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名画欣赏教学的实验报告

2009-11-13徐慧倩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9期
关键词:名画实验班创造性

徐慧倩

常言道,愛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能够欣赏美的事物。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4岁左右的儿童已逐渐产生了创造美的愿望,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美,有时反以丑为美。而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缩短幼儿从爱美到欣赏美和表现美之间的距离。

为此,我以中班幼儿为对象,开展了名画欣赏教学活动。由于,欣赏与表现是一对共同支撑着艺术创造活动的车轮。所以,本实验旨在通过名画欣赏教学,研究名画作品对幼儿绘画创作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1.被试

本实验选择年龄为4~5岁的幼儿中班组进行。选取了幼儿绘画水平相仿、教师水平相当的两个美术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各25人,两个班级的绘画创作主题相同,实验班施以名画欣赏,而后再开展创作活动。而对照班采取从范画示范到创作的传统教学方法。

2.实验步骤

实验前,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绘画特点和两个班级的实际发展水平,对幼儿绘画水平进行了前测,绘画主题为:《快乐的星期天》,指导语如下:“星期天你常常在做些什么事?你觉得哪个星期天最快乐?那天你和谁在一起?做什么事?想好以后把那天的情景画下来。”

实验中,每两周开设一次名画欣赏课,共8次。实验结束时。我们又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后测。绘画主题仍为《快乐的星期天》。指导语如下:“告诉老师,这个星期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说过得很快乐?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用颜色来表示自己的心情是很开心的?要让别人都能看出你的星期天为什么很快乐,你在做一件什么开心的事。用最好看的颜色表示自己的心情。”

3.评价

测试后,对幼儿作品的创意(定为一级元)、造型的创造性、色彩的情感倾向性和构图的表达主题能力(皆从创意中分支出的二级次元)几方面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参阅由孔超美编写的《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的评价》一文,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

二、结果

三、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浩瀚的艺术领域中有着许多美术遗产,可供幼儿欣赏的佳作、名作不计其数,但由于4—5岁幼儿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的水平限制,不是所有的绘画作品都能被幼儿感受和理解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纵观十九世纪以前的原始社会美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美术、文艺复兴的美术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美术,无论从技法还是造型上来看。都属于古典美术。造型较为程式化、色彩较为单一,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而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开始注重画面本身形式的法则和装饰性规律。画家常常在物体形象上加以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刺激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一些技法极其老练的艺术家,如克利、米罗、夏加尔等有意识地用天真视觉幻想的效果来看待事物。撇开绘画的创作手段,就儿童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强烈程度以及他们不受常规支配而去探索和体验愿望而言,学龄前儿童与成人艺术家是相似的。就实验所选取的名画的题材而言,它们涉及星空、自然、动作、植物、人物、室内景物、甚至梦境等,这些题材,是幼儿在绘画中经常和乐于表现的。

以梵高的《星夜》为例:一串卷云横穿湛蓝的天空,星星放射出强烈的光芒,画家以紧张运动的笔触谱成整个画面。色彩以饱和的蓝色和黄色相间隔,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效果。不同于一般平淡而写实的天空,棉花团似的云静止不动。表现的题材是幼儿经常抬头仰望的天空。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幼儿欣赏此画,可让他们知道如何表现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

(一)造型创造性

绘画是一种创造,造型的创造性是与线和形状的使用、结构特征的把握相结合的。

从实验前测的作品中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大多数幼儿的画是用线条来造型的,即用线条来界定形体的轮廓、大小和空间关系等。处于Ⅱ级水平的幼儿占36~40%,创造性不明显,模仿成分多。处于Ⅲ级水平的幼儿占12~16%,造型的某一部分具有创造性。但通过实验,幼儿绘画的造型创造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图一)

实验后,实验班幼儿绘画的造型创造性水平达到了Ⅳ级水平的占4~60%。

两个班级幼儿作品中的造型创造性经过方差分·析。差异显著(见表四)。这说明,实验班经过名画欣赏教学后,造型创造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图一)

