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教育”何以在夹缝里自由呼吸

2009-09-18周顺海

师道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周顺海

憎恶自己的“去个性化”

又忝列于评委之席,审阅镇初中组与小学组论文计33篇,推荐初中4篇与小学6篇参加市总评。整个工作过程尽量避免作弊之嫌疑,这是我不变的风格,不管评选结果如何,皆要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公正、公开”。

每次完成论文审阅,头都有点晕,只因那些格式化的表达,几乎让阅读者也丧失了个性。从“教师论文写作”这一块中可看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当然也无法逃脱此间限制,即课堂教学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无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去个性化表达让我苦不堪言,在课堂上直接体现为无法用独特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解决自己的困惑,甚至存在着强迫学生学习的嫌疑。难怪每当看到学生的厌学现象,我就会产生强烈的罪感。一想到课堂语言的枯燥乏味与苍白无力,就会自责是书读得太少所造成的此等结果,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贫瘠的头脑。时间悄然流逝,在闲谈中,在愤青中,每天拿着书静静阅读的时候,都必须寻找一处能使浮躁的心静下来的地方,倾听内心的呼唤,让思维不再麻木。这仅仅为了不让自己的语言“去个性化”,更不让自己的行动也“去个性化”,平凡一旦受困于流俗,便会迅速转化为平庸。

对于平庸的反感似乎来自骨子里的叛逆,从小就具有的这一脾性让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参加工作后众人对权力的吹捧就是我所厌恶的,以致我的人生选择成了非主流存在,可多年来我仍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但哪怕有着这样的坚持,哪怕我再不愿意承认,我还是生活在“去个性化”的窠臼里,这只能说,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必须具备世故的特性。

根据日常管理工作的态度与方法,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厌学纯属正常现象。当整体缺乏竞争力,在面对外部发展的巨大压力时,我们是无法产生改善的强烈欲望的。发觉“去个性化”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困于如此境遇而找不到出路,或者由于懒惰而任由这种现象继续恶化。

对待个人学识的浅薄,似乎始终缺乏改善的勇气与方式。对课堂痼疾,更是如此。关于改变,我还是太在意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可当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的时候,我若不尝试从内部寻找改善的可能性,又凭什么埋怨外界环境的不够理想呢?心灵的改变往往能产生意外的力量,若不想生活在颓废中,就应该先让自己的生活信念更加刚强。

许多不愿意做的事都在逼着我们去完成,每一天,都必须在如此的境遇中完成心灵的苦旅,完结的同时就是体验的积淀与心性的磨练。

“假设”在现实中遭遇变异

模拟考试正在进行,可学生的备考并没有进入预期状态,我确实有些着急,但还是不能表现出来,犹如被学生的厌学情绪激怒后一般不要表露出来一样,苦在心里,笑依然要挂在脸上。

单一的教学形态,在考试中已经慢慢把那些不想继续升学的学生弄得心神涣散,他们无不在嬉闹中蹉跎眼前的这份免费学业。这就是教育的现状:无信念的教育背离。自两个月前开始进入复习以来,我就特别有意识在试卷的分发上有所控制,除了教研室的单元试卷与中考系列复习卷之外,几乎很少额外补充试题。若有,也是从各种资料上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纯粹的“讲”。

有些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可他们还是很少做笔记,似乎带着一个不会思考的脑袋就能了事,而且每天上学与回家皆不带书包。这是一群有着怎样学习态度的学生,毋庸赘言。

缺乏文化积淀的这一个群体,让我在很多情况下都保持沉默,惟有借助于自我倾诉,才能偶尔找到矛盾的暂时缓解。知道这种自我安慰对现状的改善毫无益处,但它还是必要的。

或许应该纠正意识中那种“非此即彼”的判断,这样才能使我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这群迷失的孩子,才不会使我从实践中感到太多的激愤。即将结束这一学年的教学,总想以“欣赏”的态度看待这些学生,可一旦在教学中接触,他们无序的学习态度便使我无法表情轻松,强忍笑容让人觉得难受。想起教师的生存状态,心中反多了一份坦然,世俗性的沉迷与麻醉。

