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独立电影之魅力

2009-10-23夏江玲

电影文学 2009年15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魅力

王 炎 夏江玲

[摘要]中国的独立电影历经了十几个年头的成长,以独立的精神、深厚的人文关怀、理性和批评的视角直面现实的每个角落,实现着纪录自我、纪录中国、纪录历史的影像理想。独立电影区别于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去观察世界,以一种独立的语气来讲述故事,表达了一种独立的影像追求,从而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开掘和探索。

[关键词]独立电影;魅力;人文关怀;DV

回顾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只有一个模糊的起点——20世纪90年代。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和吴文光的《流浪北京》似乎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时代,中国观众的视野里出现了非主流的影像,他们得以了解到某种生活和世界的价值。时至今日,中国的独立电影历经了十几年的成长.吸引着年轻的导演汇流其中,走出了一条独立的电影道路。

所谓“独立电影”,影人路学长认为:“独立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的运作方式,它是不依赖于主流制片机构的题材和资金规划,通常是投资规模小,内容比较风格化,没有电影工业体制所造成的羁绊。换句话说,独立电影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电影制作和表达方式,而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武器。”独立电影不但其影片观念独立地产生于独立电影制作者的头脑中,而且它的制作过程也大多由制作者独立完成。在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式上主要有这样几种:电影制作者个人投入;家人和亲戚朋友的赞助和借款;银行贷款:一些支持电影的机构的赞助;各种电影节的奖金和实物奖励(胶片、免费使用机器、设备和场地等)。

由于它独立于电影工业体制之外。在资金上也具有独立性.因而它区别于政府投资追求舆论引导的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投资追求市场回报的商业大片。独立电影的这种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将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去观察世界.以一种独立的语气来讲述故事,表达一种独立的影像追求.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一、独立之视角

独立之视角在于它不受任何利益或者目的的驱使,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观察周遭的世界,这似乎使它自觉地具有现实性和平民化。映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一些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镜头中对人性的细微关怀。比如贾樟柯的《小武》《三峡好人》、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吴文光的《和民工共舞》、娄烨的《苏州河》以及杨亚洲的《泥鳅也是鱼》。这些电影抽取出来的,是中小城市、县城、农村、工厂、工地、煤矿和街头所呈现的似乎不很美观的那一部分,正是这一部分的被观看才构成了整个国家最大多数的人们生活的世界。

通过对这些生活场景的呈现.独立制作在价值观念上想要传达的,主要还是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性在困境中所呈现出的坚韧力量的认同。当然.也不排除对非常态生活的猎奇和展览的倾向。如果可以说关怀,它所指向的也正是在这些场所里生活着的人物,他们是民工、下岗工人、同性恋者、三陪小姐、地下艺人,或者漫无目的游荡的生命、或者苦苦挣扎的群体。“作为近年来独立电影中一再出现的形象,他们和他们的身份一起,已经成为关于底层和底层生活的符号。影像中呈现了他们简单的生存、记忆和难以被听到的声音,见证了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居无定所、进退失据。这是一群穷途末路者,他们有时像灰尘一样卑微,只能随波逐流,对于自身和自身以外的事物,似乎从不打算了解,更不用说改变。”然而,这些淹没在社会大潮中的生命,就像生活中的细节,在平视中激起每一个普通人心中的共鸣。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发出民间话语的声音。拥有表达个人立场、见解的权力,这种视角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民主与进步。

二、独立之叙述

独立电影的叙事是对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宏大叙事的反叛,而本土叙事在当前已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主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独立之叙事是关于当下的中国经验的表达。使用普通的生活场景、小人物和边缘人群的“微观意象”,通过对“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的表述来观察社会、记录生活.从而传达人性、人文关怀和生存现状等主题。

“独立电影的叙述在社会结构上集中于社会底层以及边缘性人群。在文化取舍上倾向于精英文化、亚文化或边缘文化.在情感表达上倾向于个人化表达,在价值立场上倾向于批判立场。”_3这些表征体现在题材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社会批判性和理性思辨色彩的题材。在吴文光的纪录电影《流浪北京》中,以边缘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以讲述或者独自的方式叙述他们残酷而又琐碎的现实生活。镜头中的艺术家居住在廉价的日租房里,黑暗潮湿的环境,一切物质的简陋却阻止不了旺盛的艺术追求。就像贫瘠的物质土壤上开出了茁壮的精神花朵。作者试图通过对于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的呈现.通过那些残酷、琐碎的现实,来反省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以及这个群体的内在价值。(2)叙述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题材。独立电影是在向观众讲述一种生活的“状态”.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边缘群体的生活状况.这种讲述往往不带有戏剧性,没有故事化的矛盾和冲突,是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客观观察。(3)叙述个人的青春记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便是他对于家乡、少年及青年县城生活的个人记忆。在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也是对个人青春岁月的缅怀。(4)具有实验性质的题材。睢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是最典型的实验性电影。音乐人高晓松拍摄的《那时花开》似乎也是对于电影艺术的一种尝试。对这些题材的选择成为独立电影的独特叙述内容。

