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2009-09-30樊文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樊文艳

摘要:企业国际化经营既是企业广义制度创新的基本范畴,也是其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国际化经营既存在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和挑战。面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经营风险与市场风险,企业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26-02

企业要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效,首先要了解全球竞争环境和全球环境的性质。许多学者们相信有两种力量在全球环境中起着作用。其一是全球化的压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断增长的研发费用以及逐渐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都要求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寻求全球影响力和效率。全球范围内政治和文化渗透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强化了这个压力。此外,许多公司已经通过世界品牌战略获得了成功——日本电子企业仅仅是其中的部分例子。对许多人来说,世界正在变为一个整体,如何应对世界范围的挑战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二是本土化的压力,也在彰显。在全球一体化的同时,本土文化传统仍在坚守。对全球化产生影响的技术力量,同时也引致并强化了本土化的行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不论采用单纯的全球战略(世界产品导向)或是采用多国战略(多地区产品导向),现在都面临着两种压力的影响。此外。同时建立全球影响力和效率、本地差异化与响应的需求也要求公司去寻求另外一种重要的优势。即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创新及应用推广。在某个市场上得到普及的产品创新可能会加强公司在另外一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一个地区有效的市场战略,也会在另一个市场上显示其威力。

1.经营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来自于自身内部经营性风险和外部市场性风险。内部的经营性风险会导致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绩效难尽人意,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国有资产流失导致的“公地悲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产权交易、债务重组缺乏科学操作规范,市场秩序发育不完善,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评估体系不严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借企业改组之机中饱私囊、非法侵占国有资产以及地方政府强制企业“拉郎配”、甚至权钱交易等等。然而,其深层原因无外乎在放权让利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获得的剩余索取权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更进一步地讲,国有资产自身固有体制弊端——所有者主体缺位——导致的对国有企业有效监督的缺乏是国有资产流失“悲剧” 的症结所在。

2.外部市场风险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十分有限。国际性的跨国企业必然是规模足够大,历史足够长,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充沛的市场份额的资本型企业,与国内企业刚刚起步的国际化经营相比较,国外的大型企业已经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中国企业产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或者没有健全的条件下走出国门,必然同时面临既要在外部学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又要在内部完成现代企业治理和管理结构改革的严酷挑战。

3.技术与制度落后造成的风险

从科学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角度看,很多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缺乏产品科学自主研发能力,如果一味停留在产品引进改型阶段,缺少真正从事创新型研发活动,新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的手中,导致长期缺少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障等后果,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和成长路径。其关键之处在于培养企业在现有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科学技术创新谋求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在国际化经营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否则缺少核心竞争力,即使今天靠本土市场和低成本换来的所谓国际化,明天必然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其次是从制度的引进和消化角度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缺少必要的制度安排,现行的一些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个框架,缺少明确详细的规程,缺乏可操作性。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明确性差,审批制度僵化,效率低,资本市场不规范,流动性低下,亟待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制度和经验。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要与国外法律制度安排相适应,不能盲目经营。

4.利益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的风险

当今社会,从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来看,只存在阶段性主流利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共同利益。转型期的利益结构是动态发展的。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不高,人均占有国内资源水平也不高,因此,经济转型初期的国家利益着眼点在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与促进经济发展上。企业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由此面临着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其一,国有企业负担外溢影响到国家利益。由于体制原因,中国国有企业长期累积形成的债务负担重、冗员过多较为严重,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这种现象虽有缓解,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发展趋势,国际化经营必将造成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失业,必然剥离企业不良资产,也必然会将一些企业社会性负担外溢到社会形成国家负担,甚至在制度安排缺失的前提下,成为滞化社会福利、抑制生存自由、破坏和谐安全的隐患。其二,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着“盈利”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选择。国有企业同时具有“经济人”谋利本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责,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国有企业又会背负国家战略安全的责任,此种情况下,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在特定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就会成为国家全球化战略的工具,甚至会以企业经营绩效作为代价,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1.环境、制度的创新

当前中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相当市场化了,而国内政府以既定条件人为地构筑一个相对封闭的经营市场,凭借国内不全面的、短暂的市场经济“经验”对企业进行缺少“规制”的规制,市场价格与市场公平无从谈起。这种内部环境必须改变。众所周知,经济的基础因素由法律、规定及机制构成,它是决定经济主体是否愿意投资于资本、技能以及经济长期发展所需技术的主要因素。如果基础性的改革把经济体中的激励机制从鼓励资源转移转向生产性的活动,就可以起到鼓励投资、技能累积、技术转变和更有效地利用投资。一种偏爱生产性活动的政策体制就是鼓励企业多进行产品的创新和交换,其中稳定的环境非常重要,一个经常变化政策体制的经济环境肯定是不利于投资的。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正在出台和执行,这弥补了制度学说的另一个环境变量,即法律法规的执行。

2.科学技术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学派强调技术进步内生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罗默假设总体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用生产中的累积投资代表知识的积累,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则通过人力资本要素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是对人力资本建设进行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的结果。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发展中国家努力投资于人力资本,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许多经济学家着力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已经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经济学家们力求从国家开放度、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减少腐败和加强市场导向等等方面寻求技术进步的根源。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灵丹妙药就能解决的问题,其过程是复杂的,成功需要许多因素,其中制度和经济基础因素尤为重要。罗默认为,一个好的创意能使给定的一组投入得到更多或更好的产品。创意能够改进生产技术,但是创意与其他经济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本质,即创意是非竞争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一旦它被发明出来既可以被一个人使用,也可以被一千个人或更多人使用,而不用增加额外的成本。与一般商品不同,新创意通常会产生部分发明者不能获取的利益,即产生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距离。

3.经营战略的创新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完善产品业务结构或丰富产品组合的一种经营模式。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著名的产品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H.Lgor Ansoff,1965)提出的,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目前,发达国家的多数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几乎都采用了这种经营战略。

企业发展多元化并非是现有的产品业务已经发展到穷途末路,市场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或无利润可赚的地步,而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把企业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业务上。当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后,资源能力的不断积累和产品业务市场的有限性矛盾会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必须为过剩的资源寻找出路,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表面上来看,多元化的选择包括两个问题:业务维度和业务规模,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确定了业务规模也就确定了业务维度,反之亦然。那么是什么决定着企业的业务维度呢?粗略地讲,它是由企业的内部特征和相关市场共同决定的。企业内部特征包括企业资源、产品业务链的技术和盈利特性、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等因素,相关市场包括企业目前所涉及的和有能力进入的市场,其特征因素包括可进入市场的需求空间、价值容量和生命周期等。一般而言,如果资源能力不成问题,市场需求空间和价值容量大,生命周期长,企业在该市场上的业务规模可以做得大一些,维度小一些,比较典型的是房地产市场;反之,企业业务的规模就会较小,如家电行业,由于存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每一种产品的业务空间和价值空间都比较狭窄,且呈不断收缩的趋势,企业适宜小规模多维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冬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Romer M.Paul,“l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94,1986.

[3]司岩.征战海外,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