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导弹的十年巨变

2009-12-01

章回小说·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导弹战略

我军从上世纪50年代起筹划组建导弹部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常规战术导弹的服役,基本形成了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的武器系列。国庆阅兵仪式的举行,为军事爱好者和专家们观察研究中国导弹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10年巨变,质的进步

“因为导弹研发是个分工极其庞杂的体系,所以许多导弹专家终此一生,也可能只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导弹有所了解,对别的导弹系统的进展可能就比较生疏。”业内专家寇立研这样告诉记者,所以,每次各国举行的阅兵仪式,都是军事爱好者和专家们观察研究的好机会,“比如导弹是竖放还是斜放,其与汽车底盘的一体化程度如何,都说明了导弹攻击能力、突发能力的巨大差别”。

拥有导弹的国家中,美国从不举行阅兵,“因为它总在打仗,打仗其实也是检测自身实力的一种方式”。1984年,国庆35周年,中国第一次亮出了自己的导弹部队,尽管当时不少导弹是“裸身上阵”,而且相对落后,但那次的震撼是“从无到有”带来的。

1999年阅兵,二炮有4个导弹方阵亮相,第一方阵是东风某型号的地地常规导弹方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地地弹道式战役战术导弹,越野能力很强,作战反应快。第二方阵是东风某型号弹道式战役战术导弹方队,它的主人是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旅。第三方阵是战略核导弹方队,核导弹与1984年相比个头小多了,“中国那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小型化的技术”。第四方阵是洲际导弹方队,当时展示的是最先研制成的地地远程核导弹,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随后是各个军种的导弹部队,受阅的主要是陆军对空导弹方队,步战车组成的反坦克导弹方队;海军车辆方队以国产某型号舰空导弹为领军方队,以某型号的舰舰导弹为压阵方队,除此之外,海军潜艇部队还装备有潜艇导弹、潜地导弹,海军岸舰炮兵装备有岸舰导弹,1999年时,海军岸舰炮兵就基本上实现了岸舰导弹代替岸防炮。

空军展示的主要是红旗型号的地空导弹,还展示了装备世界最先进地空导弹的部队,没有展示的有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寇立研告诉记者,“空军的地空导弹是中国导弹部队唯一参加过实战的导弹部队,1959年,他们开创了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历史,当时击落了若于架美式高空侦察机,现在还用残骸拼成了一架完整的飞机,在军博展出”。

毫无疑问,今年国庆60周年阅兵的战术导弹和战略导弹方阵是更为显要的亮相,解放军某部上校李文胜告诉记者:“1999年突出的是品种齐全概念,也就是说,当时展出的概念是,各国有的导弹我们都已经有了。10年后,我们的导弹变化在外观上难以体现,更突出的是细节和性能的变化,比如战略导弹打击的精确性,突防的能力等等,可是这些变化,即使是一般水平的军事爱好者,也很难从转瞬即逝的电视屏幕上看出来。”

李文胜说,他因为在军队轮换过较多的部门,自己又爱好,他根据各种材料分析这10年来的导弹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而且是整体性的进步:“首先是中国导弹的动力系统几乎全部由液体改为固态,这代表着质的进步,固体系统不仅体积小,运输方便,而且大大缩短了发射时间。以往体积巨大的液体导弹在经过桥梁、涵洞时都要计算其体积,而固态燃料几乎没有这个问题,更关键的是,液体燃料加注往往要几小时,从反应性框架来说,固态燃料可以说打就打,缩短了大量准备时间。”

另一质变是,“中国的导弹在1999年展示的时候,只能说品种齐了,10年过去,我们的导弹射程衔接已经成体系了,而且核常兼备。射程体系的衔接是巨大进步,1984年,我们还只有30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导弹,而短短的25年就做到了射程衔接,这样就使作战时候指挥员可以非常自如地布置导弹体系”。

所以2009年阅兵时展示的导弹“基本上是以往类型的衍生型号”,但是实质上已经起了变化。有些可以称为质变的外观却无从发现,例如导弹的信息化,“比如说某些型号的导弹增加了多弹头,某些型号的导弹从以往的攻击固定目标进展到了可以攻击移动目标,尤其是地舰导弹,现在能攻击移动的舰队,包括新式空地导弹——就像美国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那种飞行员掌握的导弹,发射权在飞行员手中。这些变化需要详细的解说才能知晓,可是在电视转播的解说中,这些都是无法看到的”。

能打能防会防

也就是在1999年之后,第二次海湾战争,使世界各国的导弹战略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各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开始蓬勃发展”。以往觉得杀伤力很强的导弹,现在可能没有用武之地,中国的导弹能突破他国的防护之网吗?

