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语文学习的生命

2009-10-28冯信民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感悟写作阅读教学

冯信民

摘要:新课改确立了语文新的目的新的目标,文章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感悟开始。学习需要感悟,生活需要感悟。悟道,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写作

依据新课改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的感悟、情感的感悟和道理的感悟是关系语文学习的关键。什么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积淀,获取文本的信息,感受作家的创作的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的行为过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离开了感悟,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就谈不上对文章的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读”中感悟

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注重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活动,让“读”成为课堂的主线。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通过“读”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读”体会课文包涵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和理解语言的文字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自觉地感悟。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进行感悟。知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新旧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课堂上教师利用旧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苏词的豪放的风格,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与之不同气象的婉约派的代表柳永的《雨霖铃》,并引用了一段记载中关于苏轼和一幕士的搭话:学士的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让学生从鉴赏者的评价中,从旧知识的对比中进一步感悟苏词和柳词迥异的风格。也可以用同一人物的作品进行比较,如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李清照的豪放词和她的婉约词比较,让学生在同一人物身上感悟到不同风格的词。

人物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的角色的语言行为中去感悟。例如上《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文,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的角色,从角色的语言,剧本注释的人物的行为和表情当中去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爱,帕里斯对朱丽叶也表现出深沉的爱,“我要用沉痛的热泪淋洒,和着香水浇灌你的芳坟,夜夜到你墓前散花哀泣,这一段相思啊永无消歇”,但朱丽叶为什么不会和帕里斯好呢?让学生感悟到因为爱是有基础的,爱是互相的,单方面再强烈的爱是没有用的,也是白费心机的。

二、“思”中感悟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更要注重“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索中感悟,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读而不思则罔,熟读精思子自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对文章的关键地方要精心思考,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夏衍写的《包身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牟利的制度”,作者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把渔户养墨鸭的牟利的方法转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揭露了包工头的狡诈和残忍,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对包身工的不幸寄予深刻的同情。许多记叙类的文章的关键之处都值得这样让学生去感悟。

层层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去感悟。许多议论文就是按照问题来构思文章的,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课堂教学时设置问题,巧妙引导,感悟文章的内容。例如:朱光潜的美学名篇《情人眼里出西施》,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美感指的是什么?什么叫做“美”呢?关于“美”有哪些学说呢?这些学说它们的错误在哪里呢?“我”与物有什么关系呢?“我”对物为什么会产生美感?什么是真正的美?美的定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美是心物交媾后产生的婴儿”。

三、“议”中感悟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议”中感悟。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讨论以致争论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议”,几乎每节课都要开展讨论,在“议”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长进。

在课文的细节上引发,让学生“议”,在“议”中感悟。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其中有一个片断,写作者第四次看见黄鹂,那是在一个鸟市上。“黄鹂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作者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当讲到这里,我便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对黄鹂怀有一种浓烈的喜爱之情,而且有十分同情黄鹂的处境,那为什么不从老头的手中买回来养着和放生呢?他的不买和与喜欢是不是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便纷纷展开议论,最终有了各自不同的感悟。少数同学认为作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不然的话,为何不买,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我”是喜爱黄鹂的,至于为什么不买,除了作者写到的“这种鸟是不能饲养的,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的原因外,有的人认为是“我”对那种行为的义愤,有的学生认为黄鹂饲养久了,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买回来放生反而是害了它,还有的认为黄鹂是美的化身,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就不应该卖来卖去,“我”出钱买了,那是对黄鹂的不尊重,虽然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就可以延伸出一个细节:如果不出现孙富这个人会怎么样?学生就“议”得激烈了,“议”得有味了。

一篇文章有多种解读,教师托出多种解读,引发学生“议”,在“议”中让学生感悟中心的多样性,不同人解读的多面性。例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就例举五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教师问学生:“这五种理解在文本上都有根据吗?你赞同哪一种理解呢?”学生就“议”开了,纷纷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

有意识地向课文外延伸,引出学生的“议”,在“议”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例如:上完课文《项链》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对玛蒂尔德来说,丢失项链是好事还是坏事?有的学生说是坏事,丢了那么大的财富,人家用了十年的辛劳才还清债务,能说是好事吗?有人说,丢了东西固然不好,但从另一面看,未必不是好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玛蒂尔德在没丢项链之前,做人不现实,通过这次经验教训之后,人变得现实了。学生的“议”已经感悟到生活了。

四、“写”中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勤于动笔,培养感悟。古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疏于记录,也只限于记得事情的大概而已。详细经过、蕴含的哲理哪里还理得它呢,这就难以有什么感悟了。唯有勤于练笔,才可能引发人们的感悟力。如一个学生写《为她喝彩》,观察到一个行走的漂亮的姑娘不小心凉鞋破了,没有半点惊慌,没有半点迟疑,就拎起凉鞋大大方方地赤脚走在大街上。文章经过一番描述后,最后抒情议论:走自己的路,何必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最后的议论,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而感悟的来源却是一件非常细小的琐事。这种琐事,生活中多得很,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何处没有感悟呢?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学科,往浅里说,是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服务的,往深里说,是生命的教育,是人的慧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让学生成人,又让学生成才。而成人是第一位的。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做人成人成才一生的事业,有字之外是无字的书,读好这两本书,就需要不断地加深感悟,感悟能力强了,慧根就成了。所以说,感悟,是学习语文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守卫.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谈永康.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3]俞月龙.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猜你喜欢

感悟写作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