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浙江文综卷地理试题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2009-10-22金子兴胡慧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芦苇命题试题

金子兴 胡慧新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程第一年自主命题,就地理题目而言,从内容上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量大致相当,气候与城市是全卷命题最重要的内容,考查的是地理学重要的主干知识;从命题切入点上看,有些题目不乏亮点,角度新颖。但综观全卷,的确存在不少问题,现从笔者的视野入手,谈些粗浅之看法,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一、试题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不够

看不出新老课程下的试卷差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试题设计不仅应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应发挥一种指挥棒的作用,对未来新课程的贯彻落实意义重大。

例如: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2—3题(保留原题号,后同)。

2.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切入点是好的,能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些选项来自于书本,如A、D选项,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注重基础,殊不知,“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增多和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这一结论是从课本必修Ⅰ第98页的“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上得出的结论,这种考查是危险的,可能会把我们的教学带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死胡同中去。

又如:读图3(保留原图号,后同),完成6—7题。

6.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 )

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

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

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

D.不宜引进该企业

7.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应分别布局在( ).

A.①处和⑤处 B.①处和③处

C.②处和⑤处 D.③处和④处

分析:第6题,造纸企业是有水污染的,从区位上看布置在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甲城的工业区就位于主城区的下游,为什么不可以呢?可能命题者以为下游有乙城市,且两城市的距离很小。暂且不说这两个城市布局区位是否合理,我们认为只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环保,建好污水处理场,政府部门作好监督,企业能自觉做好,布置在甲城的工业区未尝不可。何况是“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活动中的学生思维如何检测,希望命题专家们多加关注。

再说第7题,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知道CBD是何物,因为没有记住这个CBD而丢分的学生还是比较冤的。

二、试题中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例如:11.图5中,当a、c值相差20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 )

A.23° N B.63° N

C.43.5° N D.27° N

图5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个好题目。然而,以下两大问题都属于科学性错误:第一个问题是a值在纵坐标上表示过大(a的值是3.5°,而夏至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5°)。第二个问题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图像不是曲线,而是折线,并且折线与横坐标的倾斜角是45°或是135°,这是因为H=90°-∣α-β∣,当α为纬度,为定值时,太阳直射点纬度β与H是直线关系,并且斜率为1或是-1。

三、部分命题和答案随意性过大

选择题的排列顺序规则意向不明确(如3个独立题,4组选择题题组);两大题非选择题的角度不错,然而答案与试题要求差距很大。

例如:36.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分析:本题切入点好,设问也好,为学生如何学习区域地理指明了方向。区域是一种背景,考查的还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但答案的设置却不合理。如(1)题,66.5° 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笔者以为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平面是垂直的,这样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66.5° N(角度互余)及其以北地区。

如(2)题,明明是从海陆分布与地形的角度来论述对两地气候的影响,但却把洋流因素考虑进去,笔者以为这是有失科学性的。这是因为海陆分布与洋流这两个地理事物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或许命题者以为洋流是海洋中的地理事物,如果按这样的逻辑思考下去,那题目是否这样设置就可以了:分析海陆分布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地形是陆地上的地理事物。

如(3)题,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答案是这样设置的: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我们知道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的地貌类型。“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这句话的描述笔者以为不是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而是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明显是答非所问。或者这句描述可以认为是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那么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命题者居然没有给出答案,不可思议。如果这样设置答案,是不是更能贴近中学实际:从图上看,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影响,流水表现为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河谷这样的地形类型;而沿海地区,则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等地貌类型。

又如:37.(2)如果该城市群为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其以北的洞庭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湖等措施,面积又开始扩大,请说明其生态意义。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作用。芦苇湿地与湖泊湿地都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有突出的生态价值。芦苇湿地在调蓄洪水、防洪排涝、净化污水、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丰富的鱼类资源与多种候鸟的栖息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芦苇湿地面积的增加,对洞庭湖的影响,命题者给出了“湖泊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结论是不妥的,特别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笔者以为芦苇湿地也是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芦苇种植面积的增加,不能代表洞庭湖面积的缩小,这一观点是狭隘的。根据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工芦苇湿地净化污水,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尤其是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供给芦苇生长发育的需求,使之提高产量,增加造纸原料的供应,同时使污水得到资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命题中不应该回避热点问题

为了体现公平性,防止师生搞题海战术而回避热点试题是很好的。但刻意回避热点并不可取,因为文科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是一种能力。专家们如果在不回避的基础上命出有新意的、能反映学生能力的热点试题不是更好吗?[比如第37题第(3)问就很好]再比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就没有回避印尼海啸的问题,命出了对考生具有明显分选功能的、中学师生认可的好题目。

命题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关系到高校选拔怎样的苗子,它影响着全省高三师生如何复习迎考,它牵动着全省地理新课改的神经。我们知道命好题是不容易的,需要对题目、答案的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只要我们再细心点,从细节上加以关注命题的质量,我们的教育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责编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芦苇命题试题
石磨豆腐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芦苇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芦苇
芦苇筏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