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注定是个差生吗

2009-11-09

小学生·探索心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开心果归因消极

开心果姐姐:

你好!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爸爸、妈妈经常批评我,有时还打我,老师也几乎天天“策”我,同学也不喜欢我,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什么。作业多,我不想做了;我太笨,也做不出来:上课太乏味了。所以,我只有混一天算一天。我也曾经无数次下决心,但又无数次放弃。因为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取得优异成绩,注定是个差生。难道这个结局是无法改变的吗?

小小杨

亲爱的小小杨: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也很高兴你希望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其实,学校里有一些和你类似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以使老师、家长生气为快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缺少成功的经验。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他们看到我们失败或做事、学习不合他们的要求时,经常会批评:“怎么不如××做得好”、“太差劲了”、“太蠢了”;当取得进步时,父母又说“怎么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等等。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失败,久而久之,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自认无能,同时也产生了对父母或老师的不满,从而又产生了逆反心理。

其次,我们存在错误的认知。中国人的表扬往往是内隐的。如,父母明知我们有成绩,有进步,却说“××做得比你更好”。其实父母内心深处还是肯定我们的,但语言上没有充分表露。由于我们的认识能力不够强,往往体味不到父母或老师的真心,而获得的是消极的信息反馈,所以一方面我们感到失落,对父母、老师产生反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跟着父母或老师错误地否定自己。

第三,我们运用不良的归因方式。我们通常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作出推断,即归因。归因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功的归因,二是对失败的归因。如果我们常常把学习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小或者运气较好,而不是自己能力强或较有实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智力低或能力差,而不是努力得不够等,这种归因方式就比较消极。因为这种方式,我们常常不能看到自己的能力,损害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归因会让自己感觉对自己的学习不能控制,因为会认为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则是必然,即使做出更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于是干脆放弃。

怎样摆脱这种负面影响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学会正确对待父母、老师的批评

首先,可以试看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同学往往想自己多,想对方少。比如,有一位同学抱怨:“父母管得太严了,连晚上都把门反锁着,根本不让我出去。”初一听,我们会为这位同学叫屈,但全面了解后,我们会发现,他自己存在严重问题,父母只是无奈之举。因为该同学一出去,便直奔网吧,忘了其他一切!我们抱怨父母,希望父母、老师理解自己,但我们也应该与父母、老师换位思考同一个问题,也许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其次,认识善意的批评。我们中国人喜欢含蓄、谦虚,言语与内心有时不一致,明明喜欢也不会毫无掩饰地表明,甚至用相反的言语,如父母说孩子“你怎么这样蠢!”难道父母眼中的孩子真是“蠢蛋”?显然不是!邻居表扬你,父母赶紧说:“他呀,根本不像你说的那样呢!”显然,父母的否定或批评不是对你的否定,而是一种谦虚、一种期待与希望。

如果你不能真正理解父母、老师的善意,就必然自认为如父母、老师表面上所说的那样,“愚笨”、“蠢”、“不可救药”……久而久之形成心理定势:“我无可救药。”

二、学会正确分析自己的失败

学习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消极解释。因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聪明,没能力,底子太差,而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运气好,那么,我们会失去自信。一次考试中,两个学生都得40分,一个对自己的成绩分析:自己太差了,永远也学不好,所以不如不学。另一位同学对自己的成绩分析:丢失的60分=20分“粗心”+15分“努力不够”+25分“不会做”。后来,第一位同学成绩直线下滑,真是让人感到“蠢到了极点”;而另一位同学的学习成绩却逐渐上升,因为他在不断克服自己的“粗心”、“努力不够”、“不会做”。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三、学会定计划,体验成功

恢复自己的自信得慢慢来。我们可以定下层次不同的目标,如:这一周我要学会什么(注意!不要给自己定目标:我要进入班上前几名)。目标不要定得不切自己的实际,否则,可能达不到。只有当我们的目标实现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才会逐渐改变自己消极的自我概念。

我很希望,你读完这封信后,能再次给我回信,说说你的看法。我也希望,这封信对你有些帮助,能让你从烦恼中走出来,自信地面对人生!

祝心情愉快!学习进步。

开心果姐姐

猜你喜欢

开心果归因消极
消极的后果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让自己发光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