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和谐课堂

2009-10-22郭永刚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关系新课程

郭永刚

当前和谐社会的春风已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染与启迪。由于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此,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创设和谐课堂。

一、创设良好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下面两个关系:

1.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服务对象、爱学生。有一份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己,在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放在首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由此可见,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

2.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会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顺利进行,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自己则站在讲台上,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作一下总结就算完事。这样做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协调学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在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三、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更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去学习。比如初一科学中,要研究物质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可是,最近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不管知识要求、学生状况,以及问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就在课堂上盲目地探究。结果是学生很不情愿,教师很着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探究时,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四、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平时的课堂教学关注较多的是知识方面,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这直接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学业成绩突出,思想品德却成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那么该如何开展呢?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整洁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另外,还要反映出文化气息,比如在教室挂一些英雄人物或科学家、学者的画像,这显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熏陶和修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如学习初二自然科学中燃烧与缓慢氧化时,教师可举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分析火灾、煤矿瓦斯爆炸、加油站油库爆炸等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使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

总之,只要你用心创设和谐课堂,课堂就似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一曲优美的歌谣、一幅美丽的画卷……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师生关系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