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细教”

2009-11-26刘吉才

江苏教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突破点泉眼教者

刘吉才 孙 建

[案例]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水》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围绕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精读,和文本深入对话。这引起了笔者对精读的思考。

(出示句子: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师:仔细读读这个句子,说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水的珍贵?

生1:十公里之外,可以看出路途遥远,说明永来之不易。

师:能让大家感受到吗?

(生重读“十公里之外”)

生2:一个小时,多么漫长的等待。可以看出人很多。

师:走了十公里的路,还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水来得多不容易啊!能让大家感受到时间之长吗?

(生把“一个小时”读得很慢)

师:再仔细读读,还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水的珍贵?

生3:我从“一担”体会到,水太珍贵了,每人只能挑一担。

生4:一个“挑”字,说明每一担水都要挑十公里,水来得太难了。

生5:“一处很小的泉眼”,说明水流量很小,水很珍贵。

生6:“一个村子”,说明这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唯一的水源,那里水太少了。

师:一个“才”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7:我从“才”体会到了等待的时间之长。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水的珍贵吧!

[反思]

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语文教学之路经历了“简——繁——简”的轮回,开始淡化多变的技巧,而将重心倾向文本。于是,文本细读重新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但是,无论如何,文本细读不能成为“繁琐分析”的变种。即使教师在文本细读之后胸藏万汇,也一定要在教学时化作涓涓细流。换句话说,教师的深刻解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解读。

1精心设计,选准解读的突破点。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其实,解读文本也未尝不是这样。教师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要换位思考,努力寻找学生文本解读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这个支点,找到解读的突破口,从而“撬起整个地球”。

部分老师可能认为,教师细读文本的成果理应和学生一起分享,带领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深入地和文本对话,也就是逐字逐句地品味、咀嚼,不能错过每一个关键词语。像上例,教者在研读重点句子的时候,就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感受水的珍贵,哪怕一个“才”字也不能漏掉。可以看出,教者研读不可谓不细,设计不可谓不精,感受不可谓不深。如果教者能高屋建瓴,把重点词语进行整合,帮助学生选准解读的突破点,不仅提高了解读的效率,而且也把解读引向深刻。其实,上例的句子,教者可以紧紧抓住“十公里”和“一个小时”,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就一定能感受到水的珍贵。而不必如此地“繁琐分析”。笔者在平时进行细读文本时,尝试着从内容的切让点、情感的共鸣点、能力的训练点等方面精心设计,选取解读的突破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精简环节,让学生自读感悟。

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要想提高研读的效率,教者必须精简教学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自读感悟。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已经逐步地走向功利化。考什么就教什么。许多教师在课前细读文本时,也把重点放在考试内容上。我不敢说上例教者一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但让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我们在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时候。要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其实,教者只有舍得放,学生才能敢于创。作为教者,只能是参谋,是平等的首席。现在,有些评优课,就把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的多少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看来,教师课前的文本细读,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切不可把课前的细读简单地照搬到课堂上来。

猜你喜欢

突破点泉眼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大地的取水者
小池
一起走过的日子
找准高中数学突破点,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
小池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想说爱“你”很容易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给我一个美丽的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