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2009-12-0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传授技能素养

刘 彬

(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论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刘 彬

(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当前,国内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只热衷于探索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忽视了体育文化具有可以使人“身、心、群”整体提高的功能的问题。我们必须把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和该项目的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上传承有关项目的人文思想以及科学原理,科学与人文融合,使得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学校体育;文化;体育文化

1 学校体育教学反思

回顾历史,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始于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的“技能论”和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质论”之间争论不休之际,破旧立新的“技术健身论”新理念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出路。在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通过系统传习运动技术达到健身之目的不失为上策。但是,为什么常有人把体育课称之为“不用动脑子”课,并有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通俗诠释呢?诸多类似的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一定有它的道理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旨是“向学生系统传授运动技术”,“运动技术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肢体活动式样,而是经过多人长期积淀下来的最有效能的操作程序,学生在学练一种技术时必然会受到产生该技术的思想源流的影响”。从生物观上看,作为“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传习是需要动用大脑的不同区域的。然而,我们的体育教学从体育到体育课的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失去了体育应有之魅力。追根朔源,是我们对体育本质所寓含的文化属性缺乏理性认识,始终没有树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的价值观,即以运动技术为呈现的体育文化。不是我们的体育“不用动脑子”,而是我们没有教学生“用脑子”。既然学校体育教学传授的是以运动技术呈现的体育文化,那么,作为传播体育文化阵地的学校体育,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传习技术,而要教学生“动脑子”学练以运动技术呈现的体育文化,并形成一种体育文化价值观的思维定势。而且,这种体育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切实地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并不断强化之。反之,体育教学又受到学校体育文化的制约,只有把运动技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作为动作、示范对象时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譬如,曾有过“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的激烈讨论,诚然,从健身价值角度看是有很多其他项目可替代的,但是我们学练推铅球意义在于接受一种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育文化价值观。如果忽视文化的元素而看成是表象上的图式,就不能构建起稳固的文化心理结构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念。运动技术源于生活,作为体育文化的运动技术又高于生活。因而,体育文化的发展对运动技术有很强的依存性。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蕴藏在各式运动技术之中,学校体育文化若离开了体育运动技术传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文化的魅力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对体育内在元素的认同以及运动后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的‘精神科学’认为,价值主要源于个体的‘直接感受’或个体对生活的体验”。学生也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一种真实的“直接感受”或体验,才能在现在和将来养成去体验体育文化魅力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深化教学改革,传承体育文化

体育教学是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形式。体育教学传授体育文化的平台当属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体育课。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加大了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授课制,根据个体差异建立了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和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但并未将“深化”改革真正地进行到底,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文化观,更谈不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众所周知,文化有三个层次:最外面的器物层(技术、技能),中间的方式层(教学方法),以及最核心的原理层(精神),只有核心的原理层发生改变,才能带动外面两个层次的改变。而这恰恰是我们学校体育在教学中最缺乏的东西。我们往往过于向培养学生传授技术技能,过于热衷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却忽略了对学生“精神”的培养,让他们真正的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并却热爱体育。我们注重强调了体育的行为文化形态,而忽略了体育的精神文化形态。

体育文化的缺乏,导致了我们观念的落后。观念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它指导人们的具体行动,决定了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目的、过程与结果。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重要性,因此观念一旦落后,那将是最大的落后,最可怕的落后,它将严重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更新观念,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校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学校教育。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曾指出:“学校体育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团结互助的精神等方面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孤立地谈体育,体育对德育、智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影响”。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外,还应该向他们传授有关的体育文化,以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3 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指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的复合性整体。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目标的学校体育与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区别还是显著的。后者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直接目标,从而忽视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和体育的终身性,所以必然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甚至没有体育考试就逐渐远离体育的结果:且往往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社会及教育等因素,所以常常连学生当前的体质问题也难以提高。而前者是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长远目标,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等,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所以,它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因为二者目标有别,所以,要在学校体育中进行这方面的培养,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

在当前,尤其要注意从社会与心理的角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树立多维体育观,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现代的教育应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是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所以高校体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追求学生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上,即打破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能力及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教学新体系,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论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文化素养较差。学校体育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还应该向学生传授该项目的体育文化,做到“身心并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体育参与态度,动机,兴趣和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易建东.体育文化学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

[3] 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 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体育系,2001.

[5] 云学荣.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D].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2004.

[6] 刘久龙.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05.

SportsCultureInheritanceinPhysicalEducation

Liu Bi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Liaoning,China)

Recently,the domestic unirersities are only keen on technical skills of sports,but neglects the sports cultuve can improve a man's “the body,the heart,and the group”.We must combine technical skills with sport culture,and learn the humanities thought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under the basic of studying the sports skills,and make “the tool rationality" and “the value rationality" unify.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culture

2009-10-06;

2009-11-12

刘彬(1980-),男,吉林长春人,讲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

G807.4

A

1672-1365(2009)06-0094-02

猜你喜欢

传授技能素养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传授技艺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