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应从“活”

2009-11-13刘喜臣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8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现实深度

刘喜臣

作文不是一种短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是突击不得的。犹如说话,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培养一种语言水平。从现在中高考来看,作文最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差别和知识素养。基础题占的分值很少。一些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师也发出慨叹,是我们不适应时代了,作文的时代气息越来越浓厚了,我们的思维跟不上了,因为语文真正走向了另一个端点——“活”。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活”的缘由,没有深入分析“活”的依据,要么感慨一番,要么信心不足,导致工作没有热情和激情,凭借老经验老方法,与新事物接触不够。

作文教学应该抓住这个“活”字,找到教学的新颖点,提炼教学方法,狠抓现实题材,列举现实鲜活事例,多做“古为今用文章”,发展新的教学思维,力求表达作者的某种新动向,某种新境界、新心声,某种新感想甚至新时代某个新特征。总之,新颖的作文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新观点、新意图、新志趣,因此作文教学始终潜在着一个“活”字。只有把语文教学教“活”了,语文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找到新源头。

一、要与时代背景相接轨。作文也是有时代性的,一篇优秀的文章总与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巧妙地吻合,并把时代的气息渗透其中的,让人读来就联系起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文艺,文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正如文学潮流一样,一种文艺思潮总与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文学领域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应该与时代相吻合,尤其是作文更离不开实际和现实,它是现实生活的书面反映。要教好语文,就要与时代相联系,使古代与现代,现代与近代,近代与当代有一个鲜活思潮的脉络,语文教学能使之更好地贯穿起来,这样教学,学生才感觉不到枯涩乏味,能够联系现实,写作文同样需要走进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的考验和磨练,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感悟。只有亲历现实、目睹现实、感受现实,才能体会到现实的意义,现实的力量,现实的生命。现实背景是作文的骨肉,想象展现作文的灵性,时代背景是作文的新鲜血液。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作文的“生命线”,找到了作文的“文脉”,就有了新思路,作文也就有了出路,找到了作文的“主心骨”,才能符合作文的新颖性。因此,时代背景是作文的首选,要写好作文,就应该找到写作的大背景,让读者像导游一样跟着你的思路欣赏,顺着你的指引前进,达到你最终的写作目的,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要具有真实性。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具有一种莫名奇妙的亲历性。也就是让读者感到它的真实性。这就需要截取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的亲身经历。不同的读者有其不同的感受,总觉得作者是在写自己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人,能从作文中找到生活的原型或者缩影,这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一定要涉入到这些行业、这些领域中去感受。这需要作者平时多观察、多交流、多倾听这些人的言语,多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们就是丰富素材的大厦,需要我们像“砌鸟窝”的鸟儿一样,持之以恒,一点一点地收集,一次一次地梳理,时间长了,就会有了材料的大厦,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典型性、大众性,又具有综合性,不是单个的素描或者简单的写生,也就具有了可读性和亲和力。

三、要有深度和力度。所谓的深度,就是要反映某种现实或者某一观点,不能只是文词的堆砌,表面富丽堂皇。而无内涵,就像一个气球,爆破了就什么也没有了,给人遗憾;所谓力度,就是立意要高,一篇新颖独特的作文就是与普通的写作角度不同,站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事物”,就是所谓作文中的“另类”。作文是要有深度的,浅而言之,就像一湖水,水域狭小,波澜不惊,一眼观到底。谁还再用心去探究呢?如果水域广袤,浪花跌宕起伏,形成一道道美丽的水花,就成为竞相追逐的风景。因此,作文要有深度和力度,这就是高人一筹的原因,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只做表面文章,而不去深层次探索,那是写不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的。

(作者单位:彭阳县孟塬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现实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