多遗民,1659年,郑成功挥师北上,直指金陵,遭挫后不得不退八台湾。与此同时,清政府对于金陵的控制也最为严酷,金陵的文士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与无助之中。虽然众多诗人反复吟咏金陵的衰败,但几平没有画家敢于将那些会引起家国兴亡感慨的“金陵胜景”作为直接的表现对象,并将胜景的名称题于画上。但是,胡玉昆为周亮工创作的这件胜景图每页都直接书写具体的景点名称。其中钟山、石城、天印、秦淮这些金陵王气的象征也未刻意回避。第六开“钟山“中明楼虽仅从松林中露出角,但仍可看出来表现的是明孝陵,下方还有策杖进山拜谒的文士。为什么胡玉昆会有如此大胆而直接的表现呢7这就需要探寻该画创作的背景。

该画的受画人周亮工是位充满矛盾,饱受争议的人物。这位曾在潍县抗清而深受百姓爱戴的前明进士,却在弘光政权覆亡后投降了清朝,先后出任两淮盐运使、福建按察使、户部右侍郎、江宁粮宪等职。身逢国变,周亮工选择了降清出仕,但对其失节之举,当时的一些名遗民已不止于“谅”。魏禧在《赖古堂集序》中盛赞周亮工之文并称其人,“公蒙难而人乐为之死,公死而天下之名士伥伥平无所依归,岂偶然哉!”原来,周亮工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为众多的遗民提供过政治上的保护与经济上的赞助。更可贵的是,周亮工少有文名,为文以复古自任,不肯随附时调,开倡了清代新诗风的先声,得到诗坛大家钱谦益的推许。他更是位嗜画成癖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凡海内之士有以一竹一木、一丘一壑见长者,无不曲示奖借,收之夹袋”。加之他在遗民中的崇高地位,因此,“海内之士凡能为一竹一木、一丘一壑者亦无不毕竭所长以求鉴赏”。(张遗《读画录序》)连生性孤傲的画僧髡残也评周亮工为“文章诗画之宗匠也”,“为当代第一流人物,乃赏鉴之大方家”。作为权威评论家,周亮工成为金陵画家交流与合作的个中心,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艺术圈,许多画家因阁亮工的奖掖提携而名垂画史。因此,周亮工的失节与他在遗民中的崇高地位,才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照。

周亮工降清后的仕途并不平坦,曾经历过两次罢官,其中次甚至入狱问斩。1658年,周亮工受诬诏逮下刑部狱,1660年“四月,三法司遵旨覆审周亮工一案,拟立斩,籍没:……得旨周亮工依拟应斩,著监候,秋后处决,家产籍没。”(于先谦《东华录·顺治三十四》)1658年,胡玉昆曾追随周亮工北上京城。1659年,胡返南京。次年夏天,在听说周亮工问斩的消息后,胡玉昆为周亮工创作了这件《金陵胜景图》册,每处胜景都显得空蒙迷离,

第八开《秦淮》尤其画得凄清异常。周亮工就出生在秦淮河边的状元境,在此他渡过少年时光,与秦淮河边的众多画家和文人建立了终生的友谊,在明亡后,他曾多次回到南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周亮工来说,秦淮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在狱中的周亮工对自己不公的命运曾发出过强烈的反抗,1659年,其好友许友为他作《群鸦寒话圈》,周亮工受启发写了《寒鸦颂》,有很多遗民作诗相和。此事拉近了周亮工与许多遗民的关系。

