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分析

2009-09-30刘柏胜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村

刘柏胜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现。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造成经济不稳定,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政治的不稳定,因此,正确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深入研究并提出正确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02-02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越来越突现出来。中国本身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农村劳动力4.82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1%,并且农村劳动力仍然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1]。据统计,中国目前仍有1.5亿—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2]。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甚至会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是当前农村建设中关键的环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我认为减少农村中的过剩农民,转移过剩农民,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最终出路,解决这一历史课题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对于暂时无法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关键是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之一。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于暂时尚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应该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针对其落后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现状,加大对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例如,建立一些农村公共娱乐场所,设立科技书屋,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定期放映科技、娱乐电影等来净化农村赌博等不良之风,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其文化生活。这是根治农村不良文化和违法犯罪活动的途径之一。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政策建议

“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最终出路。“转移”的过程可分为“转移前”、“转移中”和“转移后”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政策方法加以规范和引导,以期达到顺利转移的目的。下面就针对转移的不同阶段提出各种具体政策建议:

1.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农民教育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总人口中文盲率下降到7%左右。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为31.1%,初中程度的为49.3%,高中程度的为9.7%,中专程度的为2.0%,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为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总数的13.6%[3]。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低下,决定其可转移的工作岗位有限,不能适应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工种进行工作,而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工种。

为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把基础教育作为起点。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学习、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它会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层次和规模,并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后续工作。因此,必须建立起区域性的农民培训需求信息网络;建立可供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项基金;建立起流出地和流入地相联系的培训模式;实行个人、政府、单位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机制;大力发展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等[4]。

第三,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力资源落后的状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奠定坚实基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源,达到转移的目的,(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调整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发展多种教育形式;(2)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那些青壮年劳动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因为,当前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流向城市都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探索自身出路,或是创造条件就地转移,或是改变小农思想,探索新的就业方式和渠道。

2.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城市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40.5%,这不仅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5]。

推进城市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据统计,1978—200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0.5%,提高了2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从23.7%上升到34.4%,提高了10.7个百分点[5]。由此可见,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考虑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外,建设小城镇也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之一,因为小城镇建设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可以减少其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各种成本。不仅可以降低交通、食宿费用,而且因小城镇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生活习惯与农村接近等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心理压力;其次,加快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建设。通过不断深化中小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搞活乡镇企业,使其能够形成更大规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再次,加快建设小城镇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更离不开餐饮、娱乐等各种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

3.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机的结合起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统治地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重工业往往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存在着资金排挤劳动力的现象,尽管总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可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据统计,每亿元投资轻工业可吸收1.8万人就业,而重工业仅能吸收6 000人就业[5]。

因此,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迅速转变三大产业的比例失衡状况,对解决中国存在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具体来说,第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能够吸收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符合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第二,适当规模扩大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因为第二产业建筑业具有吸纳劳动力人数多、对劳动力的脑力要求低的特点,它可以吸收相当多的科技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体力劳动;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第三产业不仅具有包含行业多、涉面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而且发展第三产业具有资金少、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优势。不仅如此,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一国经济繁荣的最重要标志,其中餐饮业、日杂店、批发零售业、美容美发业等服务业都是第三产业中提供岗位最多的部门。

综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任务之一,而且也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继续深化下去。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除后顾之忧。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农村更是涉面窄,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中所需赡养老人的人数将会上升,而这些老年人的生活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只有依靠自己的儿女,而这恰恰就成为阻碍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也同样面临着城市就业制度、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以及子女上学难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因此,政府要加大力气改革城市就业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覆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城市医疗、劳动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为其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平等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要将社会保障网络覆盖到农村,完善城市、乡村两级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解决其转移的后顾之忧。

三、总结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现阶段农村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关键是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中国历史上已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其中的一些制约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以解决的。我们更应看到,要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政策、新制度、新方法,不断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国永.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与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导刊,2006,(11):39-45.

[2]李勋来,李国屏.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5,(10):137-141.

[3]金峰.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1):41-44.

[4]罗明忠.社会资源、人口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导刊,2006,(7):90-92.

[5]康文杰,石德金,余建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J].农业经济导刊,2005,(8):93-96.

[6]孙文学.当前农民教育的缺失与纠正[J].农业经济导刊,2006,(9):35-38.

[7]马新平.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2006,(1):89-90.

[8]程长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J].经济论坛,2003,(23):73-74.

[责任编辑陈丹丹]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刍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及培训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