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语文的美

2009-11-11陈莉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课洋溢着独特的个性魅力与人性美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贴近文本,让学生体验语言,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领悟语文美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文学语言

一、语文美的匮乏:课堂教学何时走出尴尬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兴致不高,老师也感觉语文课不知如何教才好。在课堂上,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面对文本口若悬河,学生却似听非听,恹恹欲睡。语文布置的阅读作业,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当一回事。晚自习进班辅导,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做数理化。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有学生说“语文课,我学了却考不好,不学反而考的好了!学还不如不学!”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这些都形象地道出了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美的的真实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用单调的讲解,空洞的分析、死记硬背消磨掉了语文的美,让学生无法体会语文美的境界,使学生在这座风光无限的乐园面前望而却步,那该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享受它的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何时走出尴尬境地,这是必须引发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留住语文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就要体现出语文的特色和执教者、学习者的特色来,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独有的个性魅力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在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意和理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只有真正把握住了语文的美,我们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美的建构:语文教学旨在回归本真

1.教师要“贴近文本飞翔”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解读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与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情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风格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文本,能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并以此唤醒教师自己,唤醒文本。那么我们还愁唤不醒学生的言语意识、审美意识吗?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总是先看教参,看教材,经常是直接看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很少有自己的思考,老师由于被教参束缚,自己的思想不能融入其中,教师没有激情,课堂气氛可想而知,一堂课下来死气沉沉,学生似懂非懂,教师按教参完成了任务。这样使自己陷入了“教参至上”的误区,导致教学也是浮光掠影,没有深度,这样的课从何而谈美。

要留住语文的美,首先要在备课时深入文本,教师首先以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抓住典型的语言理解,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作为读者先读进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以欣赏者的身份跳出文本;教师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教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材,就是假想自己是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哪儿是轻易理解的地方,哪儿是难懂的地方,哪儿会有迷惑,换位阅读才能因文施教,才能让学生经过读书、体验、感悟到情感。教师只有真正地“贴近文本飞翔”,才能让学生感悟语文的美,体悟语文的魅力。

2.让学生在语言里“走个来回”

语文教学的魂灵应该“附体”,这个“体”就是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魂不附体”,实际上教学就等于失去了魂灵。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是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纯正的趣味”就是对于真正的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即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优美的语言负载着形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鉴赏美的语言是语文美育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字的形象美、语音的音乐美、词汇的丰富美、局势的变化美、语气的独特美等方面去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功能。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注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丰富口语的表达内容。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品味“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和“翔”字,从而体会语言的巨大功能。在本首诗歌中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更觉天空秋高气爽,而“飞”只是一般得描写出鹰的飞翔的样子;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写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更显江水清澈见底。由此可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走个来回”,让学生真正体味语言的美。

3.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语文的美。

(1)要善于创设和营造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而情境教学正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且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

李林吉老师在长期的“情境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像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借助这些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悟文本,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创造出适宜课堂教学目标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比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先请同学们欣赏残疾人舞蹈片断《生命之翼》,五位肢残青年用有限的肢体演绎着超越极限的美丽,谱写了挑战命运的赞歌,由此引出史铁生的作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披情入文”,从而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收获感动,为教和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在此还要补充的是,不管采取何种方法,在创设情境上必须强调教师的感情投入。因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和核心还在于用教师的情去触发学生的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先“进入角色”。

(2)创设充满人文内涵的多重对话,探究文本丰富的意蕴。

语文美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多重对话,则是语文美深入把握与凸显的“润滑剂”。正如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正如巴西的保罗·弗莱德在他的著名《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指出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对话教学最终指向现实生活,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师生双方都能在课堂上体验人生,思考人生,通过对话直面与反思生活中的问题,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共建和谐的生活家园。

在讲授《鸟啼》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文章,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多重对话中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授课时,笔者注重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多种方式探讨作者是如何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的,再和读本中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做比较阅读,不断拓展、延伸,倾听别的文本的不同声音,进而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走进文本,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创新思维,生成个性化体悟。在这样的对话中,语文美得以真正彰显。

★作者简介:陈莉烨,江苏省通州市通海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