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执著精神

2009-11-24王季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鲍照

[摘要]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诗人鲍照对人生的执著是这组诗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关键词]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执著精神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乐府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许顗在其《彦周诗话》这样评道:“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宜《过秦论》。”的确,一千多年来,这组奇特瑰丽的抒情诗,一直以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强烈奔放的感情、雄肆的风格、丰富的想象深深地叩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前人对鲍照及此组诗论述已颇多,理解上也有分歧。但大多数研究者在这组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受这点上还是意见一致的。这种人生感受无外乎指的是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之类。但是在诗人愤慨不平、悲哀的深层是否还隐藏着一种对执著追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呢?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和对作者的考察,我们说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我拟从鲍照其人其诗,以及其社会背景方面入手,就作者的执着的人生精神谈一下我的粗浅的看法。

一、鲍照其人及作品分析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人(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史·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有《鲍照传》记载: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文帝以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

这段简略的记载勾画出了鲍照坎坷不幸的一生。他虽出身寒微,却是一位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才士;他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层取得一席之地。但由于豪门士族的压抑,又使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不幸的身世遭际,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后人将其列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拟行路难》十八首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大体可分成这样两大类来进行分析: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二是借助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以寄意抒情,余下八首为此类。

首先以直抒胸臆为主的这十首诗,诗人面对自己生活的境况,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愤慨及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又是怎样看待人生呢?诗人在苦苦的思索着,力图使自己从人生短促的悲哀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在人格与精神的觉醒与解放,探索个人存在的新的意义和价值。诗人或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兴亡来抒发自己的志意,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如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诗人认为:河边的青草、城头的落日,在枯死、落去之后,还会再发芽或复出,而人的生命走的却是一条不归路。鲍照借自然之永恒悟人生之短暂,在人的生命的单向性与自然循环往复的强烈对比中,深刻地感受着自然的迁逝,也渗透着那么一层无奈,但诗人分明还是要努力走出这种无奈,积极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且愿得志数相就”中的“愿得志”三个字就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写照。再如:“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自然之永恒与人的生命短暂的对比激发了诗人心中的波澜,蕣华由茂盛到零落的过程也同时激荡着作者善感的心灵,诗人把自然景物的衰落与人的生命进行类比,生命如白驹过隙般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中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思索,而这种悲悒又该怎样消除呢?作者还是给出了答案:应当纵意享受,快乐的生活。表现作者这种执着追求的心态句子,在诗中比比皆是,列举如下:“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这些诗“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另外,在抒发诗人高度愤慨的诗篇里,也还是能看到作者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如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对时世和仕途的不得志的愤慨已达到极点,只能拔剑击柱来泄愤。他在为自己不愿“蹀躞垂翼”寻找理由时,是“丈夫生世会几时”,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何必违心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呢?这一点也正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诗后半部分写弃官回家,描写了家庭生活的乐趣,但仍然只是一种排解苦闷的方式,欢乐的表面掩饰的是一颗枯涩的心,最后两句不又是对这种枯涩的慰藉之辞吗?从这种自我的慰藉中,我们也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其四(泻水置平地)和上面这首题旨基本相同,都旨在抒发遭遇的不平之慨,但其中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执着。

此外,鲍照的这些诗中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更加增添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积极探求理想生活的欲望。如其七中:“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这里渲染的是一种哀苦、凄凉的情境:在黑黝黝的松柏荆棘之中,是一只鸣声哀苦、羽毛憔悴的丑陋的杜鹃,天子的尊严一去不复返,尊贵的生命一逝而去,走向的是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还有其十:“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但闻风声野鸟吟,岂忆平生盛年时。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当盛年过去,浮华的生活亦一去不回,经历了一番繁华之后,最终的归宿是冰冷的冢头。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导致了作者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珍惜感以及“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积极奋斗感。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那些作者借助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以寄意抒情的八首诗歌。在这些诗歌里,诗人通过对边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的描写,来抒写自己对于人世炎凉、人生多艰的感受以及对于生活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这些篇章里,尽管表面上看来是抒情的主人公改变了,由诗人自身变成了“征人”、“思妇”;但实际上,隐藏在这些“征人”、“思妇”后面的、真正的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自己。从根本上说,这些诗篇还是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汤”变了,但“药”却没有改变。第三首(璇闺玉墀上椒阁)中妇女抒发的是“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感慨;第八首(中庭五株桃)与第十二首(今年阳初花满林)中思妇流露的同是:“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的哀愁;第十四首(君不见少壮从军去)中的征夫发出的是“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的悲愤;第二首(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与第九首(剉蘖染黄丝)同意,这些无异作者都是把他们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来认识、探讨的。诗人在这些诗里同样不仅抒发了其对人世炎凉、人生多艰的感受,也在其深层次表达了其对人生的执著感。

通过以上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组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追求和留恋。李泽厚先生就曾说过:“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唱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由此我们说,诗人鲍照对人生的执著是这组诗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鲍照执著意识形成的背景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大规模的战争频繁不断,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鲍照生活的南朝是这样的历史大背景的产物,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刘宋王朝尤为黑暗恐怖,较魏晋南北朝的其他历史阶段,更有过之而不及。刘宋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王室内部争夺皇位,骨肉相残。这种政治局势使得许多人嗟叹“世路艰难”。鲍照生于斯,长于斯,人的生命如此廉价带给他的是生命易逝的叹惋。但是,刘宋王朝又不同于魏晋时代,由于起自布衣的刘裕的登位,晋末门阀制度中已经凝固的士庶关系发生了变化,有少数的寒士与皇权结合,走向上层。这样不甘于沉落下层而又怀才不遇的鲍照势必也想通过此道走向上层。再者,鲍照本人在当时的社会中,也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他的出身虽不是高门世族,但也不会是十分卑贱的,这从他曾经做过的官职和其与一些世族和皇家贵族的交往中可以得知。这两种情况是鲍照积极入世和探求自己理想生活的基础和条件。

另外,身处封建社会的鲍照,由于个人所受教育与经历等原因,在他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这使他具有进步的政治思想,持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在前引《南史》中所附的《鲍照传》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当然鲍照的个人性格也对他的这种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影响。而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表现在诗歌作品中,便是一股非常强烈的对生活执著探求的涌流。

参考文献:

[1]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所引鲍照诗句均出于此。

[2]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参军集题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3]赵翼.瓯北诗话.霍松林校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王季路,湖北省医药学校助讲,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鲍照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芜城赋》之艺术及思想
论左思、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批判
试论高适边塞诗对鲍照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