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有音美双飞翼 译得灵犀一点通

2009-09-30霍盼影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雪人

摘要:沃利斯·斯蒂文斯是20世纪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成功职场人士身份与其他诗人相比也比较另类。斯蒂文斯The Snow Man一诗为其代表作之一,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性。对此诗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版本。罗若冰的译文和笔者的译文在遣词方面有诸多不同,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笔者的译文是押韵的,因此笔者押韵的译文和原诗一样做到了“音美”、“形美”、“意美”。

关键词:音美;形美;意美;斯蒂文斯;《雪人》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09-02

一、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简介

沃利斯·斯蒂文斯于187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斯蒂文斯自1904年就开始写诗,但他可谓大器晚成:1923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簧风琴》出版,时年44岁。斯蒂文斯的诗近于纯粹的艺术,富于形而上的思考, 在美学观念上几乎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1]。他的诗具有很强的美感,充满着印象派画作的光线和色彩。当有人向斯蒂文斯抱怨他的诗晦涩难懂时,他说,“诗必须尽量成功地阻遏智力的阐释”(“The poem must resist the intelligence almost successfully”)[2]。

二、The Snow Man 及其简析

该诗最早出版于1921年,并收于他的第一部诗集《簧风琴》中。

The Snow Man

One must have a mind of winter

To regard the frost and the boughs

Of the pine-trees crusted with snow;

And have been cold a long time

To behold the junipers shagged with ice,

The spruces rough in the distant glitter

Of the January sun; and not to think

Of any misery in the sound of the wind,

In the sound of a few leaves,

Which is the sound of the land

Full of the same wind

That is blowing in the same bare place

For the listener, who listens in the snow,

And, nothing himself, beholds

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

这首诗共五节,每节三行,一眼看去干净、工整、错落有致,可以说具有“形美”。第一节和第二节宛若一幅静美的风景画,从寒霜和白雪覆盖的松枝到挂满冰针的杜松和远方阳光照耀下的针枞,镜头由近而远,由具体而变模糊。第三、四节的感官描写从视觉转向听觉,由于“不去想”(“not to think of ”)风声和叶子声中的感伤意味,停止了思考,因此景色有所抽离,只剩下声音:风声、叶子声和大地之声。进入第四节和第五节,连原本粗糙模糊的景色都消失了,只剩下荒凉大地(“bare place”),就连雪地里正在倾听的雪人(“the listener, who listens in the snow”)也变成了“虚空”(“nothing himself ”),真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三、The Snow Man赵译和霍译分析比较

雪人

一个人必须怀有一颗冬天的心胸

才能鉴赏寒霜与

大雪冻硬的松枝;

必须长时间挨冷受冻

才能体察挂满冰棱的杜松,

莽莽云杉:才不会在风声中

在几片寒叶萧瑟里

联想到任何凄苦而伤感,

那是大地之声

充满同样的风

在同样的荒芜之地

为雪中听风声的人而吹,

而他,自身虚无,体察到的

唯有雪外的虚无和雪中的虚无。

(罗若冰译)

雪人

须要有着冬天的心境,

才能看寒霜,看白雪

覆盖枝枝青松;

须要久久感到寒冷,

才能看冰针挂满杜松

和隐约在远方一月阳光中

才不会心怀感伤(苦痛),

虽然阵阵风声来(吹来),

虽然片片残叶响(飘零),

那是大地之声,

同样的风满大地,

在这遍野荒芜

为雪地里的聆听者吹送,

他,虚空一身,看到

雪外的虚空和雪中的虚空。

(霍盼影译)

第一节第一行中的“one”自然是“一个人”的意思,这里可以说是泛指,指任何人,也可以说是作者指自己本身,因此对之省略不译,反而在汉语中能取得与原诗一样的效果。

“regard”本身有“look closely at(观察)”的意思,还有“to consider in a particular way(思考)”之意。而第二节中的“behold”有“see especially something striking or unusual”(看到)和“comprehend”(理解)的双重含义。诗人用这两个词来表示“看”,就是强调思考(the presence of mind)在欣赏景色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汉语中无法找到意义上能够对等的词汇,不如就译为“看”。舍掉“regard”和“behold”的精确意而取其模糊意,更符合诗歌语言含蓄、耐人寻味的表达习惯。“crust”在这里是“be covered with hardened snow”的意思,覆盖在松枝上的积雪久了确实可能会有些变硬,但说是松枝被“冻硬”则有些牵强。

最后一节中的“listener”实际上听到了风声,叶子声和大地之声,因此罗译“听风声的人”则不免偏颇,不如简单译为“聆听者”更为准确。

诗歌是最个人化的文学表达形式(“Poetry is the most personal……of the forms”)[3]。表达是作者的目的,而意义却是读者的目的[4]。二译文之间虽有诸多不同,但大都是出于对同一词汇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而产生的结果。二者的相同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形式上与原诗一样分五节,每节三行;在意义上也是竭力紧贴原文。正如罗若冰在诗集总序中所说,努力使译出的诗和原诗一样,是个完整的艺术品[5]。而一经阅读即会发现,罗译和霍译最大的不同在于霍译是押韵的(rhymed),但罗译并没有使用这种修辞方法。那么,原诗中有没有押韵呢?答案是肯定的。在The Snow Man的第三节到第五节,斯蒂文斯运用声音、或者说用发出特殊声音的词汇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读者有更强烈的感官认识。

例如,第三节和第四节描绘风声时,作者用了一系列齿擦音:“any misery”,“sound of the wind”,“sound of a few leaves”,“which is”,“sound of the land”,“same wind”,“is blowing”,“same bare place”,“for the listener”,“who listens”,“in the snow”。这些“咝咝”发声的词汇令人感到齿冷,更使读者不免因此想象出诗歌中所描绘的、一月雪后荒凉大地上吹送的寒风。在第五节的最后一行,作者又采用了六个摩擦音:“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表达了大地的荒芜、雪人的冷清、作者的寂寞和白雪的空灵。另外,第三节中“sound of the wind”和“sound of a few leaves”以及第四节中的“sound of the land”和“same wind”是辅韵(consonance),而第四节中的“sound of the land”,“same wind”和“same bare place”以及第五节中的“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则可以说是头韵(alliteration)。

当然,辅韵、头韵等修辞手段在汉语中并不常用,在汉语诗歌中更是鲜见,因此汉译文要做到“音美”,只能从尾韵方面下功夫。在霍译文中,除了第三节单独合辙押韵外,其他四节基本上自始至终押同一韵脚(“境”、“松”、“冷”、“松”、“枞”、“声”、“送”、“空”)。当然第三节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将它灵活翻译,使其韵脚与全诗一致(“才不会心怀苦痛,虽然阵阵风声吹来,虽然片片残叶飘零”)。

四、结语

诗无达诂,对一首诗没有与原作者百分之百的共鸣,没有尽善尽美的理解,同样也没有尽善尽美的翻译,因此同一首诗经常有不同的译本,无所谓孰对孰错。而译诗虽然不必非押韵不可,但若诚如许渊冲先生所言,能够做到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之外,还能做到音美以感耳,则是译者之乐事、读者之幸事了。

参考文献:

[1]谢莉洁.简析斯蒂文斯诗歌的艺术特点[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60-62.

[2]Culler J. Structuralist Poetic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178.

[3]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8:163.

[4]陈建中.诗歌翻译中的模仿和超模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8-13.

[5]现代诗精选[M].罗若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3.

[责任编辑陈凤雪]

猜你喜欢

雪人
堆雪人,我就没输过
雪人伴童年
雪人
雪中的雪人
父与子·雪人的反击
雪人
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