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武术技击与人文思想的对立统一

2009-12-0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技击道家人文精神

章 颖 林 松

(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2)

论中国武术技击与人文思想的对立统一

章 颖 林 松

(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华武术的技击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一直是国内外习武之人和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但通过文献查阅,发现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技击对于人文思想的体现,或者是人文思想对于技击的指导,未将二者辩证起来看待,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武术技击和其指导思想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基于此,从武术技击与其所蕴含的人文思想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武术进行全新的阐述和认识,并希望以此推动武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武术;技击;人文思想;对立统一

1 前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学拳应当先明其理”是历来习武之人所倡导合理性的指导思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礼”我们认为不单单是练拳的技术理论,更指做人的道理以及武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我们只有明白了武术技击与其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准确、全面的把握武术。

2 对立统一视角下,武术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对于武术技击的作用

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主要包括儒、释、道以及其他非主流人文思想,如墨家、法家几个少数民族文化等。二者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是在各种人文思想与技击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之上,才使得原本讲究技击的武术有了娱乐、健身、教育、美学等全新的价值。

2.1儒家思想与武术技击的对立统一

2.1.1儒家思想对于武术技击的作用

首先,孔子和他的儒家精神的核心乃一个“仁”字,正是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了中华武术武德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华习武之人历来所崇尚的的美好品行。而恰恰是因为这一品行,使得武术技击的发展有了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思想从古到今贯穿于习武的主导思想的始终,即使今天它同样体现在了散打比赛中大面积护具的使用以及禁打部位的严格限定之上。

其次,在以大力推行“仁”为手段的基础之上,儒家欲达到的真正高度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认为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都是和谐统一而非对抗的。显然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武术开始讲究个人动作的神韵与技击意识上的统一。而套路动作在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的影响下,绝非技击动作之间简单的合成,而是要求从每一个动作的构想操作,到动作间的起承转合都要提体现其神韵。如此便塑造出了套路所特有的阴阳变化,确立了以太极、八卦、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的武术。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象形拳如猴拳、虎拳、鹤拳螳螂拳等表现形式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到了极致。正因如此武术这一源于人类战场嗜血搏杀几近残酷的格斗技术演变成为一种富有哲理和艺术的运动,实现了对攻防格斗的超越和美的体验。

2.1.2武术技击对于儒家思想的反作用

对于技击对儒家思想的反作用,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显然在孔子看来,技击性作为一门特殊的技艺对仁德的涵养、实现人格的提升有着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国家输送像冉求、子路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孔子显然明白:“遇暴行暴,制暴必过暴,若制暴必得藏奇技,制暴则安,乃为普济众生也。”这样一句色彩鲜明的话。毕竟国家施行仁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社会的安定。但对于不法分子、外敌侵略,人们需当挺身而出,在技击手段下实现“仁政”的目的。这也是武德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正是在技击手段对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的反作用下,才成就了致力于民族自强的大侠霍元甲,更造就了“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和“精忠报国”的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

2.2佛家思想与武术技击的对立统一

2.2.1佛家思想对于武术技击的作用

所谓“禅武合一”“以禅导拳”从本质上将佛教以“禅”为代表的佛教人文精神与武术的技击性结合起来,并充当其指导。而这确使原本残酷的武术技击打上了深深地佛教烙印,走上了一条别开生面的文明之路。

禅修在帮助习武之人的技击水平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它能有效的给习武之人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和精神力量。而这也正是历史上众多少林武僧得以步入武学大家行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禅修过程中独有的坐禅练气的训练方法与少林武术功法的融合不能不是中华武术史上重要的一次革命。少林有七十二绝技包括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吸收了禅修中强调调整呼吸、潜心入境、摒除一切杂念、除却心中之魔的训练方法才得以成形的。

2.2.2武术技击对于佛家思想的反作用

武术技击与实战过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心理上对于恐惧和生死的执着。而对于佛教禅修来说,“无化”是他们追求的真正境界。欲达此境界必须将生死、荣辱、利害看破。同时禅宗历来讲究顿悟,生活中任何事物如茶艺、书法、绘画等都可以作为其顿悟的源泉。显然在突破生死观、荣辱观有着独特功效的武术也不失为一种禅修的重要法门。至此少林寺出现了“以武推禅”的新的禅修方法。

