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2009-09-14

艺海 2009年8期
关键词:民俗民间音乐

段 文

音乐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当我们把它放进人类文化背景中去综合考察时就会发现,无论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还是音乐作品的创新和传承,都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音乐艺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和系统化。这不仅表现在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而且也涉及到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音乐与民俗的学问,实际上是民族学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应该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

一、音乐与民俗

中国古代圣贤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提倡礼乐治国,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乐与政通”,正如《乐记》载:“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钱玄.钱兴奇.徐克谦.叶晨晖.张采民.鲁同群注译《礼记》上册[M] 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7月P495)先秦典籍《吕氏春秋》载:“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9月P130)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仅与政治相通,而且也与民俗息息相通。正因为音乐可以通民俗,孔子才会发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感慨。中国古代重礼尚乐,统治者以礼乐作为治国安邦的手段,正是他们认识到音乐可以由通俗而达到通政这样的道理。

1、民俗

“民俗”一词,作为学术概念使用,在我国比较晚,但这一词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确是屡见不鲜,《礼记•缁衣》载:“料事物,查民俗”(钱玄.钱兴奇.徐克谦.叶晨晖.张采民.鲁同群注译《礼记》下册[M] 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7月P737);《汉书》:“变民风,化民俗”(《二十五史精华》第一册[M] 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6月P176)等,都提到了“民俗”,古人所谓的“民俗”,可以理解为“民间风俗”的简称。而“民俗”一词是就风俗存在的社会范围而言的,即在民间存在并流传的风俗。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很多,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每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习俗,而传承习俗与民族学、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等社会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音乐含有多学科性质。

2、音乐与民俗的关系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音乐与民俗的关系重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民俗里有音乐”;其二是“音乐反映民俗”。“民俗里有音乐”,是指某些民俗活动中包含了民俗事象,或者说音乐是某些民俗事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民众迎神拜社的各种仪式,还是民间婚丧嫁娶的礼俗,音乐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此外,有些风俗活动,如民间歌会、节日歌舞等,本身就是围绕着音乐活动进行的。

“音乐反映民俗”,是指民间音乐中反映了民俗,或者说某种民俗通过音乐而得以展示和体现。音乐是“感于物而生于心”的一种精神文化,因而,有什么样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间音乐。正如阮籍在其《乐论》中所言:“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轻死,故有蹈火赴水之歌;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9月P190)这里的“所好”,是指地方民众的习惯作为,属于民俗行为。地方民间音乐的产生,正是为了歌当地人之“所好”,咏当地人之“所为”,因此,他们的所好与所为也就反映在他们的音乐之中了。

“民俗里有音乐”和“音乐反映民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乐、俗关系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交织,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在分析具体的民俗与音乐时,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两层关系。

3、 民俗音乐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

民俗音乐的概念可以以民俗音乐学的概念作理解。

民俗音乐学既是音乐学中的一个门类,又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承的音乐现象的一门学问。它将把存在与民俗中的音乐,其本质与特性、形成和发展、形式和内容、表演与审美,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民俗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民俗音乐的载体是民俗而不是音乐。

(2)分类

民俗音乐是一种综合性文化事象,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给民俗音乐作统一、详细的划分尤为困难。我们民族音乐的分类,按体裁形式基本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器乐的民间戏曲五大类。民俗音乐除了包含“五大类”之外,更主要是把民俗音乐作为具有综合性的音乐文化事象来对待,分类不仅限于体裁和形式,同时还考虑到民俗与音乐的双重特点,考虑到民俗音乐所包涵的实际内容。分类如下:一、口传民俗音乐;二、行为传承民俗音乐(主要指民间器乐)。

口传民俗音乐又可分为社会生产民俗音乐、社会生活民俗音乐和社会精神民俗音乐。

社会生产民俗音乐包括A、号子:搬运、工程、农事、船工、作坊号子等。B、劳动歌:捕鱼歌、伐木歌、放牧歌、农田歌、采茶歌等。C、生产调:赶车调、纺织调、叫卖调、吟诵调等。

社会生活民俗音乐包括A、人生礼仪音乐:a、童谣:摇篮曲、催眠曲、儿歌、游戏歌等。b、情歌:锈荷包、五更调、花儿、恋曲等。c、婚礼歌:哭嫁歌、请媒调、接亲曲、娶亲歌、送亲调等。d、生日礼俗歌:祝词歌、酒歌、祝福歌、祝寿歌等。e、丧葬歌:哭丧歌、安魂调、经歌、送葬歌等。B、民间歌舞:秧歌、花灯、二人转、芦笙歌舞等。C、民间游艺:对花谜、玩灯、猜花等。

