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三大理论成果

2009-09-28何学慧

法制与社会 2009年5期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

何学慧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着重梳理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总结了党在这一时期内的思想理论成就。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03-02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了三大理论成果,不断实现着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

1976年“文革”结束后,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并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消除“文革”造成的混乱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华国锋等领导人提出和推行了“两个凡是”,在指导思想上仍延续着“文革”及其以前的一些错误。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使人们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真理标准讨论的推动下,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明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等。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工作特别是“文革”的经验教训,科学区分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此后,我党召开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报告还把我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新观点概括为十三条,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问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问题,发展是硬道理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问题等等,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同年,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九个方面的新的概括,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纲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开篇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9年,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此后的13年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13年的历史,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相比,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没有变,但是,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尖锐的挑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全球政治格局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这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许多难以把握的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加速发展,给后发展的相对比较落后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能否把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成为当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国内,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遇到了新的难题:政治上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体制改革上,国企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社会保障上,保障制度极不健全,下岗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口的生活保障和安置问题难度极大。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当时必须解决的难题。

面对种种复杂而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使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必须应对的问题。对此,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长期思考的理论成果。

1992年,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党的先进性问题,指出党要研究和探讨新时期衡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问题。在十四大报告中,他又提出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概念,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纪念党成立72周年的座谈会上,他更进一步提出党的先进性问题,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十五大报告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并对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所必须做到的几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可看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前导。之后的五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更是倾注主要精力抓党的建设,在全党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深入研究坚持党的先进性问题。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臻于成熟,正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指出: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党同志都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自1992年以来他一直思考的坚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在理论上的最终解决。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是进入21世纪我党召开的第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十六大报告科学地总结出13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了党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同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十六大开创了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新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重要的战略思想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基本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指导思想方面: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6· 25重要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阐释。党的十七大正式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可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

第二,目标和任务方面: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提升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十七大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第三,对外关系方面: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方针政策。即在政治上坚持多边主义的新安全观;经济上倡导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文化上则强调包容,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第四,战略目标方面: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三大战略目标: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农”是重中之重的战略;二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社会的目标;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科教强国的战略目标。为了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表明了农村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五,精神文明建设方面:2006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念。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这五个方面的战略思想,从理论上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从实践方面说,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新的有力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七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创新的三大成果整合起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发展着的理论。如果说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之,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李颖. 从一大到十六大(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陈雪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李君如.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7.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思想解放的春天
对高中历史教材“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质疑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