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缺失

2009-09-30杜常志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杜常志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信任的缺失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对社会信任的缺失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路径、制度的滞后等几个方面寻找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信任缺失;传统文化;信任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95-01

1990年英格莱哈特(Ronald·Inglehart)主持的“世界价值研究计划”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中国的社会信任度高达60%,仅次于瑞典、挪威、芬兰,排列第四; 1998年,美国、香港、大陆三地学者在中国大陆四个城市(上海、天津、武汉、深圳)所作的调查显示,平均只有30%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其中深圳的社会信任度仅为16.8%[1]。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里,会大大增加人们社会交往成本,降低社会整合程度,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势弱

福山(Fukuyama)曾将中国文化归结为低信任度文化,但如果我们深入考察中国的儒家思想,就会发现“信”是儒家强调的一个重要行为规范。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强调了“信”的重要意义。但是,儒家对信任的理解是个体必须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先坚持守信,推己及人,以自己的诚信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当然,如果每个人都坚持守信,对别人信任也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显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守信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政治运动的误导

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弯路使人产生了“信任危机后遗症”。大跃进的虚假浮夸“放卫星”和人民公社的“假、大、空”,导致失真;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造谣千遍成真理”等,导致失信。在当时畸形的社会形态下,不合主流声音的很多思想和观点,不仅对陌生人不能讲,而且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也不能讲,以防止发生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决裂”。 “文革”之害不在于把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更严重的是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动摇了人们的信念。

三、加速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

传统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的熟人社会,人们朝夕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在有限的交往圈内,人们彼此之间重人情、重关系、重面子,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信任基础是彼此之间的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种种不同的关系构成了彼此之间的道德身份,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道德身份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产生相应的道德约束,这种道德约束是从他律转化而来的自律,因为如果自己不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谴责,而且可能付出极大的代价——失去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不能得到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失信的成本是相当高的。

四、信任制度建设落后

卢曼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前者建立在熟悉程度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后者则是用外在的像法律一类的惩戒式或预防式的批判,来降低社会的复杂性。制度信任的出现降低了人们交往的不确定性,对另一方的信任是建立在以制度为保障的前提上的,如果失信,就要受到制度的惩罚[2]。而就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信任危机究竟以什么方式去修复时,许多学者将其诉诸制度,这里的制度是指组织或团体为防止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在共同体内部制定的众所周知的规则的总和。目前,中国的信用制度要么没有建立起来,要么已经建立起来的法律量刑过轻,违法所得与所罚严重不成比例,要么对已经非常明确的处罚存在监管漏洞、监管不力以及为局部利益而导致的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腐败的问题,导致失信的成本很低,无形中纵容了失信行为,导致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恶化。

参考文献:

[1]徐道稳.社会信任状况调查[EB/OL].http://www.4343.net:828/article/list.asp.

[2]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对崇川镇民间“标会”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丹丹]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