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效预算: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导向

2009-12-10陈晓梅康建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绩效管理

陈晓梅 康建军

摘要:随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建设资金使用所体现出的效益性愈来愈明显,辐射作用越来越强。这就要求项目院校以示范性建设为契机,加强制度创新和内涵建设,建立起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新体系,资金使用上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的理念,采取“项目管理、绩效考评”的方法,逐步实现从投入管理向绩效管理的转变,树立管理和改革的示范。

关键词:绩效预算;示范性高职院校;绩效管理

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意在通过示范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资金投入结构体现了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引导,多方共建共享;资金使用上采取“项目管理、绩效考评”的方法,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的理念,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随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职教育,越来越强调以效益为中心的投入产出新理念。实践表明,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已不适应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大多数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便于统一调度、合理使用、保证重点和留有后备的原则下,对公用经费实行部门包干、人员经费实行工作量包干等方法,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预算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管理和实务上的盲区,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现有的预算方案由财务部门来组织监控,没有形成由“决策机构——执行部门——监督机构”组成的权威组织保障体系。编制预算时没有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对学院的经济资源分配做出科学安排,只顾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即使有所谓的战略目标,也没有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制定各部门的目标时随意性更大,整个预算对学院战略规划的支持度不够。编制方法基本上参考以前年度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法。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对预算管理制度有章不循、随意更改的现象,使预算形同虚设。对预算结果只作执行情况分析,缺乏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更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和考评制度,部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二)示范性高职院建设管理办法的政策导向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想成为引领者,就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资金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项目院校应根据各单位的建设计划和任务书,统筹安排使用不同渠道下达或筹集的专项资金,科学、合理编制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及年度预算,对项目建设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教育部、财政部将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院校的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成效、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示范与辐射成效、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使用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与存在问题等进行检查与验收。检查或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年度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实际上就是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即将资金使用效果与预算资金的安排挂钩,并以资金使用效果为依据,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在财力资源配置上实施“奖优罚劣”和“依产定投”,提高预算主体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效果。以上制度安排,表明国家对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的政策支持。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资金考核体系构建成效与启发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建设公共管理平台,健全组织机构,建立部际联合监督检查、地方监管和项目院校自我监测的三级监控考核体系,对项目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实行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由于建设目标明确、项目化预算论证充分科学、事中监控严密、绩效评价和绩效报告措施有力,使首批28所示范建设院校经过一年的建设,在专业基础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院校整体形象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示范院校建设资金使用中所体现出的效益性愈来愈明显,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图l、图2、图3、图4是2006年度立项的首批国家示范院校2007年中期进展建设绩效情况的统计数据,反映了示范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成效进一步显现。

示范院校建设成效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要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全面考虑“用钱效益”,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权威的预算组织体系是实施绩效预算的重要保障;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论证体系是实施绩效预算的灵魂;建立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实施绩效预算的关键。

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的保障措施

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以示范性建设为契机,建立起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新体系,逐步实现从投入管理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一)促进预算管理制度化建设

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深化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制定以绩效为导向的战略发展目标。绩效预算管理必须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围绕绩效预算管理制定预算可行性论证制度、预算管理操作规程、预算绩效的评价制度和考核机制等。通过制定这些内部预算管理办法,建立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通过制定这些内部预算管理办法,硬化预算约束,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通过制定这些内部预算管理办法,调动管理者和教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增强预算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营造绩效预算在示范性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中实施的制度环境,是实施绩效预算的制度保障,也是对管理活动的规范。

(二)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

示范性高职院校预算的执行过程也是学院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和关系协调的过程。所以,要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建立一套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学院决策层、下联各部门的层层畅通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财务部门在学院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严格控制无预算和超预算的现象,同时利用财务系统查询平台及时将预算执行情况传递给学院的决策者和各部门。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偏差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审计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学院预算收支项目、预决算报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预算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样,上下互动,及时沟通,使示范性高职院校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高效运行,从而更好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奠定基础。

(三)建立“追踪问效”的责任机制

示范性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学院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等战略管理工具对学院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与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挂钩,真正建立“追踪问效”的责任机制。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可以避免支出随意性,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院内部各部门和教职工的积极性,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转变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持续改进的闭环式绩效管理的良性循环,实现学院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和内涵建设,树立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因此,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的理念,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齐小萍.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张晓岚,吴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动因、现状与展望[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3]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4]杨海平.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08,(6).

[5]唐智远.高职院内部绩效预算管理的现状[J].会计之友,2008,(12上).

作者简介:

陈晓梅,女,江苏启东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康建军,男,江苏如东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绩效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
浅析公安机关绩效考核
湖南工程学院外籍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医院政工绩效管理探析
浅析高新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绩效管理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