以“冬天的树”的主题创作为例:对照班幼儿模仿范画的成分较多,缺乏创造性,他们多以线条来造型。以组合成梅花形的圆圈表示冬天的雪,以稀疏的长短线条结合表示冬天的树,呈现较固定的模式。对比之,实验班在造型的创造性上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幼儿在造型上已初具创造性。在“冬天的树”一画中。幼儿们以自己独特的绘画造型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色彩的情感倾向性

学前儿童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不同于成人,他们选择颜色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种在情绪影响下的涂色,在未经教育的前提下可能是杂乱无章的。

由于实验所选的两个班级都是美术特色班,在绘画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幼儿能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不同情绪的脸,他们大胆地使用红色、绿色、黄色、蓝色。当然,他们对颜色的选择是无一定意识的,具有随意性。

通过实验,发现两个班级幼儿作品中的色彩的情感倾向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都达到Ⅱ、Ⅲ级水平,在作品中表达出主观感受,但色彩表现不强烈,区分度不大。而在后测中,实验班达到Ⅳ级的占52%,对照班占32%。实验班幼儿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如图二)

在实验班的作品中,幼儿已能摆脱对象的束缚,涂出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色彩,这些色彩带有情绪性、区分度大,如笑的脸:涂以红色、橙色,以暖色为主;愤怒的脸:涂以黑色、灰色、紫色、红色:哭脸:涂以蓝色、黄色、绿色。这说明他们在色彩的运用上,已具有一定的主观情绪性,并且不重复相同或相近的颜色。作品中的色彩情感倾向性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其中,对照班幼儿作品中的色彩情感倾向性水平略低于实验班幼儿。这说明。幼儿已能根据主观情绪体验来选择颜色,但色彩表现还不够强烈,区分度不大。如笑脸和愤怒的脸都是红色的:哭脸是黄色的。

(三)表达主题的构图能力

表达主题的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可以看出,构图所创造的是一种形式美,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实验的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作品中的构图形式都比较贫乏、空洞、单一。(见图)

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Ⅱ、Ⅲ级的居多,其中,Ⅱ级的占24-28%,他们能画出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形象,但形象间缺乏联系,尚不能正确表达主题;处于Ⅲ级的占20-28%,所画内容较多,形象间有联系,基本上能表达主题,但不生动。而实验后,实验班的高峰走向Ⅳ级,他们所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表达主题清楚正确,这样的幼儿占52%。对照班在实验后仍旧以Ⅱ、Ⅲ级的居多(见表三、表四)。经方差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的以构图表达主题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在实验后测的题为《快乐的星期天》的创作中,实验班幼儿作品中,在内容上已大为丰富起来。他们已经注意到遮盖、重叠的现象。并能以独特的构图方式展示主题。幼儿绘画中的主题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概括和展现。如其中有一幅作品,画面的右上角是一轮微笑的金灿灿的太阳,以太阳为中心,在其周围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飞机,整幅画的放射状构图形式完整,画面生动活泼、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见图)

通过实验,实验班幼儿在构图的主题表达性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图三)

四、结论与建议

1.通过实施名画欣赏教学,幼儿绘画中的创意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实验班幼儿作品中造型的创造性与构图的主题表达在实验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且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可见,名画欣赏教学对于幼儿作品中的造型创造性与以构图表达主题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2.欣赏教学旨在让幼儿感受作品与激发幼儿因欣赏而激起的创作欲望。鼓励幼儿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看见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3,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名画时,可适时地介绍画家的小传,再以形象之间的关系、色彩的衬托等来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题材的教育意义。

五、附录

1.评价标准

2.参考文献:

(1)王彩凤、姜明生著《幼儿美术教学法》

(2)(美国)W.L.布雷顿著《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

(3)(日本)东山明著《孩子与美术》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

猜你喜欢

名画实验班创造性
名画欣赏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名画欣赏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名画欣赏
行知实验班
与名画撞脸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