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术鉴赏体会美术的作用

2009-09-14巫家欣

艺海 200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家美的美术

巫家欣

美术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换形式与内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与地域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总的来说,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是满足与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一切艺术的目的和旨意都是:弥补自然事物的不完美,并经常把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的观念具体表现出来,使精神得到满足。”(《世界美术》,1982年第4期P38,王宏建 译)美术的范畴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等,它们均诉诸人的视觉,带给观者愉悦或兴奋的审美体验。达•芬奇在其著作中写道:“绘画能将艺术家的意图立刻展示给你,并且一如自然创造的任何事物一样,给予最高贵的感官以同等的快感”。(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P17-18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美术作品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感性的特征,造型性是它的显著特征。

哲学家卡西尔曾说过:“没有一个人会否认,艺术品给了我们最高的愉悦,或许是人类本性所能有的最持久、最强烈的愉悦。”(《人论》,恩格斯•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01页)作家艾迪生则说:“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它用最多样的观念来充实心灵;它隔着最大的距离来接触外界的东西;它也是经久地连续运动而不感到疲劳,对本身的享受不感到厌倦。”(赵守垠 译《西方文论选》上卷,P566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美术鉴赏是一项高尚的活动。它不但能使人的紧张生活得以调节,精神感到快慰,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理解人生,陶冶情感,涵养德性,使人们对美好的人和事物自觉地向往和积极地追求,对丑恶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加以鞭笞,抵制和批评。

以观察为基础的美术作品引领人们感受现实,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它引领我们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以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去审视。人类有着对对象忠实记录的好奇心和兴趣,美术作品引领我们用新奇的眼光看待世界,具有客观精神的美术作品延伸我们的认知。印象派画家莫奈带着锡管颜料离开画室走进大自然,发现并阐释了一个时而流光溢彩时而扑朔迷离的光色世界。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库尔贝来到圣丹尼城的梅齐埃尔发现并毫不虚构的描绘了两名在烈日下劳动的《碎石工》,典型性形象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性揭露,人们悲惨的生活淋漓尽致,雄伟悲怆之感如同身受。从某种角度说艺术家的描绘有时就是一种具有无边意味的发现,如果说哲学家的发现贡献的是智慧和真理,科学家的发现带给人们的是技术和知识的话,那么艺术家在视觉认知领域的发现贡献的则是心灵的愉悦和新形式美的体验,因此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想在审美领域贡献视觉发现和愉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鉴赏来说,解读作品并不像对文字的阅读那样一目了然和确切无疑,美术创作也并非只有临摹自然一条价值取向,视觉形象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给鉴赏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想像空间。德拉克洛瓦在其日记中写道“想像,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他所应具备的最高尚的品质;对于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一点也同样不可缺少。”(李嘉熙 译《德拉克洛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整个问题的焦点似乎是这样:模仿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发挥想像的作用呢,或者仅仅是为了服从于一个奇特的愿望——只要画家能把眼前的模特如实地临摹下来就可以了?”(同上)据说,丢勒一生从未见过犀牛,他对犀牛的认识只不过是口耳相传的道听途说而已。可是,奇妙的是,他居然刻画出了形不似却特别神似的犀牛,想像力的奇妙与趣味可窥一斑。德加就说过:“一幅画,它首先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而绝不应该是一种模仿。……在大师们的画中表现出来的空气,也并不是可以呼吸的空气。”(《世界美术》,1979年第3期,薇君 译)主体对于对象的驾驭造就了无数天才的作品,似与不似之间的最佳平衡与心灵的提纯升华开启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高于一般物象的心灵创作与自然形象之间的关系更加揭示出人的本质力量。波澜壮阔的美术史也蕴藏着想象力丰富多彩的华丽篇章。

当艺术家的生活和经验通过作品带给观者以美的体验时,带来的必是一种难以言说但又回味绵长的感受。不少艺术品实际上更多的是与人的体验活动紧密联系的,这是一种文字难以诉说的直观的诉求方式。克莱夫•贝尔说:“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情感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情感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从鉴赏的角度看艺术品来自内心的状态是诉求接受者会心的意会。此时言语的作用则显得无力与多余……。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说:画家应该把舌头割掉。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审美形象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哲学家杜威说:“假如文字能充分表达一切意义,就不会有绘画和音乐的特性。有些意义的确只能用当前看到、听得见的属性来表达”。(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想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艺术家通过贴切的美的造型与色彩语言,借用比拟,隐喻、象征、典故、暗示、寓言化以及相应的细节,通过审美意象的中介,构筑出与情感生活异质同构的“活的”形式,进而引发观者更为多意与自由的感悟和享受。这种感悟唤醒一份绵长,隽永、微妙与强烈的体验,升华了美的感受。具有深刻内涵与意蕴的美术精品带来的是一种会心无言的启迪,超然物外的感悟与超凡脱俗的享受。

对称的宏伟的天安门,宽阔的广场,置身其中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种非个人空间艺术品所能诞生的集体的仪式般的体验。无独有偶,几乎有文明存在的地方就有这样的代表性作品: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伦敦纳尔逊纪念柱,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像,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伊朗的伊斯法罕大清真寺,印度的泰姬•吗哈尔陵,柬埔寨的吴哥寺,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殿,罗马的母狼雕像及万神殿,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华盛顿纪念碑,悉尼歌剧院等等,这些代表着一座城市亦或一个民族历史的或当代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美术文化的经典和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引领着城市与地区的精神方向。这些公共艺术所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几乎忘我的,在架上绘画难以感受的庄重肃穆的情感过程。个体的自信心,集体的归属感在这里得到了高度强化和满足。这些作品的形象与内蕴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牵动人心,鼓舞力量,散发着普遍的精神力量,具有仪式般的效应。

从宏观的西方美术史角度来看:原始艺术有着一种幻想实用的祈愿的原始宗教效用;重观察,赞美人性,重和谐的古希腊艺术则是构筑了一个人神一元的世界,对于美的渴望得以充分地实现;宏伟、壮丽、崇高的古罗马艺术更加接近现实再现;中世纪的美术则成了宗教“启迪无知心灵”的工具;文艺复兴的艺术,回到了世俗的大地,对人的存在予以高度肯定,并且以古典理想的依托,焕发出迷人而又永恒的美学力量;个性、创新的现代艺术则视觉地体现了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强烈诉求。无论发现的愉悦,想像的多姿还是会心无言美的体验亦或东方与西方林林总总的事例都说明追求与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乃是美术的作用与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文键

猜你喜欢

艺术家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