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课堂的“生活化”

2009-10-22周振武李新保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材生活

周振武 李新保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应该“生活化”,无疑,地理学习的“生活化”应立足于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破除狭隘书本的观念,建立开放式的地理学习方式,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地理学科紧密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知识、事件,和谐地融入课堂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思索、探究、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地理方面的素养,达到增强生存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如何将课堂“生活化”,去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呢?我们可以试着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课堂活泼生动

地理课堂要贴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要贯彻这样的基本理念:“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书上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教科书之中的,它都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新课改前注重强调“知识本位”,忽视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使得地理课堂呈现灌输的呆板气象,学生被动地学习,所学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所以课改前的课堂是低效的。把生活引入课堂,就要求教师根植这种理念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生活的眼光去学习地理,这样才能彰显出地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教师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可把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课堂,为什么太阳只能是东升西落,一年为什么有四季,冬季夜晚为什么比夏季长,正午太阳的高度一年内为什么会出现变化等,让学生结合地球的运动来学习解答,就豁然明了了。

二、把趣味现象引入课堂,让课堂充满情趣

追求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地理课堂自然要讲究高效率,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就是地理高效课堂的法宝,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趣味现象引入课堂,是使课堂兴趣盎然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是具有探奇心理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引入趣味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探究,由现象到本质,深挖其中的道理,灵活地解答疑问,积累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基础,都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学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入《晏子使楚》故事里的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奥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把苹果树栽到我们湖南会结出“红富士”吗?学生自然会深入其中热烈讨论,进而把气候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所需条件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把有趣的地理现象引入课堂,课堂就会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又养成了有效的学习思维方式,课堂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把古典诗词引入课堂,让学生充满灵气

古典诗词中很多包含了地理方面的知识,语言极其简略优美,教师要善于开掘课程资源,把生动而富有文学色彩的诗词不失时机地引入课堂,可以为课堂增添色彩,地理课堂变得灵动,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充满灵气,这样的课堂就很容易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实现地理与语文这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如讲到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植被应呈垂直变化时,可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云贵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引用诗句“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讲内蒙古高原时结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了解我国辽阔的草原;讲到江南的梅雨季节时,可引用赵师秀《约客》“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让学生领略这一时节的特点;宋代诗人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又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四月的景色及节气与农时的关系,无不包含了地理方面的知识等等。当然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从各自积累的诗词里寻找与地理有关的佳句诗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充满诗情韵味的艺术境界中学习地理,个个身上都散发着诗人的灵气,哪会不乐学呢?

四、把时事新闻引入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外延

地理学科是大的,包含天地万物,那么课堂就不能让它狭窄起来,教师不要把课堂局限在书本里,除了将鲜活的身边现象引入课堂,还可到时事新闻里去发掘地理学习的资源,真正使地理知识不仅包含我们身边的事物,世界甚至宇宙都在其包罗之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编者就根据内容的需要,在教材里多次引用了新闻事件。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讲《中东》之“长期热点地区”(教材第50页)就列举了中东战争的六条已发生了的新闻事件,并引导学生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关注有关中东的报道;在同册教材《极地地区》之“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里,就列举了新华社的新闻,“2001年4月11日,日本捕鲸船队浩浩荡荡从极地归来,船队满载着440头被捕杀的鲸停靠在了日本港口,日本政府每年都要组织捕鲸船队到南极捕鲸,而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禁止捕鲸的呼声”(教材第107页),并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由此可见,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都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学习地理必须关注时事,但由于受出版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所引用的“新闻”都成了“旧闻”,不可能把新近发生的事件列入教材,但教师可以弥补教材这方面的不足,当然教师要眼耳灵通,广泛地关注时事,把与教材内容和课时进度相关的新闻纳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鲜活的时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地理学习的外延。

五、注重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地理学习的途径

地理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大课堂”,不局限于一本书一支笔,还需要学生躬身动手;不局限于四面墙壁的教室,还需学生走出房间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亦可到丰富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找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索材料、实践操作、置疑探究、总结归纳、反思提高等,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其中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又是关键。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条件下进行的,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最好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去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课题,然后师生可以共同确定课题研究的目的、重点、方法、内容、过程等,制定可行性方案,并在学生实践中给予必要的帮助。最后在课内将实践活动的体会和结果进行交流,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证,形成实践活动的结论成果,这样,无疑使课堂摆脱了传统的讲授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只有将地理教学课堂“生活化”,我们的地理教育才会走进鲜花烂漫的境地。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材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