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大街走九遍

2009-12-17三石头

旅游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央大街孔明灯大街

三石头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当时,因为地处古河道,到处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就在泥泞中沿江地段开出一条土道,这就是中央大街最早的雏形。

中央大街原先叫“中国大街”,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当时,因为地处古河道,到此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就在在泥泞中沿江地段开出一条土道,这就是中央大街最早的雏形。后来,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的荒地开发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居住,逐渐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再后来,俄国人也渐渐聚集在这里做生意,主要经营杂货、钟表等。因为当时两旁的房子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俄国人经营,一时间人们走在“中国大街”上,会以为是身处异域。

由于道路年久失修,加上土道也不易维护,“中国大街”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杂乱不堪,晴天时大街尘土飞扬,到了下雨天,到处又坑坑洼洼积水泥泞。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并亲自监工,为中国大街铺上了整齐划一的花岗岩方石。方石长约18厘米,宽10厘米左右。我走过的时候某个路段刚好正在施工整修,一块块方石挖了出来摆放在路面,发现厚度也有十几厘米,形状大小如一块精致的俄式小面包,经过岁月的磨练,在阳光下闪亮闪亮。而据说这样的方石在当时价值不菲,一块方石一个银元,相当于当时穷人一个月的食粮。方石宽10.8米,长近1公里,大约使用方石近90万块,这在当时在欧洲都是罕见的,可谓是一条价值昂贵的黄金路。而密密麻麻的方石整齐堆砌在一起,如同中世纪欧洲的道路,走在上面感觉特别的古老厚重。

正是道路的铺就使得街道迅速繁荣华贵起来。1925年7月,“中国大街”更名为“中央大街”。从此,外国商铺林立,各种饭店、旅馆、药店、商店、酒吧、舞厅一家接着一家,其中建立于1913年的马迭尔宾馆、1919年的道里秋林商店甚至在远东地区都负有盛名。值得一提的还有始建于1925年的华梅西餐厅,别看它门面比较普通,里面面积可不小,分为三楼,据说现在年销售额都在千万元以上。西餐厅主要经营俄式大菜,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设有高级单间;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分南北两厅。在这条当时哈尔滨最为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都能买到,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现在,大街商店卖的更多是俄罗斯廉价的商品。

而沿街的建筑,也是风格多样,汇集了拜占庭、哥特式、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有人夸张比喻说,在现在这条1.5公里长的街上,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你能看到类似雅典、巴黎、罗马、莫斯科等欧洲著名城市的缩影。现在,中央大街全街还保存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其中被列为市级保护的建筑有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世界建筑文化艺术长廊。

朋友说,这样的街道多走几遍,你会感觉到一种古老和现代交织辉映的美妙结合。我说,我来来回回走九遍吧,如果到第九遍还有新的感觉,我就继续。但真正走了九遍后,我仍然没有看得透彻,只是实在累得走不动了。于是我在第六街和银子大口畅饮她钟爱的哈尔滨黑啤。这时,街上来了一队独特的迎亲队伍,新郎骑着高大的骏马,新娘坐着华美的轿子,前面有外国友人身着大红唐装举着招展的旗子开道,一批清朝宫女婀娜跟随,后面又有8个青年汉子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这就是中央大街,时刻都有这样中外古今结合的新鲜事。

到了晚上,中央大街依然是人潮如涌。北面的街头总是会聚集一批中外艺术家给游人当场画像。通过人行地下通道到松花江畔,很多人在江边放孔明灯,众多的孔明灯在夜空上渐行渐远,分外美丽。

江边还停放着一艘艘装点得灯火辉煌的游船,花上5元钱就可以登上游船到江面上兜兜风,欣赏松花江的美丽夜色。而江北岸的太阳岛似乎也不甘寂寞,打出数十盏五光十色的探照灯,与不时飘上空中的孔明灯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中央大街孔明灯大街
家乡的中央大街
新年愿望
为你撑伞
我家的邻居
有趣的孔明灯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
第一次放孔明灯
做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