另一方面,佛教坚定不移的将肉体视为人动物性的根源,唯有战胜肉体,消灭动物性方能达到神性。一直以来在诸多戒律之下禁绝肉体欲望的佛教向来重视苦难的价值,实行苦行主义,唯有如此方能接近神性,实现顿悟。而武术习练与技击给习练者带来了超出常人的身体的疼痛、疲劳,甚至是伤病,而在心理上更要承受普通人难以承受之苦,从而磨练自己的坚毅的品格,实现精神的超越,步入武术行家的殿堂。武术技击训练和实战过程中特有的苦难价值与佛教修行的基点不谋而合,因此技击训练对佛教修行有着独到的作用。

2.3道家思想与武术技击的对立统一

2.3.1道家思想对于武术技击的作用

一方面,道家“无为”“不争”“天人合一”的处世观,给武术技击原理带来了极大地支撑。另一方面,道家对于武术技击最大的贡献应当属开创了武术养生的先河。道家思想一直是在理论上“重生”,在实践上亦致力于“养生”。在实际的目的和效果上追求长生之功效。当这种养生观和思想,以及相应的训练方法融入到技击训练时,它便赋予了武术新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构建了新的武术体系。而这正是道家人文精神对技击的作用的体现。

2.3.2武术技击对于道家思想的反作用

一方面,老、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充斥着纷繁的战乱和杀戮。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技击的滥用使得武术更多的成了嗜血和杀戮的工具。而这恰恰是子道家思想的产生的物质基础。老子正是有感于此方写出了《道德经》这样的举世之作,开创了道家的先河。

另一方面,如庄子所说“技近乎道”,大道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我们唯有通过实践去不断的体验,才能达到“悟道”的终极目标。如此一来,对武术特别是太极拳这样富含道家哲理的拳术的习练,对“悟道”“修身养性”来说未尝不是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对于修道之人而言,长时间习武所形成的的经验心,对实现超验(也就是悟道)未尝不是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2.4其他非主流人文精神与技击的对立与统一

中华武术的人文精神,绝非只有“儒”“释”“道”三家而已。它还包括墨家兼爱的精神、法家注重公平的精神、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非主流文化精神,它们也是构成中华武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正是在这些所有的人文精神的合力之下,中华武术的功能和形式不断的演变与丰富,一直走在一条富足而且川流不息的发展之路。

3 结论

武术技击与人文思想双方的作用不只是单向的,而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单纯的只看待某一方面,否则将走上形而上学的错误之路。需要指出的是从古到今,武术的人文思想从未停止过其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武术的技击也曾此不穷的发展与更新着,二者正是在相互的发展之中,保持的一种动态的对立与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二者的对立与统一两方面全面把握。在强调武术技击的作用与其人文思想的同时,更要看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无论怎样武术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像很多传统武术家一样一味单纯、保守的强调原汁原味,要走原生态的道路,否则武术将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必须以扬弃的态度来发展武术,立足于这社会和时代的现状,在稳定中逐步前进。

[1]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344-345.

[2] 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141.

[3] 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135.

[4] 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123.

[5] 乔凤杰.佛教禅修与武术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61-65.

[6] 何冰.武术与儒家文化[J].武当论坛,2003(3):22-23.

[7] 金龙,李富刚.少林武术与佛家禅宗[J].武术科学,2006(8):21-22.

[8] 李佳漪,岳跃.先秦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之比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7-49.

TheOppositionsandUnitiesbetweentheAttackandHumanisticSpiritofChineseMartialArt

Zhang Ying,Lin Song

(Department of P.E Teaching,Fuzhou University,Fuzhou,350002,Fujian,China)

The attack and defense of Chinese martial art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it has always been the scholars focus whoes from home and abroad.However,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we can found that lots of these foucses are unilateral.Some of them analyze it from the embodiments of human spirits of attack.Other analyze them from the guidance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s to attacks.but neither of them is comprehensive and dialectical.Consider all these,all of these views are one-sided.So this paper reconsider it from the oppositions and unities between the attack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Chinese martial art with the hope of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Chinese Wushu;art of attack and defense;humanities;the oppositions and unities

2009-06-08;

2009-08-22

章颖(1971-),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G852

A

1672-1365(2009)06-0119-02

猜你喜欢

技击道家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