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城镇

2009-09-30廖乐焕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廖乐焕 孙 丹

摘要:推进农村城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总结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民族地区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城镇。民族地区建设绿色城镇不仅有必要性,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脆弱性,而且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如自然环境基础和文化传统等。要通过绿色城镇与特色城镇的有机结合、绿色形象的培育、绿色品牌的创新、绿色科技的推动等措施,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城镇建设。

关键词:绿色城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61-02

从经济主体角度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就是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总结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民族地区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城镇。

一、绿色城镇的基本含义

具体地说,它蕴涵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当代人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为代价,而应当维护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在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成本收益的公平负担与分享;(2)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支配作用及其影响应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3)可再生资源应得到可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作为替代品的可再生资源的速度;(4)人均占有的公共绿地覆盖率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满足和保障居民追求健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需要。

总之,绿色城镇是一个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概念,是基于一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建设绿色城镇,要求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关系变为索取与并重;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城镇的重要性

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大量农村小城镇的出现,对改善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牧民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乡镇企业的快速且无序地发展,也对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大。(2)污染物治理水平较低。由于乡镇企业污染物处理率低下、处理设备技术性能差,而导致处理达标率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比城市企业的环境污染显得更为严重。(3)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乡镇企业位于农村生态环境之中,各种污染物没有合理排放去向,一般都直接排入农村生态环境中。以废水为例,直接排入农田附近沟渠塘的占78.28%,排入农田的占0.15%,排入河流的占5.65%,排入滩涂的占0.92%,地下渗透量占4.57%[3]。(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乡镇企业污染物直接排入农业生态环境中,对土壤和水质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5)严重危害人民生活以及生命健康安全。用严重污染的废水灌溉农田,在被污染的田地里种植蔬菜,再将这些污染了的农产品、蔬菜等运到农贸市场,供城镇居民消费,直接威胁和损害了广大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城镇的有利因素

首先,从总体上说,民族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未受到现代工业的严重污染。随着绿色理念的兴起,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稀缺资源。

其次,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文化与自觉意识。少数民族信仰原始宗教,把他们生活中的高山、河流以及动植物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对象,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他们的观念中,保护好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是本民族生产丰收、生活安定、幸福的保证,因而是本民族获得生存及不断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蒙古族,他们之所以从事游牧生产和生活,就在于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再次,改革开放,特别是2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的提出与实施,也给民族地区绿色城镇建设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民族地区创建绿色城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投资,为民族地区创建绿色城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民族地区绿色城镇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城镇的基本思路

1.坚持绿色城镇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和壮大地区特色产业,形成地区绿色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城镇已经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业搞得有声有色。如果在原有的资源优势上加入“绿色”的因素,则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比如,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通过开发绿色食品,旅游业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该区先是在桃花上做文章,把赏桃花作为一个特色的旅游项目推出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该区推出水蜜桃、枇杷、樱桃等无污染的优质水果,并让游客直接从树上采摘、品尝各色鲜果,旅游经济收益持续增长[4]。其实,龙泉驿区可以在培育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把本区建设成为“绿色城镇”:一方面,严格把好水果的生产技术、农药使用、卫生安全、包装保鲜等环节,使本区的水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另一方面,注意旅游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保护本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2.坚持绿色形象与品牌的创立和维护。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城镇的绿色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且应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城镇的规划布局、街道、基础设施建设、房屋的建造和风格,还包括城市管理、历史遗产的挖掘、文化景观、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文明礼貌等。在树立城镇绿色形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的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做好城镇地方、民族、历史的整体形象设计,推广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在城镇设计、建设、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切实加强城镇建设的绿色意识,即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高度重视保护和发扬城镇原有的民族、地方、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要积极开发各地人文资源,形成新的人文品牌产品,提高城镇的文化品位。

3.坚持绿色进程与科技进程的融合与互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城镇建设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绿色进程与科技进程的融合与互动。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绿色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知识、科技、信息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把城镇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总交换过程,实现生态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需要对绿色城镇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从狭义来说,该评价指标包括绿色指标和生态指标,比如绿色覆盖率、植物成活率及保存率等;从广义上说,则还应该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环境污染指标、人口素质指标等。其次,在城镇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比如,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绿色城镇的宣传,以及利用高科技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

4.坚持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在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是因为,绿色产品是绿色城镇最直观的体现,并且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和创新绿色产品中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观念。只有当消费者接受并起到促进作用时,创建绿色城镇才会得到良性发展。二是在绿色产品的创新方面如何持续地推进符合这一理念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如何让社会当地居民在服务的过程中自然、自觉地以绿色理念为导向,开展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企业在大力开发绿色产品时,要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以生态需要为导向,掌握绿色产品的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及变化,实现绿色生产,同时要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品牌、绿色包装结合起来,搞好绿色促销,实施绿色管理。

此外,还应积极发挥民族地方政府在建设绿色城镇中的领导与组织功能。地方政府在进行绿色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绿色城镇的多层次内涵,更要把目光投向自然和历史的进程当中。在整个绿色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为应该扮演着主要角色,并起着推动、引导、规范等作用。比如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鲁北镇,镇党委、政府把建设绿色鲁北镇作为奋斗目标,加大镇郊绿化力度。三年完成荒地造林11.2万亩,退耕还林3.14万亩,围封自然山杏林11万亩,建自然环境保护区三处3.6万亩,植树8.7万株,使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3%上升到41%。2003年被自治区评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还被自治区环保局确定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单位[8]。同时,政府应该担负起宣传和教育的职责,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生态环境教育,一方面使企业树立绿色市场营销观念,另一方面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进消费者主体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增强绿色消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永清.绿色城镇: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J].求索,2004,(8):99.

[2]向学昌.西部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5,(6):11.

[3]黄载曦,李萍.西部城镇化路径:理论探索与现实构造[J].天府新论,2003,(6):38.

[4]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13.

[5]蔡沅池.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建设绿色城镇[J].小城镇建设,2003,(12):94.

[责任编辑刘娇娇]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