当我离开那个教学现场时,便获得了一种释放感,深知自己又有时间进行充电。惟有充实的阅读生活,才是自我化解眼前尖锐的内在冲突的必由之路。为何眼里总有忧愁,当面对这些无力改变的格局?说到底,还是幼稚的无法适应。其实,只要不理会太多的琐碎,不就可以如他人那样轻松地应付吗?或许还是过分认真惹的祸,若能够大智若愚地生活于如此空间,或许,真的可以更潇洒地教书——不跪着,并寻求更有尊严的教师生活。

什么是文化?一所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教师对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之形成能起什么作用,还有管理者呢……一系列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或者是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依旧没有方向感地生活在焦虑的矛盾状态之中。

迟钝的体验没有离开过,在缺乏教育信念支撑的背景下,一切实践似乎都是为了应付,在得过且过中艰难度日。也许,教育的沉重话题仅是那些焦虑者的事,与大多数人无关,假如能够忘记观察力所及的那些现象与事实,麻木中定然也会有舒适之感。只是,不想让假设成真,却遭遇变异。还是无奈。

在惊叹中开始

本不想参与“教坛之星”的评选,而把机会让给其他青年教师,知道他们更需要鼓励。也因我已经慢慢跨过了“极端浮躁期”,尽管没有太多荣誉,但也不需要太多“非学术性”的矫饰来迷乱心志,只希冀能向一个目标做多向的思考,这便是我选择“读书与写作”的主要动力。正如那所谓的优秀班主任评选,我不断向校长陈述“让贤”的理由,为的是让更多青年教师保持教育的热情,让其有更多方向感的启示,然则这一最低期待总是难以实现。

民意不被采纳的同时,我们的管理便在无形之中酿造危险,“去民主化”的管理难以促使整体朝同一目标迈进。

在青年教师之间评选“教坛之星”这一举措,听闻也得到教育骨干的支持。我深为感动,眼前的这位管理者是充满智慧的人。我们所期待的就是多声部的协奏曲,而非单声部的独鸣曲,就如听着19位年青选手一段段短暂而精彩的教育教学经历一样,那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

一项需要协调各方力量的“教学活动”,惟有依赖资源拥有者的智慧之举,才能这般漂亮地进行,它已经在默默中改善着一方的教育天地。贤哲者,自有众人相辅,在彼此的思想交流中促使潜能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

看着第一届活动即将结束,初期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之前我的那些幼稚的担忧已无必要。心中的惊叹,来自于台上那些足够分量的表达,还有后面那些被调动起来的沉寂的声音,不单有管理者的,还有对教育充满信念与理想的。

然而,仍然有一种担忧在,即那些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管理者,在经历刺激之后,那巨大的麻木恐怕依旧难以被改善。毕竟在现有条件下,要想找到理智的、能够超越环境限制的管理者是艰难的,就如教师想在已有条件下寻求自身处境的改善是那么艰辛一样。哪怕如此,我还是必须保持本色,不受环境腐蚀,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可因“形式的矫饰”而迷失了好不容易找到的方向感。

每一次结束一项任务,我都会暗自欢喜,因为这些琐屑之事曾经限制着心灵的自由发展,而一旦摆脱其限制,我又可以在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上继续酝酿更多的“自我鼓励”。这是我保持向前的强大信念,它曾经帮助我走过一段异常压抑的日子,使我不再因缺乏独立意识而迷失。当我坐在台下欣赏同行演讲的时候,我一直思考着“个体性的表达在当下何以独特”的话题;当领导总结时,我又继续思考着“教师个体如何在当下管理中寻求突破并惬意地生存”这样的问题。静听呼吸声,那专注的神态让我有所收获。

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去,当我回到书桌前,电脑前,我凌乱的思绪又会回复秩序化状态。

