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

2009-12-24侯喜君李红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刘和珍感受幸福

侯喜君 李红亚

【摘 要】引导学生在“幸福”中穿行——寻找刘和珍的幸福,体悟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并感受自己的幸福,加深学生对刘和珍形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刘和珍 幸福 思想境界 感受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读到此处,学生颇为疑惑,刘和珍是“哀痛者”容易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她为国家积弱而哀痛;百姓愚昧,人心麻木,她为民族不振而哀痛;天灾频仍,兵连祸结,她为民不聊生而哀痛。但她又何以成了“幸福者”?被开除校籍,强拖出校,何来幸福?爱国有罪,请愿被杀,何来幸福?不被民众理解,常遭奸人污蔑,何来幸福?无疑,引导学生在“幸福”中穿行——寻找刘和珍的幸福,体悟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并感受自己的幸福,定会加深学生对刘和珍形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以探究寻找“幸福”

刘和珍的“幸福”何在?作者未曾言明,文中亦无只言片语暗示,欲解透其含义,只有对文本作深入探究。首先启发学生:“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内心对自己所作所为的主观反映。因此,必须明白刘和珍的所为之事以及她内心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

第一步,从文中整理出刘和珍的事迹:①爱看鲁迅的文章,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②在“女师大风潮”中领导同学与校长斗争;③在执政府门前请愿。第二步,从这三件事中提炼出刘和珍的品格:①追求进步,热爱真理;②坚持正义,捍卫权利;③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第三步,更换思维方式:如果按照庸常的方式思考,刘和珍家境贫穷,迭遭不幸,求学之路步履维艰,连追求进步都遭受打击,是缺少幸福的;但换一个角度,从刘和珍的角度去思考,即从一个追求进步、热爱国家的热血青年的角度进行思考,则会发现,刘和珍确实是“幸福者”——她在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她真正做到了鲁迅说的“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有这样崇高信仰的人,心中充满希望,怎么可能在蝇营狗苟中凄凄惨惨戚戚?怎么可能总是感到不幸与苦恼?她虽然也曾“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一定会“微笑着”乐观地度过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与她谋面不多的鲁迅先生总会忆起她“始终微笑着”,这也是她“幸福状态”的一个佐证。“真的猛士”——她及她的“战友”,都是幸福的人。

二、以拓展深化“幸福”

学生理解了刘和珍的“幸福”,但未必能真正感受到革命战士的思想境界。为了深化学生对这种“幸福”的认识,还应做以下拓展:

列强入侵,瓜分豆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国将不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革命先烈怀着祖国之爱、民族之痛,大爱在心,大任在身,追求真理,努力奋斗。恽代英被捕入狱后,慷慨赋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日常生活中的忧患,早已成了寻常事,他们自有从事崇高事业的快乐。李少石《南京书所见》写道:“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把平常度日、老死于床箦之上视为碌碌无为的表现,而把为革命事业奋斗作为自己人生的幸福。陈然在狱中写下《自白书》痛斥敌人:“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面对死亡,革命者不是嚎啕悲哭,而是“放声大笑”,无所畏惧的豪气直冲斗牛,革命必胜的乐观横贯寰宇……这些革命者和刘和珍一样,他们生命中的一切都已奉献给自己的信仰,他们的眼中、心里不是一己小我,而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他们在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这就是革命者的幸福!理解了这些革命先烈,也就理解了刘和珍。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中说:“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作为李大钊的学生,刘和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这种观念做了生动的诠释。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句话的时候,刘和珍的“幸福”就变得那样具体,学生对其思想境界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三、以对比感受“幸福”

首先启发学生感受“爱国”的幸福。刘和珍生活的时代:①由于当局钳制言论,查封进步书籍,鲁迅先生“编辑的期刊”,“往往有始无终”,刘和珍希望读到进步期刊而不得如愿。②刘和珍等追求进步,却遭到依附北洋军阀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校长——杨荫榆的迫害,甚至遭到流氓的殴打,被“强拖出校”。③到执政府门前请愿,刘和珍是欣然前往的,不料却被子弹“斜穿心肺”,付出了生命。我们生活的时代,社会大力提倡爱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将受到表彰,与刘和珍相比,我们拥有自由爱国的幸福。

其次启发学生感受生活的幸福。①从刘和珍个人的生活角度感受:身处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的黑暗社会,让人感受到的是“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②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感受:追求进步,为国而死,本应得到尊敬与赞美,不料却一方面成为“无恶意的闲人”的“饭后的谈资”,另一方面横遭污蔑,成为“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③从刘和珍作为学生的身份感受:章士钊要解散女师大,刘百昭率领男女流氓把刘和珍等“强拖出校”,身为学生,刘和珍等人连最基本的读书求学都不得自由,只能在宗帽胡同“赁屋授课”。而当今时代,党和国家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施行教育改革,配备良好的师资,提高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阶段,千方百计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与刘和珍相比,我们生活的幸福不言而喻。

当学生感受到了爱国的幸福、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幸福,他们必然同时感受到阳光的明媚、春风的和煦、小草的青翠……

作者简介:侯喜君,河北省正定中学教师;李红亚,河北省正定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刘和珍感受幸福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