虽然胡玉昆所画《金陵胜景图》没有任何抒写情感的题诗,但他为即将赴死的好友精心绘制明确标有金陵胜景名称的画册相送,用意是非常明显的。所幸的是,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周亮工被赦。1663年又被起用,先后任青州海防道及江宁粮宪。1669年,周亮工再次遭弹劾罢官归金陵,吴期远前来慰问,在周亮工家举行了著名的”己酉盛会”。年过花甲的胡玉昆亦出席了盛会。周亮工与其弟子黄俞邰所作长歌中言及胡玉昆道“元润迂缓头已白,把酒不饮颜微酡。高怀落落肯偶俗,水边林下闲渔蓑。”(《读画录》卷四)1672年,周亮工去世后,年迈的胡玉昆痛失知己,不过,他的艺术旱已通过周亮工的品鉴在遗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山水册》共八开,纸本设色,每半开22,7厘米×16厘米。第开画松林古塔,似为南京城北钟山灵谷寺之景。随意之笔写松林,淡墨花青染轻雾于林间,一高塔隐现林梢,一文士策杖过溪桥。画家自题:“秋冬之际,难以为怀,每过溪桥,不胜濠濮。”第二开中景以焦墨画数峰矗立云端,其下留白,仅以淡墨略染,山峰间及上部天空以淡墨层层渍染,营造出缥缈的世外仙山之境。自题“突兀数峰从,白云口堆涌。出云是五老,却无指视里。”第三开构图稍密,自题“仿黄鹤山樵”,但随意自由,灵活多变的用线却是自家笔法。第四、五开均直接以色笔画城墙外江岸烟柳、柳荫亭阁,虽为春景,却都显得孤清迷离。正如张忽在第四开对页中所言“坡翁云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茫,不意元老忽为写出。”第六开借鉴了“米氏云山”之法,加入了丰富的色彩表现,画出了山光云影的微妙变化,不禁使人联想到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当然,时人从画中读出的是如梦似幻、变化无穷的气韵,柳埔在对开题”画家争笔墨气韵为士林之高致矣,若观元润先生此册,不复是画,不复是画又不泥真境,毫端变现,意之所造,浑化无穷,吾岂易为索解人哉。”第七开画文士策杖漫步于寒林之间,槎牙干枯的树枝扭曲交错,充塞于画面之中,萧杀之气直逼眼目。仰头的文士虽只见背影,却能想见其孤独与落寞。第八开纯以水墨画月夜中烟树石楼,寒气逼人。画家自题“江月寒生古石楼。”对开曹尔堪以曲“点降唇”点出画之意境,“月尘清宵,满湖烟白疑寒雨。矶花石古,不辨天边树。佳景难逢,闲者宜为主。忘机处,楼中仙侣,神定浑无语。丙辰暮春之初题似栗园先生一粲。魏塘曹尔堪。”

从第四开张怨题跋的年款“甲寅”(1674)和第八开曹尔堪题跋的年款“丙辰”(1676)来看,该画创作年代不会晚于1674年。观胡玉昆此册,笔法多变,但却很难从传统中找到具体的渊源,正如查土标在第二开云山的对开所题:“余日藏方壶双峰白云图,是此画法,元润先生从何处见之,遂尔逼肖。千古名家俱能以天地为师者耶?”胡玉昆虽未见过方从义的画,却采用了相同的画法,可见他的画和古人一样都是从对自然的观察之中得来。周亮工评胡玉昆之画“君性孤僻,作画如之,用笔设色好作缥缈虚无态,故咫尺间觉千万里为遥”,实为解语。在胡玉昆作品中,很难寻找到明显的传统的技法程式,很多都是直接以色彩作近乎印象式的表现,却将江南平远空蒙、缥缈虚无之境呈现于画面之上,令人叹绝,实为逸品。又如《雾景山水》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和《齐山》(《周栎园收集名人画册》之一,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几乎完全使用色彩直接作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谓独树帜。

1686年,80岁的胡玉昆又创作了册《金陵胜景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共十二开,分别画灵谷、燕矶、摄山、杏村、凤台、莫愁、牛首、祖堂、凭虚、秦淮、石城。每页对开均有遗民王楫以楷书介绍该景点的图记,并有柳埔书写相关诗词一首。最后一开,右为王楫题跋:“书画家用工虽到,然必从读书八者方有融会贯通之妙。如规规印板古人,不能出其范围,终是优孟衣冠,徒绚一时而已。若柳愚谷之纵横宕折,戴阿鹰之苍润秀致,胡栗园之幽淡郁奥,三君皆从问学中来,而出以己意,所以与过有自然神合之妙。康熙丙寅(1686)腊冬江栖王楫识于龙江。”将胡玉昆与戴本孝和柳靖并提,并述及各自艺术的特色,左页有胡玉昆自识“余先有金陵诸胜诗数十首,缘足迹所至,不过写景畅我襟怀,原不记前朝兴废故典。诗人云何少吊古意。答云:若此便多无限叹慨。今拈十二幅毕竟只写我意,当令后之游者按图而至,游后再词金陵旧志可不。八十老叟胡玉昆粟园时康熙丙寅闰四扬记于治城之道院。”在此,胡玉昆此册虽然仍如既往地充满着孤清绝尘的意境,但他不仅明确表明自己并非“记前朝兴废故典”,并且首次启用了康熙的年号来纪年。说明这位曾经坚定的遗民也开始接受清朝统治的现实。

胡玉昆最晚的件纪年作品是创作于1687年的《开先寺看云图》,以米氏云山写之,云气氲氤,景物迷蒙,元气淋漓,真神笔也。画家白题:“庐山多瀑布处,步步皆足幅观。余独喜开先寺前白石桥上坐卧竞日,硕老口胎腊尽,心口皆空,口余意者惟白云可当好友。康熙丁卯春三月胡玉昆画并题。时年八十有一。”

猜你喜欢

遗民金陵画家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酷炫小画家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流向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