抽空式管理,颇无奈

检查完八年级的语文教案和作业,顺道往昔日的同学、同事那里坐一坐。这两位年轻的校长,一位主持小学工作,一位主持初中工作。

黄君比较深沉,即使有苦,也很少表露。我去的时候,他刚开完班子会议,与我问候一番,便打电话叫来了王君。同为年轻的管理者,王君比较直爽,言及学校经费的问题,直言某些无奈的困境,比如学习辅导的问题,由于上面的摊派,学校要为此多付出一万多块的经费;比如要为超编付出支教经费……凡上面有活动,皆要从各校抽取经费,且不说期初学校的经费中已有一部分被截流,单说上面所罗列的这几项,就够校长头痛的。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无不让人感到厌烦,于是在风光的背后,自有一种不可告人的潜规则存在。

为了使学校的运作能够维持下去,校长使尽了各种方法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其精力有限,能够关注到教师成长的校长实在寥寥。

这就不难理解——凡搞管理的,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对上面的要求从来不敢说“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只是所烦恼的问题不同罢了。

说到底,都是经费惹的祸。

不管如何,教师工作都应该有一种自觉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将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提高,然而我所看到的,无非是新旧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割。这已大量内耗了学校的有限资源。

权重者最怕被“架空”,一旦没有实权,他就成了一废人,而平常人则什么也不惧怕,因为我们一贯如此平淡地生活,我们什么也不是,其生存保障并不靠非正常手段获得,仅仅靠自己的才干生存。可,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权重者,虽然在日常管理中可牟取私利,但其心戚戚而惶惶然,不时处于情绪的紧张状态,这又岂是我辈能够经受得住的考验。权重者又有另一怕,即处于被“抽空”状态,当他们还不具备说“不”的勇气与能力的时候,其管理只能任由上面说了算,虽为一校之法律责任人,可完全缺乏管理的自由空间,难怪校长总是难以引领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也难怪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教育就是一项极为折磨人的工程。

情感语言向思想语言过渡

天还没亮,那阴沉沉的天已经让人有些倦意。风挺大,离带学生到考场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期待此刻的雨能下个痛快,出发时能停,尽管明知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习惯性地看看书,半个小时仅能读十几页,慢读的质量有待提高。一路走去,那风雨却悄然跟随,到考场时,别校学生已在那里等待拿准考证,而我们几乎成了落汤鸡。

在操场等待带学生回去之际,隔壁班一女生对其班主任说,“老师,暑假要是没学生气你,你会不习惯吗?”同事一笑置之。这是比较高妙的办法。学生总想看老师生气,这起码给我们一个积极的启发:一旦学生犯错误,老师千万不可生气,但及时的教育是必要的。

饭局间,大家说笑得很厉害,因这学期的工作已完成了一半,只要七、八年级的学生两周后考完试,我们就可真正地过暑假,这能不乐吗?不过作为毕业班的老师,假期很短,这已是普遍现象,而我,便更加珍惜所拥有的自由时间。有些话题真令人感到不耐烦,每天都在强调,耳朵都听出了茧,他们还在说。我知道,自己无法进入他们的话语空间,惟有静静地观望,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

孤独的处境会让浮躁者难以忍受,为何不转而体会孤独的意义价值呢?作为本性特有的资源,我们总在不自觉地浪费这项宝贵的财富,还埋怨老天不给自己反思与进步的机会。孤独不是孤陋寡闻地与外界隔离,而是于杂乱的生活场景中刻意保持心灵的澄静。在冷静的思索中,我们自然能更妥善地处理好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生存于局促的空间。无法承受孤独的磨练,便不能坦然面对心灵的缺陷,更无法找到弥补不足的有效方法。

当别人厌恶孤独的时候,我却在寻找孤独,它并非使心灵处于孤岛状态,而是换一种轻灵的心情经营苦涩的生活。

当我们承受巨大的压力时,不妨让自己在孤独中反省欲求的根源与发展过程,找出限制潜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众声喧哗,极其容易混淆视听,使思维产生混乱,惟有独自静静地思索存在的意义,才能更妥当地化解当前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孤独,是心灵的财富,千万不可鄙弃这一天然的资源。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双湖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