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2009-11-13汪玉荣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8期
关键词:体悟文本阅读教学

汪玉荣

近年来,在培训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培训模式,叫“体悟式训练”。他的创始人是中国“30杰”企业培训师、企业西点模式管理训练创始者姚予。姚予先生先后在国内外训练及演讲600多场次,连续四年机构学员反馈平均满意率均超过97.5%,创下了培训界的奇迹。他的代表作品《成功360度》《团队为赢》等在企业界流传甚广,极受欢迎。

为什么体悟式训练模式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培训界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并获得巨大成功呢?

我们知道,传统的培训模式侧重于理论和行为的讲授和灌输,让人“知道”;而体悟式培训模式鲜明的特点是以独特而典型的活动场景和专门设计的项目活动为学习道具,以亲身经历为学习方式,让人“做到”。它以学员为中心,运用分享、沟通、交流的方法,通过体悟让培训内容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两”。“体”强调学员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悟”则强调顿悟,“体悟训练”就是要达到身心的全面融合,使学员在认知过程中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它融合了当今世界上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最新成果,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训练方式。

由体悟培训的理论、模式、效果我不禁想到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借鉴体悟培训的理论来丰富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观念也随之而更新,“自主、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改的关键所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课改前相比并无明显的变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以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仍然不能发挥是关键原因。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语文教改表面形式的变化多了,根本上的有效变革却触动甚少。我们的课堂也有自主、对话、交流,但很多“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①:也有活动,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本质说到底还是接受学习为主,学生一些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比如阅读时不知道思考,而是当做一种任务,阅读效率极低,更遑论分析、鉴赏、品味、评价。到底怎么样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而深入感知文本,提高阅读和品味的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体悟训练中借鉴“体悟”的模式。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就是要将学生这个“个体”真正引进阅读教学活动中,老师利用导语、场景、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体会、实践、旧知等去走进文本,与作品共鸣、共振、共融,获得真切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作品真正走进并撼动学生的心灵。当然。有时“体”也不一定是学生亲身去“体”,教师自己或其他人的经历、体会、实践也可以“借”给学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到文本真切的表情达意。比如我讲授2007年江苏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麦天》,文中写道“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等等,我们这些曾亲自参加过麦收又从麦田走进城里的人读后真是百感交集,点点滴滴又恍若眼前:而十七八岁的学生对此却很淡然。于是我给学生讲了我以前麦收的情景,讲了麦收的辛劳和兴奋,讲了麦天的抢收和怕雨,讲了抢收后的劳累和满足,所有学生都很细致地听,有几个同学还站起来讲了他们眼里的爸爸妈妈麦收时的情景。正是在这种联想、类比、体悟中,我们真切地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太形象、细腻了,也共同地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篇感人的文章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

阅读教学中只有这样经常训练学生亲身体悟,培养其体悟阅读的习惯,才能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不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读中无“我”,所有的“对话”都是空想。

这样做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长期引导学生体悟,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品味的习惯。增强其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不管怎么培养、激发,其本质仍然是老师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学生还是被迫的,所以这种主动性一直很难形成。而体悟式阅读强调阅读方法的指导,强调主体的充分参与,强调情感的碰撞,易于使学生走进并理解文本,易于与文本共鸣共振,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魅力和价值,进而逐渐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一种向往,一种享受。这种发自内在需求的主动性、自发性、积极性正是新课标所极力追求的,也是一切学科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

高中语文新教材特别重视人文性教育,所选的众多篇目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仅凭老师的分析、讲解、传输,仅凭学生的记诵是无法实现的。这刚好又给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为情感只有用情感才能唤醒,心灵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只有让学生自主体悟,才能促使他们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情感深处,既完成对文本的富有个人意义的创造,也完成自我精神的重塑和对生命意义的重构,这也正是新教材编写的初衷。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引导体悟必然要多占用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我想说的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绝不是教完课文,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就是以这些“例子”和其他的语文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目标只要完成,我们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相反,这个目标没用达到,不管灌输了多少教学内容,都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注释】

①②:均引自《不可忽视的新问题》,作者余文森,《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8日第4版。

③:引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体悟文本阅读教学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体悟书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