三、独立之追求

“中国的独立影像制作基本上都是写实性的政治、社会、文化类的小众化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基本上以普通人、社会边缘群体为主.以一种人道情怀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或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人性因素。在美学风格上趋于写实,在观赏情绪上相对压抑,总的来讲,认识价值要高于娱乐价值,批判功能大于教化功能,许多作品近于社会学文本。”这也正是独立电影对独立的个人话语权的争取,从某种意义上讲,独立电影的作者仿佛是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群。

贾樟柯曾说:“我去拍《小武》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有种不满,有一种生命经验.非常多的人的生活状况被遮蔽掉了,若干年后想想大多数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如果你从当时的银幕上寻找,全是假的,全是谎话。这样看来,我觉得电影真的是一个记忆的方法。”路学长在阐释《卡拉是条狗》时这样说:“以往我们的银幕和荧屏上充斥了太多伪生活的东西,教条、概念,自欺欺人。我要尽可能真实地表现他们(普通人)的生活,因为真实呈现他们生活的同时,也是真实地纪录变化中的中国历史。这不仅对电影有意义,对于我的创作也是一次有意义的跨越。”…这番话道出了一个真诚的电影人追求电影艺术规律的心声。

独立电影不仅在内容和主旨上有其自身独立的追求.在表现手法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先锋的探索。1999年拍摄的实验性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采用了纪实

风格以及贴近的拍摄和跟踪的拍摄方法。作者对各色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直接提问:“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是在电影表现手法上的探索与尝试。张跃东导演的独立影片《下午狗叫》,完全取消了一般电影的故事性,而对于现实精神的映射。对于电影主体的重新确立,都完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四、独立之生存

影展。西方的电影节是中国独立影像作品发布、传播和获取利润最重要的渠道。参加国际电影节之后,这些独立制作的作品尤其是获奖的作品将在参赛、展映中得以传播并赢得观众的认同,获得名誉、奖金、资金和市场,这似乎成了中国独立电影的一个生存之道。然而它们脱离了国内的“体制”,但却进入到另外一个“体制”之中,这种现状只不过是维持生计的一个途径,然而并不令人满意。

DV。如果说“独立电影”使影像制作者最大程度地摆脱了对于体制的依赖,那么在产业体制之外是技术的恩赐给了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DV的出现,凭借它对照度要求极低,机身小巧便于掌控操作,低成本,个人制作的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专业、非专业人士所用。用DV机拍电影冲破了传统的电影摄影理论,改变了胶片对于电影的神话。以这种方式拍摄的导演容易具有平视的眼光和平等、开放的心态。并由此展现真正的“独立意识”。“DV在目前中国大陆这股影像创作新潮流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对那些拿起机器拍片的作者而言,它比国家状况、时代情境显得更直接和实际。因为我们从来都在这情境之中,对它感同身受,是DV赋予人行动的能力。”而这一点,正是独立电影除了以更加个性化的思想造型观察现实世界、完善社会话语空间之外的另一个效用。它为中国独立影片的制作注人了新的血液和生机。

“新艺术电影”。对于执著于独立电影审美理想的导演来说,他们具有的个性化表现手法和创新精神的表达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就更需要他们浮出地表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所以他们要以新的方式来寻找这些电影存在的途径。目前,中国独立电影的展现形式,只供小部分爱好者欣赏,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难以引领受众参与评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新的承载方式来支撑和发展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的电影。2003年8月.由中国电影集团和北京君士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牵手,共同开发中国青年导演“新艺术电影”项目,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电影品牌。诸如此类的电影品牌的打造,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中国的“独立电影”导演们,完全可以借助这样一股东风浮出地表,全力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转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独立影像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以独立的精神、深厚的人文关怀、理性和批评的视角直面现实的每个角落。用独特的视角、本土化的叙述,独立的追求,自下而上地传达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存诉求及情感方式的影像片段,打破体制内的创作模式和影像宣传的藩篱,竭力颠覆与重建中国影视创作的风格与立场,实现着个人纪录自我、纪录中国、纪录历史的影像理想。独立影像所倡导的“独立”并非特指政治概念,而是指创作者思想方式上的独立、操作方式上的独立。始于独立发展、个人实验、艺术个性创造的中国独立影像,表现出有别于体制内创作的去中心化的思想、主题、审美取向,其实质是一种“独立精神”以及其展示出的“独立魅力”。尽管中国的独立影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与风格,但是它却是中国电影的一支新生力量,显露出先锋性的光芒。一些独立影像创作者可贵的独立精神与独特的艺术理念,对当前中国影视创作的精英文化、国际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复杂转型期,充满商品气息的浮躁艺术氛围中.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独立精神可以促使创作者们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犀利的目光,摆脱特定环境的制约,绽放出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奇葩。对于这样一群张扬活力的电影力量.中国更有理由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提供一个平等而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

[参考文献]

[1]路学长.写在《卡拉是条狗》后面的话[J].电影艺术,2003(D3).

[2]张亚璇.无限的影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独立电影状况[J].天涯,2004(02).

[3]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J]文艺争鸣,2007(05).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魅力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雨的魅力
《东方欲晓》的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问刘十九》魅力的解读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