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庄子》“游”的美学意蕴

2009-09-28高恒忠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庄子

摘要: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游”的概念。文章在探寻了游字本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游的美学意蕴,即游的行动性、实践性;游的流动性、过程性、无终极性;游的无功利性、无目标性;游的愉悦性、自由性;游的体验性、审美性。在游的过程中,物我两忘、天人一体,人、天地、宇宙万物浑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种彻底的逍遥、无限自由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 游精神自由 美学意蕴

一、游的提出

春秋时期,在道之“将兴”与“将废”之季,孔子铁肩担道义,为恢复天下的秩序而遑遑奔波,为确立人内在的道德规范而疾声呼喊,提出了一套政治的、人生的理论体系。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应该都是出于善意的,然而,当初或许没有意识到、或许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显示出来的副作用,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甚至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儒家文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孔子时期逐渐定型,后来虽然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然而其副作用,已为睿智人士所洞见,如老子就曾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38章》)[1]P15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18章》)[1]P72《庄子》曾对当时人们的生存困境以及人性的非人化予以深刻的揭露,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儒、墨两家:

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2]P323

庄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庄子·天下》)[2]P1069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王道衰微的时代。这个时期,征战频繁、王权更迭、生活无序,儒墨两家提出的社会理想在庄子看来都是各执一端、于世无补,甚至是惑人心、乱社会的根源。圣人提出的“仁”不过是处于陆地上的鱼们,你给我吐一口唾沫,我给你吹一口湿气的无可奈何的挣扎而已,不如“相忘于江湖”回到原生的自然本然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对社会和现实采取了批判态度,他拒绝了高官厚禄,把自己的追求转向无限的自然的本真领域,由现实生活转向理想境界。“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2]P96“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2]P1098-1099人的精神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以“万物齐一”的眼光俯视大地,才能解除人类的精神“桎梏”,实现心灵的超越,在无限的宇宙中自由翱翔,达到“同于大通”的自由境界。

游,是抵达大道(逍遥)的一种行动、内在心灵的一种体验、灵魂深处的一种追求。“道术”(达道之术)不同于“权术”(治世之术),也不同于“学术”,权术偏重于用,学术偏重于知。达道之术是对道的体认、体验,本质上是感性的、审美的。这种体认只有出于“自然真情”才能作到,而要出于“自然真情”,就要“忘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2]P45 “吾”相当于我:主体的我、本真的我;“我”相当于我的:我的私欲、杂念、使人不能逍遥的成心。忘掉人为的世俗之情。这是很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真情就是“天在内”者,是人的真性情。要唤起人的真情,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游于无穷之野”是精神上“游”,但精神之游是从大自然中体会出来的,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有“天籁”,才能“神游”,才能获得精神自由,才能体验“天地之大美”。

二、游(斿、旒、游、遊)字的涵义

“游”的本字为“斿”(liú,yóu)字,属于会意字。甲骨文从方R,(方R:旗帜,旗帜飞扬貌。),从子,用旗之子会古代旌旗末端直幅、飘带之类的下垂饰物之意。金文大体相同。篆文改为从Aケ浜,楷书承接甲骨文和篆文分别写作斿与游。在《说文·方R部》中解释:“游,旌旗之流也。”段玉裁注:“旗之游如水之流, 故得称流也”, 指的是巡行时旗子随风飘动的状态。随着文字的演变与分化,“斿”不再单独使用,只作偏旁。本义指古代缀于旗帜正幅下沿的垂饰用“旒”(liú)字来表示;“旗之游如水之流” ,加“氵”符为“游”,表示在水中浮行,《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兮,泳之游之。”游指在水中浮行,泳指在水中潜行,后就有游泳一词;由旗帜的飘动不定引申为行走、游览、遨游,这一层意思加 “辶”符用“遊”来表示。浮行为游,行走为遊,游和遊,两字音同义通,古籍中往往通用。但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只用“游”,很少用“遊”。20世纪中叶,二字合一,规范为“游”,其基本含义则是指一种流动、飘移的无拘无束、自由的位移状态。

从内涵上看,《庄子》中的“游”的字面意思可分为三种。一是实在的形体位置的移动, 即形游, 如“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庄子·人间世》)[2]P176、“子贡南游于楚, 反于晋”(《庄子·天地》)[2]P433; 另一种则是心神的状态, 即心游, 或称神游, 如“而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2]P191、“心无天游, 则六凿相攘”(《庄子·外物》)[2]P939。还有一种情况是形游、心游合二为一的状态,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得道人物和寓言人物身上, 如“鸿蒙拊脾雀跃而游”(《庄子·在宥》)[2]P385, 但这种极少见,庄子主要强调的还是心游。

