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今天你“DIY”了吗?!

2009-11-11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戚 平

【摘要】语文是一门深蕴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学在于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使其病态与畸形。怎样恢复“健康”?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DIY”:从“动”到“活”,培养学生“DIY”精神,夯实“活”的课堂教学基础;由“缄口”到“放言”,让学生成为“CEO”,回归学生的话语权;由“辩”到“变”,演绎超级“辩、辨、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语文融入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思想;语文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如何让其中蕴含着的真情感染学生,让其中美幻的形象唤起学生的美感,让其中优雅的意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呢?怎样才能真正使语文成为学生的一种素养,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合作、探究的舞台,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再现的个性?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DIY”!

“DIY”是英语“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思是自己动手去做。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实践,在亲力亲为中培养能力,获得愉悦的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中实践“DIY”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施行:

一、从“动”到“活”,培养学生“DIY”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DIY”则是一种对个性的追求,是动手设计、塑造与自我的再现,能够充分培养人的发现、探究的精神,并且在“DIY”的过程中也一直与自主、合作相伴。这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愿动手,不勇于实践,一心只读圣贤书,全心全意跟老师走的思想的冲击。常规的“一言堂”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人都抱怨没气氛,常常怎一个“死”字了得。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习惯了让人“喂”的学习方式,学生也懒得动了,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给学生的思想先杀杀毒,让学生自己去“要饭”,只有让学生先动起来,培养学生的“DIY”精神,在班级创设良好的“DIY”氛围,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最终促成一种“DIY”的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DIY”不只是单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种放射个性光芒的乐趣,有挑战,有刺激,却时时处处与快乐同在。这是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由“缄口”到“放言”,让学生成为CEO(首席执行官)

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然而,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有口难言。雅斯贝尔斯说过:“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因此,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让学生放言,成为语文课堂的发言者,成为语文课堂的CEO(首席执行官),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话语权。怎样实现由“缄口”到“放言”的转变呢?我们认为前提基础是学生应具有“DIY”的动手探索精神,然后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学会倾听与言说,逐渐形成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的新型关系;通过“生生对话”,把学生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拉到课堂的中心地位,使语文课堂由死水般沉寂的静态回到勃勃生机的动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打破传统意义上教材是被理解、被记忆与被复述的对象的框框,让其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对话的另一个主体,促成学生与它的对话,在交流的行动体验中,主动建构,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思想,改变当前语文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通过“学生自我对话”,促成“学生同自己谈话的能力”,使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对话中,学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总之,学生课堂CEO(首席执行官)地位的确立,大胆放言,乐于对话,勤于交流,彼此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与理性的撞击,对话者之间最终将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三、由“辩”到“变”,演绎超级“辩、辨、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数要么“灌”,要么“填”,形式单一,模式单向一元化,其效果则多是高投入低产出,学生负担重却效益低。因此,学生们取得话语权之后,在和谐对话交流中,组织语文课堂“DIY”,教师还应适时掀起一点波澜,即在对话中激起“辩”。因为“辩”能够使自己的现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辩”通常可以是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就某一问题的争辩。如我们在学习《报任安书》《渔父》(苏教版·必修五)这两篇文章时,就“司马迁和屈原面对生与死,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争辩。通过彼此间激烈的争辩,学生间达成了某些共识,但也保留了各自的分歧,较深刻的理解了上至孟子的舍生取义下至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真谛,提高了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生命的生命意识,增强了分辨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就某一模块或专题开展班级辩论会。通过“辩”,大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辩”,由口头辩论升华到理性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辨”即分辨能力;也通过“辩”,由为学生创设情境到学生主动“进入情境”,从传统的猜谜会似的的提问和讨论到现今合作、探究式的争辩与辩论,从“个体户”式的学习转变为社会化的“人际交互”式学习,最终会由量变达到质变,实现由“辩”“辨”到“变”的飞跃。

四、学会“变形”,让大家一起“秀”一把

著名作家刘墉曾说:“最好的老师,教你活的学问,且由其中引导出更宽广的天地”。我们不能让我们可爱的学生变成课本的“奴隶”,也绝不能让我们学生的脸上再挂满“井底之蛙”的神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那么怎样发现、创新?华东师大的陆有铨教授曾说过:“不要问美国人的创新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问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到哪里去了!”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变形”,由学会“变形”到主动积极创新的“变形”。这里的“变形”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师生“变形”,实现角色的互换。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的意义建构。在语文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经常性互换,有助于使教师充分走进学生的生活,寻找教学的契机;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自己的首创精神;能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也能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构成了新型师生关系,即学生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其次,增强体验,构建情境,我行我“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熟知其音域,便能奏出美妙的乐曲。我们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内心的这根独特的琴弦。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其中的学习方式就有“活动体验”,且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与之相应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们一起“秀”一把。比如学习《雷雨》(苏教版·必修四)这一课,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表演。学生们为了能够演好,认真查阅了很多资料,精心揣摩人物形象,走进“雷雨”,融入角色;有更多的学生大胆的创新,对《雷雨》进行了戏说;还有的学生为我们展现了《雷雨》现代版等等。通过“变形”,在角色互换中体验了翻身做主人的欣喜,在“秀”中感受到了创造、创新的愉悦。“变形”与我行我“秀”,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在的体验,促进了发现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构建了独具个性的活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畅游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有思考的凝重,有情感的愉悦;更有想象的自由,交流的畅达。今天,我们一起撒下了“DIY”的种子;明天则是我们不断收获成功的日子。

★作者简介:戚平,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