从国内外公开的资料中可以解读这个问题,早在2000年美国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就指出,中国将把多弹头的分导和突防技术作为战略导弹的发展重点,《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也指出,中国的战略导弹将增强在防护、快反、毁伤和精确打击能力。因此,国外的军事分析家纷纷说,中国将在某些或是全部的新型战略导弹上部署多弹头。多弹头和假弹头攻击对方导弹防护网的能力大大加强,因为对方的防护系统往往难以辨别哪个是真弹头,好像是暗器中的“满天花雨”,这是公认的战略导弹发展之道。

事实上,中国在1999年之后一直在进行多弹头新型弹道导弹的发射,2005年的《简氏战略武器系统》就认为,中国未来的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也就是传说中的巨浪-2导弹可携带3~8枚分导式多弹头。对于阅兵观看者遗憾的是,多弹头和单一弹头的导弹在外观上可能看不出来,东风系列导弹展示的时候只是发射筒,看不到弹头,也不可能透过发射筒去看到导弹全貌,唯一区别可能是多弹头的导弹外观感觉“钝”,而单一弹头的导弹外观感觉“锐”。弧度也稍微有差别,“美国人喜欢用弧度差别来判断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

提及发射筒,中国导弹在发射上也形成了一个质的飞跃,“普遍改热发射为冷发射”——所谓热发射,就是要在地面就点火,那样就要求有一个无人的、要求很高的战略导弹发射场,而冷发射是腾空再点火,“可以在各个场地进行发射”。

许多军事爱好者提到导弹的隐身技术,李文胜说,中国导弹是否采用了这些技术“不好说”,但是,中国导弹已经普遍采用了新型材料,“肯定包括反射小的材料”,而且,中国导弹一直也致力于多弹头再入式飞行器,“再入的时候,能够调整飞行的姿态,让最小的反射截面出现在雷达的探测网络中,以锥形去面对它的打击目标”。

这些突出的都是导弹的能打方面,但还需要能防和会防,“战略导弹的生存性之一就在于能防,大国之间的导弹大战还没有发生过,可是各国都很注重第二次核反击力量”。寇立研说,我国一向是坚持“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美国《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说,二炮将使用生存能力更强的道路机动某型导弹来代替老式导弹,这种机动系统能使导弹部队在更大、更广泛的范围内作战,而且道路机动系统使导弹更难被发现,“随便一躲就能进入某个涵洞,或者某个山体内,也很难摧毁”。反导系统属于战略思想的发展,“以守代攻,比发展战略核武器要便宜很多,但是在军力上的抗衡效果却相似”。

一般陆地的战略导弹发射方式有液体发射井式,“这是巨大的战略导弹,需要固定地点,可是这也不会到天安门广场来展示;然后就是机动发射,分为铁路机动和公路机动,而公路机动显然代表你的活动半径更大”。李文胜说,从阅兵装载车辆的变化上可以看到导弹的发展,“如果是一体式的底盘,而不是拖挂式,那么说明该导弹系统越野能力很强”。

与国外的导弹发展一样,外电报道中国导弹近年普遍运用了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新型钛金属。这些新材料的运用,即使是内行者也只能从运载的车辆上看出来,例如俄罗斯在最近的阅兵时展示他们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装载在车辆中,箱体完全闭合,“说明这种导弹的集成度很高,而且起竖能力很强”。所以,外行人也许只看见一些箱体运过,但是内行就明白,天安门广场上走过了一批轻装甲一体式装运的闭合箱体的导弹,说明“我们也有越野能力很强大、抗打击能力很高的新弹道导弹了”。

新型战略下的导弹打击精度

为什么说1999年第二次海湾战争改变了世界几大强国的导弹战略?寇立研解释说,过去衡量导弹性能的标准主要是射程,就像匕首和长矛的对比,一分长则一分强,射程长的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位置。“可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一打,大家都愣了,美国从海上攻击,导弹打击精度非常高,伊拉克的导弹装备还没有使用就被美军销毁了很多。当时伊拉克的武器装备和常规作战战略和中、俄两国都是一种体系的,结果它的迅速失败引起了这两个导弹大国对导弹打击精度的深刻反思。”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发展导弹体系以来,一直重视防御,我们强调的是大规模战争中的集群防御,而不是打击精度。1999年还发生了一件使中国军队对打击精度极其重视的事情,就是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被炸。”如果这两件事情属于外在刺激,那么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则从内部对打击精度提出了更深要求,“当时台独势力引发的危机使两岸关系紧张,而导弹部队则切实感觉到了打击精度的必要”。

