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教学,让学生爱上物理课

2009-09-18刘鹏华

师道 2009年8期
关键词:物理课热气球浮力

刘鹏华

新课改要求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研究式学习、任务型教学等诸多新理念新方式相继进入课堂。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美国的一些课堂教学就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式。

比如说上热气球一课,中国和美国就是两种上法。国内常见的上法是:先给学生看看热气球的图片,条件好的可以让学生看热气球的视频录像。接着老师在讲台上做个小实验,用酒精灯小火加热一个小塑料袋里的空气,然后这个小塑料袋缓缓上升,全班学生在教室静静地看。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热气球的原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不到五分钟,搞定。

而美国的上法则是:先让学生观看热气球飞行的录像;告诉学生飞机发明之前,热气球是最重要的飞行器;告诉学生热气球的优缺点——如易起火燃烧,受风向影响大,受气候影响大等;接着老师采用任务型教学,要求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亲自动手做一个能飞行的热气球的缩小模型,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找制作热气球的专用材料,参照有关设计,精心制作模型,不断调试改进。做成模型后,加热,看它能否顺利升空飞行。如果失败了,继续找原因,改进,直至成功为止。全部时间大约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切地理解热气球的原理和应用。

简单地看,中国的物理教学十分省时高效,实际上学生对它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更多的是记住它的原理,缺少必要的体验和感悟,应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而美国的物理教学看上去费时费力,但学生对它的理解是生动形象深刻的,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勇气与兴趣,符合“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过,现在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熟悉和仿效。我个人在教学中就不时采用,让学生不但不怕上物理课,还慢慢爱上物理课。

学习浮力一章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几个任务:

1. 观察鸡蛋浮沉的任务。找一个粗口径的透明圆柱形的饮料瓶,瓶中注入自来水,小心地放入一个生鸡蛋,可见鸡蛋沉底。然后,往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可以看到鸡蛋慢慢浮起。学生觉得十分新奇,我接着给他们讲解“死海不死”的秘密,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

2. 记录纸船载重实验。让学生取一张硬一点的白纸,观察其能否浮在水面,写出原因;在纸面上载重,看纸能承载多少重量;将同样的纸折成船,再看它的最大载重;比较两者的载重,写出其中的原理。

3. 铁块和铁的载重实验。让学生取一小铁块,观察其能否浮在水面,写出原因;取家中的不锈钢碗、杯、盘,观察其能否浮在水面,并记录其载重量,比较各自载重量的大小,并写出原因。

4. 在你周围找一找应用浮力原理的实际例子。

5. 解决水面行走的任务。让学生思考:传说中的“水上飞”会成为现实么?查找目前已有哪些工具可以满足人们的水上行走?(如公园里的可在水上滚动的大圆球)你可以发明一两种帮助人们水上行走的工具么?国外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

可以说,1—3这些简单易做的小任务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回到家中,动手实验,细致观察,记录数据,纷纷给我交上了任务报告。最后两个任务学生的反应也很热烈。大家分头行动,又小组合作,最后得出了比较全面的答案。他们发现从日常生活中的密度计、救生圈、救生衣、冲浪板到轮船、潜艇、航母、用浮筒打捞沉船以及气球和飞艇等,无不应用了浮力的原理。通过查资料,学生还知道了美国一所大学制造了一款可在水上行走的机器人,它模仿了蜥蜴的行走方式,通过宽大的脚掌配合对水面的高频率蹬踏来实现水面行走。相比于传统的轮船而言,这种漂浮方式能够大大降低与水面之间的粘滞曳力,从而大大提高推进器的效率。中国有几所大学在浮力的研究上也走在国际前沿,日本也十分重视水上机器人的研究……学生知道浮力的应用十分广泛,增强了学好物理知识的信心。

通过几次任务型教学后,学生形成了自己找任务的习惯,有时不用我提醒,他们就会主动要求做一些项目,或者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告诉我结果,让我意外又惊喜。

任务型教学,开动了全班同学的脑筋,让我这个当教师的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只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完全可以教学相长,从学生那里反馈到新的知识与信息。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猜你喜欢

物理课热气球浮力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通信手段
飞起来的热气球
动起来的物理课
第十章浮力
探秘浮力
神奇的浮力
为什么热气球没有翅膀却能飞?
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