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书馆营销管理模式的构建

2009-12-17陈雪霞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管理模式

陈雪霞

关键词:图书馆营销;图书馆管理;管理模式

摘 要:营销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营销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手段。而如何将营销理念引入我国图书馆界,以及如何使营销真正融入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则是有待研究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图书馆营销的管理模式的构建,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对全面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60-02

1 业务流程重组

1.1 改善现存科层组织

对现存科层组织的改善,即将传统机械死板的科层组织转变成灵活的有机组织,不同情况的图书馆可在营销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任何变化形式。吴骏认为重组后的图书馆可由以下几个部门组成: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再以印刷型文献为中心,而是以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为中心,通过网络订购付款;分类编目则通过网络获得分类编目数据;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选择、整理、加工;组织信息上网发布等。用户服务部门。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将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服务部门将是数字图书馆中直接面对用户的窗口,除了打破原来的藏阅分开的格局,实施藏阅合一外还要为用户提供各种专门服务(包括外借、阅览、视听咨询等服务),为用户提供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指导用户去获取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中的所需信息。这无疑是对现存科层组织改善的有益探索。

1.2 建立图书馆内部供应链机制

图书馆内部供应链的建立是对科层组织的革新。绝大多数图书馆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科层制,即企业的整个组织从上至下被划分为若干层次,从而形成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为了消除传统的科层组织与市场均衡过程中的局限性,设想将供应链引入图书馆组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即在保留核心部门的情况下,将非核心部门均外部化,二者之间为“供应商”和“客户”的契约关系,而不是命令控制关系。由图书馆根据其实际情况,划分核心与非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不仅依据契约向核心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在不违背契约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向组织以外的“客户方”提供产品和服务。

1.3 构造以营销为核心的业务流程

管理学者钱德勒指出:“结构应追随策略”。在营销型理念指导下的图书馆组织必然是以营销为核心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动态的合理配置资源对企业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响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是这种组织的明显特征,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现行不少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按照经营顺序设置相应的业务部门,以研究开发为起点,用户为终点,依次设置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信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部门之间缺少合作,跟不上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变化趋势。设立以用户既为起点又为终点的,营销部门能参与、协调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的循环式核心业务流程,是基于营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基础。这种流程的特征是:第一,通过满足用户需求而非通过促使用户接受产品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二,在图书馆内部通过营销部门协调各种工作,让所有的部门树立需求导向观念,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2 人力资源建设

基于信息营销的人力资源建设,其实质在于培养能为信息找用户,能创造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整个团队的价值得到最佳体现。以达到“以最低的代价,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佳的读物”的目标。

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形成适合图书馆开展营销的营销型人力资源队伍。同其它组织一样对图书馆营销型人力资源建设,也要经历岗位设置、招聘、调配、培训、考核、激励等过程,基本程序类似,同时也具备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要求、培训内容和激励方式三个方面。

图书馆营销型人力资源建设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现代人力资源的理念把握和技术实施上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因此,根据目前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特点,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绩效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困境,构建与我国图书馆实际相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 组织文化的塑造

3.1 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与具体措施,促使其成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学习过程中激发个人生命潜能,提高人生价值以充分实现自我,并进而带动组织的创新与进步,以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达成组织顺应变迁与永远发展的目的。随着先进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图书情报工作目前正向着深层次服务方向发展,学习型组织己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弘扬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职业精神是在图书馆这一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这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在内容上,图书馆职业精神鲜明地体现着图书馆职业的使命,以及图书馆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在表达形式上,图书馆职业精神要体现图书馆职业活动的特点,职业精神是社会精神原则的职业化,因此,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精神。在调节范围上,图书馆职业精神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图书馆职业内部的关系,起到种凝聚人心,培育图书馆从业人员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形成共同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以及导向性的职业理念和职业习惯的作用,二是要调整图书馆从业人员与其所触的对象的关系,也就是图书馆员与读者、用户之间的关系。

职业精神是组织文化的内核,塑造适应网络环境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就必须传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弘扬图书馆精神。中国的图书馆事业需要一批事业型的工作者。不可否认,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人说,是资金问题,有人说是体制问题。其实图书馆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资金和体制,还有一个职业精神的问题。古今中外许多图书馆界的前辈先贤,都把图书馆事业看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并以此为莫大的幸福和荣耀。因此,在这个理想失落的时代,重建理想、重塑精神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精神目标是一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指向目标,它追求一种“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的高层次境界。

3.3 培养团队文化

创造团队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团队文化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最佳结合。图书馆服务宗旨的实现,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更需要有一种优秀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具有共同的目标和远景。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并认同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远景,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并乐意为之奉献;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队成员的技能相互补充,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组织目标。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气氛。人人承担责任,同时享受个人发展的权利;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团队提倡开发、坦诚的沟通氛围,成员间信息渠道畅通,知识共享;自我管理。团队工作得到领导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团队以自我管理为导向,在决策上更为民主,提倡参与,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团队的形式可以各式各样,但一个优秀的团队总是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互关心、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等。优秀的团队鼓励沟通、鼓励分享,在团队中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渠道,让每名成员都乐于表达,乐于传授,共同成长。优秀的团队讲究“人性”,关心成员的情感因素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注意调节员工的情感,让他们快乐、积极和自豪,避免愤怒、忧伤与消极。

通过营销思想的引入,基于营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用户满意的服务原则将最终找到可操作性的实现平台;需求导向的组织模式将使图书馆对用户的需求变化更为关注和敏感注重绩效的管理框架将使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渠道更为广阔,经费使用趋向高效合理开放外向的运作理念将使图书馆服务更为主动、更具活力。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其成功实施还需要实践的修正,而且,关于图书馆营销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待于实践的发展以及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超.21世纪的图书馆营销重塑形象,再造管理——关于我国图书馆营销管理现状的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 庞志雄.美国的图书馆市场营销概述[J].图书馆杂志,1993,(1).

[3] 徐永川,余晓敏.浅谈创新时代的图书馆营销[J].现代情报,2003,(3).

[4] 宋丽萍,贾昆箭.论信息市场环境下的图书馆营销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

猜你喜欢

图书馆管理管理模式
人脸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化管理对我国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
浅议读者协会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
柔性管理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核心应用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