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2009-09-30余丽华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付 玉 余丽华

摘 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确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观、价值观,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素质教育赋予的任务,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以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国际化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化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在强调面向学生,却仅仅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依据,只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单纯地适应教学,而非积极地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的高低为准绳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不考虑其综合素质,阻碍、限制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生理品质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社会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继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观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出发,摒弃传统教育中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形成在统一基础上的富有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体育的特点,依靠科学的体育观,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增强了自信,积极进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通过运动实践,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教学情境氛围,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终身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使学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它还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这种教育观念包含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把认识提高到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新水平上。这种素质教育观念使学校体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质。

三、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呼应的发展教育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学科集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改变不分规格,不分对象,单纯体操教学、竞技项目教学、军事体育教学的现状,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日趋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因此,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为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主体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身体、心理技能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戴晓敏等.论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