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转化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的“后进生”

2009-10-22农有强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后进生师生关系

农有强

学习上的“后进生”,一般是指因各种因素形成的成绩暂时差的学生。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问题,历来是困扰边境地区农村初中教学的难题,也是全面提高一个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抓好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对于抓好边境地区农村初中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化学习“后进生”是教育的最大成就之一。本文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调查,就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和转化浅谈一些看法。

一、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因素

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因素形成的。

1.缺乏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调查发现,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差的。刚升上初中时,学生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慢慢拉大,形成了历史科学习“后进生”。这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历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升学率为轴心和目标,他们宠“优”嫌“差”,对学习成绩暂时差的学生另眼看待,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学习历史科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放弃历史科的学习。所以有人说“后进生是由老师制造的”,这个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2.师生关系不融洽,学习环境不佳

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先天智力方面的因素外,师生关系不融洽、学习环境不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一些历史教师宠“优”嫌“差”,使学习成绩暂时差的这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对这些历史老师印象不佳,不喜欢这些历史老师,不愿意亲近甚至出现了敌对的倾向,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出现厌倦历史课的情绪,不喜欢历史课,不学历史,致使其历史成绩一落千丈。

3.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失误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在边境地区的农村初中,仍有95%左右的历史教师是半路出家。这些历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根底,对教材和教学的驾驭能力不强。“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所谓的知识点,忽视教学中的兴趣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教学习的方法,将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抹杀掉了,使学生产生厌史的情绪,先是厌恶,而后是放弃。”[1]进而形成历史科学习“后进生”。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些“后进生”由于受“学史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对现行的开卷考试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开卷考试打开课本抄书就行,平时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自觉性和主动性差,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钻研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依赖性强,不愿动脑思考,学习上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同时,“后进生”普遍缺乏学习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因而不想学、不爱学历史的行为,致使其成绩原地踏步或下降。

5.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知识缺漏

“后进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要慢一些。由于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造成知识缺漏。课后教师又忽视辅导,知识缺漏日积月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不断下降,甚至放弃不学。

二、转化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对策

1.教师要关爱和尊重学生,对“后进生”要一视同仁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受到关注。”[2]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这是转化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孩子。”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对“后进生”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感觉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关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理。例如,课堂上提问时,多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对“后进生”投去一个亲切的、充满信任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情感的浪花。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用心关爱和尊重“后进生”,对他们一视同仁,才能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赖、尊敬和爱戴,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后进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实践证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只有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后进生”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抛弃宠“优”嫌“差”的思想,停止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心,给予“后进生”期望,学会等待“后进生”的成长;做到关爱“后进生”,真心帮助“后进生”树立学有所成的信心,获得个性才能的发展,从而给“后进生”以尊重感和归属感。平时要多与“后进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欣赏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缺点,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充分顾及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后进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尊重,从而引起心灵的谐振,从喜欢历史老师,到喜欢历史课,爱上历史课,他们的历史学习也会因此减少阻碍,变得充满乐趣,这样教学效果最佳。

3.要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后进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目前,边境地区农村初中非专业、半路出家的历史教师唱主角的局面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的同时,应采取激励的措施,鼓励这些非专业、半路出家的历史教师通过自学、集中培训、进修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素质,厚实历史专业知识根底,增强对教材和教学的驾驭能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后进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加强思想教育,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是转化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思想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所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介绍唐太宗留下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千年古调: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是为了实现其“以鉴于人事,有资于治道”的政治目的等等,让学生认识历史学是现实需要的产物,领悟历史学科鉴古知今、明智悟道的功能,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动机,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需要感,包括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精神需要、生活需要等,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转化“后进生”最重要的是找回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一改过去对“后进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同时要改变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特级教师王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适时、恰当的表扬对于任何学生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后进生”。[3]当“后进生”取得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予以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找回自信心,这样才可以保持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培养和增强“后进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养成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5.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后进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要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放低起点,耐心辅导,对学生所落下的课程要及时补上,让他们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逐步提高历史成绩,使他们对学好历史科充满信心。同时,要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法国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实践证明,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对提高“后进生”的历史成绩和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当“后进生”掌握了学习历史方法的金钥匙后,就会觉得学好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进而愿学、乐学,学习积极性提高,摆脱了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历史成绩。

总之,对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转化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鉞.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71

[2]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6:112

[3]张仁贤主编.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19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后进生师生关系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严阵以待
如何对待后进生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