所以1999年之后,中国战略导弹的打击精度的提高,一直是外媒关注重点,外媒分析现在中国导弹的打击精度已经不超过几十米的范围,寇立研说,美国人是根据一系列公开的数据得出这种结论的:导弹的飞行模式,GPS系统的发达程度,包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航定位卫星能提供的数据水准,民用码本身就是公开的。

早在2002年《解放军报》就公开报道,某部千里机动挺进戈壁滩发射场,对某型号导弹发射,创造了该型号导弹准备时间最短、发射精度最高的纪录。2004年,台湾研究解放军军力报告书称,二炮常规战术导弹已经完成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打击精确度。

《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二炮通过加强导弹武器的改进和研发,提高导弹武器和指挥、通信、侦察等配套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导弹的效能明显增加,《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也说,二炮着眼于提升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常规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

“这和这10年的信息化进步分不开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潜射弹道导弹系列当时只能使用陆地的大型计算机计算打击目标,直到许多年后,艇载的大型计算机才出现,而现在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发达,复杂的计算方式是对火控系统的考验,“那种庞大的井射装置必须在不同的计算结果下调整角度,在中国普遍采用了平台式惯导的新计算方式,与国际保持一致”。也难怪在导弹系统中需要那么多的数学人才,“中国有若干导弹专家都是学数学出身的”。中国和美国的导弹工作人员总数相当,都有20万之多。

10年来“升天入海”的变化

《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经过最近10年建设,中国已经形成了核、常兼备,固、液并存,射程衔接,战斗部种类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装备有各种型号的核导弹和常规导弹,而外媒分析近几年中国的常规导弹致力于系列化改造,已经装备有子母弹、杀爆弹甚至云爆弹等大批专业化的战斗部。常规导弹很大部分是针对美台导弹的战略防御系统发展和部署的,“我们已经具备了自卫和突防能力,常规威慑和打击能力也显著提高”。

常规导弹中还比较值得看的是空空导弹,“中国空空导弹的发展水平和西方没有代与代的区别,仅仅是在性能上有所区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一位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肯定地说。如今我国的空空导弹已研发至第四代,去年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SD-10A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为中国第四代先进超视距空空导弹,整体技术已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性能与美军AIM-120的一些型号处于同一档次。

不过相比起常规战术导弹,专家们还是更看中近些年来中国战略导弹“升天入海”的巨大变化。寇立研说,我国的红旗系列防空导弹不会比美国的爱国者性能差,因为兼备了俄美同类导弹的技术之长,而且集成的灵活度更高。

按照李文胜的调查分析,1999年前,中国的弹道导弹基本上打击的还是地面固定目标,但是建立在这10年国家信息化基础上的变化是,中国的导弹甚至可以打到大气层之外,美国《2007年中国军力报告》就说,中国成功发射了针对卫星的直接上升反射性导弹,“中国可以攻击在低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据说这枚导弹是从正在服役的某型号导弹上改进而来的”。

除了防空导弹,该报告还声称中国正在使用其弹道导弹执行反航母和登陆作战的任务,所以国际上纷纷传说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对美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形成了威胁。寇立研说,中国的反舰导弹确实发展到了一定水准,这是有渊源的。1984年,中国就出现了系列反舰导弹,最初制造的被称为蚕式,圆头、短粗,“现在已经变得很轻灵,弹身有导流的小条纹”。第三次中东战争和英阿马岛之战中,都是反舰导弹大显身手的例子,而中国之所以发展反舰导弹,就是因为现实需要,“比如台海危机就刺激了中国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当时美国发现中国潜艇从基地消失,立刻出动航空母舰形成了立体包围圈,这就要求中国的反舰导弹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块头大,只要击中目标就能将其击沉,二是速度快,在对方来不及布防的时候予以打击,所以出现了超音速的反舰导弹”。因为“台海危机”,中国还出现了系列空舰导弹,“原来放置在船上的导弹经过重新匹配可以放在歼击机中”。

李文胜说,中国这10年来还有一填补空白的导弹技术的变化,那就是巡航导弹技术的发展。根据外媒报道,巡航导弹技术的发展是我国这10年来导弹技术发展最快的一面。2005年,英国的《简氏导弹和火箭》报道,2004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新型对地巡航导弹,并称呼该导弹为第二代远程战术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可能装备有惯性导航/全球定位系统,另外还辅助有地形等高线绘图系统和数字式情景匹配的终端制导系统,使其圆概率误差值在10米内。长剑—10陆基巡航导弹最终亮相国庆60周年阅兵,标志中国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导弹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VR平台的战略选择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提议与美磋商后,朝鲜射了导弹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发射导弹
中国外交战略需大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