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转型视角下中国模式的特点

2009-09-30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双轨制

朱 燕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同时实现了经济体制平稳转轨和经济快速增长,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从而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精髓是: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循序渐进,务实、创新、灵活,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和完善管理改善社会。

关键词:渐进改革;中国模式;双轨制;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07-02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非常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同时实现了经济体制平稳转轨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正确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推行了增量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战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从而形成了“中国模式”。

在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领域扩展和推进,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户籍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都在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政府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校正改革的步骤,使改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都凝聚了很多基层创造的改革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弥足珍贵的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方略。

1.制度的内生性与移植性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的改革发展策略。一个国家良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内生性与移植性的优势兼容并蓄。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可以从国外发达国家移植过来,例如,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就参考了西方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则,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制度创立的成本。但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当中,从外部引进的制度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习惯之间肯定存在着冲突,诺斯曾明确指出:“将成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规则搬到第三世界和东欧,就不再是取得良好经济实绩的充分条件,私有化并不是解决经济实绩低下的灵丹妙药。”

2.中国模式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迅速发展,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不能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全球背景下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国民素质、社会安定、文化教育相协调,最终促进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性和创新性以及市场主体转轨的渐进性。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救出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目标;1992年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逐渐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等理念随之而生,制度创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政治领域逐渐扩展。

在市场主体培育途径上,先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使之充当市场经济的排头兵,然后推动公有制经济改革,促进公有制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向市场主体转变;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企业向市场经济主体的转变也经历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具体来说,经历了放权让利、责任制、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多个阶段。

4.坚持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国家对经济进行符合发展目标的有效的宏观调控。计划和市场均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它们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坚持国家对经济进行符合发展目标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效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容易发生,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失效的必要手段。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同时始终维护政府的强势地位,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从而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发展。

在生产资料价格改革过程中先采取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双轨并行,然后双轨价格向单轨市场价格转变。中国通过渐进式价格市场化改革,实现了价格市场化与市场供需均衡的匹配,实现了与整体经济体制演进进程的匹配,实现了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匹配。

5.立足充分动员开发国内资源基础,灵活多样利用外资,改革开放同步进行。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是紧密相连的,对外开放的进程与渐进式改革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在改革和开放同步进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在改革推进上由易到难,包括在改革重心上,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再逐步转向城市;在所有制变革上,首先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逐步变革国有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先改革商业流通体制,再逐步深入到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人事等体制。二是在开放区域及领域上由点到面,由单一到多方位,如对外开放区域先在沿海四个特区试点,再扩大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逐步深入到整个沿海和中西部;开放领域则经历了从贸易到投资,再到经济技术、金融等领域逐步深化的过程。

资金、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是后起的国家碰到的突出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中国在三十年的发展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战略理念、政策上鼓励国内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合作经济充分发展,使得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行逐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人才、外国管理经验及知识。中国灵活地运用了经济特区、开放区、开发区等方式,利用国外资源只是用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并未动摇社会主义基础。

6.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到均衡发展的完美过渡。在发展过程中,效率和公平是同等重要的,必须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从根本上说二者不可偏废。中国是一个大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能动员的资源是有限的,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此条件下,中国先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待东部地区取得较大发展后,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均衡协调发展。在扶持局部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政府调整战略,把效率和公平摆在同等位置,对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实施必要的政策性倾斜,避免财富和权力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分化,避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实践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检讨、反思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肯定中国模式种种鲜明的特点、总结其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还主要停留在粗放型阶段,高消耗、低产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在不断的扩大。当前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是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工问题,大量的农民工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养老金、医疗保险,更没有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甚至在牺牲他们健康的前提下换来经济的增长。在中国的渐进改革过程中,寻租现象是个无法解决的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断发展中的中国模式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和评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2004年曾撰文论述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她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的经验可以成为缩小南北差距、打破金元帝国对世界格局的垄断的参考。”

中国模式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续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丰富了人类大家族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坚信,中国模式的未来也必将辉煌。

参考文献:

[1]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希望——西方学者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参考消息,2004-06-10.

[2]田春生.中国模式:如何理解——从制度转型的视角[C]//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赵海均.1978—2007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5]俞可平,黄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美]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0-2001.

[7][日]青木昌彦.制度及中国经济制度转型的双重性[J].中国经济时报,2002,(4).

[8][美]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解读中国模式[J].庄俊举,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9][俄]季塔连科.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J].远东问题,2004,(5).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双轨制
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养老保险“双轨制”的终结及制度改革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新时期双轨制高考的改革路径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