三、游的美学意蕴

在《庄子》中的游,虽然大多数都是指的心游,即一种心神活动,再进一步考察,游的心神活动与思、想等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还有更深层的区别、以及独特的美学意蕴。

1、游,具有行动性、实践性。通过前边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个字的诞生与演变,与旗帜的飘动、与浮行、行走有联系。而思、想、虑等字都是从心,是表示一种心理活动,不具有任何实际的行动性、位移性、实践性。“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庄子·马蹄》)[2]P334“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庄子·马蹄》)[2]P341都是指的一般的行动,也就是身体的位置移动。《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肯定是在水中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肯定是在空中游。这应该是用的游的基本含义,不过与“行”、“走”还是有区别的。“行”、“走”仅仅是位置的移动,而游已经有具体行动含义之外的扩充了,鼓腹而游,是没有任何负担、目的、和羁绊的游动;空中之游,虽说也是具体的行动,毕竟是是对水中之游的超越。这是表示动作的“行”“走”和表示心理活动思、想等词根本就不具备的涵义。

2、游,具有流动性、过程性、无终极性。不管是旗帜的飘动,还是浮行于水、行走于陆,都具有流动性、过程性、无终极性。而游,就是突出的这个流动性、过程性,达到目标,过程结束,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这种状态就不是游了。游,作为审美的追求过程,没有目标、没有终点,有点接近海德格尔的“在途中”的含义。人的一生都是在途中。一出生就在路上,相对于走向本真的存在而言,所谓的起点和终点是没有的。海德格尔说,诗“是在途中”,途中就是过程,就是指称或命名呈现,即生命或事物得以澄明的过程。

3、游,具有无功利性、无目标性。这是与过程性相联系的。游追求的就是过程本身,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和明确的目标性。《庄子·在宥》中表述了这种游的状态:“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庄子·在宥》)[2]P388还有,“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庄子·马蹄》)[2]P341这些正体现了游的精神实质,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是一种随心所欲、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游历过程,这正好是一种审美的精神。在这个层面上与“想”的本义是相左的。《说文·心部》:“想,冀思也。从心。”本义指因希望而思。就是说,思、想都有一个思想的对象、愿望、追求。这个字后来与“虑”、“望”、“欲”更靠近。《庄子》一书“思”字用了16次,至少有9次是与“虑”组词或者并用。“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 (《庄子·天地》)[2]P441。“不思虑,不豫谋。”(《庄子·刻意》)[2]P539把思虑当作“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的“物累”、“人非”。“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2]P609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如思虑、忧思、思考、想念、朝思暮想等,可以看出游与思、想词义的内在区别。

4、游,具有愉悦性、自由性。《说文·方R部》“游,旌旗之流也。” 徐复观说:“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4]旒的飘动,是自由的、无拘无束、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在庄子看来,“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2]P712“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庄子·天下》)[2]P1098-1099这样一种游的过程,是精神的逍遥与自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游,还是抵达人生最高境界的过程:“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田子方》)[2]P714孔子也曾提出“游于艺”。[5]朱熹解释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6]汉代郑玄解释说:“游谓闲暇无事之游,然则游者不迫遽之意”。[7]可见,“游于艺”就是指游憩于六艺之中,而且是从容不迫、无需急功近利的游。大凡属于 “游”的过程,则离不开活动的自由、轻松、或优裕乃至纵逸,游的本质应该说是生命精神的自由运动。《庄子·马蹄》中写道:“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庄子·马蹄》)[2]P341不仅突出了游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属性,而且说圣人的过错就在于用“礼乐”、“仁义”、“好知”、“争归于利”等破坏了游的自由精神。在《庄子·列御寇》中,用“汎若不系之舟”来描述游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此相关,游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这个行动,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获得的;人的精神自由,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社会赋予的,要靠主体去行动,去体认、去追寻、去创造。

5、游,具有体验性、审美性。《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是在水中游,也就是说是拖着沉重的身体而游的;“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且“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能在空中游,这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但是这时应该还是有所待。由鱼、鸟的游,进一步发展为游心,抛开自身、抛开私欲、抛开万物,“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矣。”(《庄子·应帝王》)[2]P294成玄英解释:“可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8]。再进一步,就是忘物、忘己、忘生死、忘天地,就是庄子极度推崇的 “坐忘”的神人境界。“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2]P268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2]P28 直至“以出六极之外,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庄子·应帝王》)[2]P293

《庄子》用“游”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从现实生活的困顿中获得自由和解脱的途径。当下浮躁的心灵需要诗意,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都离不开游。

参考文献:

[1] 朱谦之《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1版。

[2]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1版。

[3]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版,第467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5] 《论语·述而》。

[6]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7] (汉)郑玄《礼记·学记》。

[8]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等点校:《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第172页。

作者:

高恒忠周口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说》(三十)
《庄子说》(二十八)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