社会精神民俗音乐包括A、信仰礼仪音乐:a、民间巫术活动中的音乐。b、宗教科仪音乐(包括儒、释、道、伊斯兰教等)。c、社会道德礼仪音乐。D、说唱音乐:叙事歌、史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等说唱。C、戏曲音乐:各种地方曲艺、地方戏曲、地方戏等。

行为传承民俗音乐,同样分为社会生产民俗器乐、生活民俗器乐、社会精神民俗器乐。以上从概念上大轮廓的对民俗音乐作了分类。内容上,民俗音乐往往是互相交叉、相互渗透,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

社会生活决定了民俗音乐的丰富多彩,民俗音乐起着传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而其社会功能是民俗音乐产生发展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功能。

1、抒发感情功能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9月 P139)揭示了咏歌的抒情性内在本质,指出它是人类抒发感情的途径,是人浓郁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语言的高度升华。

2、信号、信息功能

民俗音乐还有表达信息的功能。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常用对歌或唱情歌等方式向各自的对方表达爱情的信息,还有盛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吹叶之歌,男女通过吹叶来传送爱情信息,互诉衷肠,表达相互间的爱慕之情。

3、娱神、礼仪功能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中,歌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古代歌曲很多是应用于祭祀仪式的娱神音乐,在祭祀时用歌唱娱乐神灵,表达对天神、地祗、祖先等祭祀对象的歌颂、尊崇与祈求等。如公元4世纪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九歌》,共有11首歌曲,就是根据祭祀不用的鬼神而作的。

人生礼仪中的婚丧嫁娶也是体现仪式功能。如与婚礼中各种仪式、礼节紧密结合的歌曲,伴随婚礼过程、展现婚礼情景、烘托婚礼气氛的歌曲,像土家族的“哭嫁歌”,壮族的“入赘歌”、 “哭嫁歌”、“拦门歌”、“进门歌”、“撒帐歌”、“梳头歌”,藏族甘南州迭部一带成套的“婚礼歌”,包括“结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满族的“喜歌”,土族的“问答歌”、“舞蹈歌”,羌族的“婚礼酒歌”等都是趋向于人生礼仪中的“婚”、“嫁”的仪式功能。

4、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

《尚书•舜典》中记载,(舜)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吕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9月 P4)歌唱艺术所起的作用主要在培养人的性格,使人正直而又温和、宽厚而又机敏、刚毅但不暴虐、简洁但不傲慢,是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教化功能是民俗音乐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和各种教育设施的种族和人群来说,一些民俗音乐如民歌、民谣、故事歌、民间诗歌等便成为一种教育工具。它们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起着培养和训练作用,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儒、释、道、伊斯兰教等音乐具有宗教仪式功能。

5、体察政治、民风的功能

早在西周时期,官方就将采集诗歌纳入到国家的法制体系。通过采集诗歌以观各地的民风。《礼记•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钱玄.钱兴奇.徐克谦.叶晨晖.张采民.鲁同群注译《礼记》上册[M] 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7月 P168) “诗”即指各地的民间歌谣。统治者用礼、乐、刑、政四种政治手段用来治理天下,把歌唱与民间风俗、社会状况紧密联系起来。

6、认识世界的功能

歌谣、民歌中的歌词所记载的文化信息,对人有认识世界的作用,通过歌唱可以提高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领悟,歌唱是认识世界的渠道之一。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可以观民风,可以观世道,可以知之,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其博如此”。(朱洁琼《我国古代歌唱艺术管窥》[J] 中国音乐2006年 第2期)风即民间各地的歌谣,古人就对其认识世界的功能论述得十分清楚。

7、娱乐、审美功能

许多音乐民俗事项如民间歌舞、民间音乐竞技活动等给人的最初印象往往是它们的娱乐性,它们是人民工作和劳动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息。但是实际上,在各种民俗事项的娱乐功能后面,包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意义。许多民俗事项的娱乐功能是发展到后期的产物,娱乐的目的并不是人民最初创造这些民俗事项的初衷。

综上所述,音乐与民俗,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总是相互交织,相互关联,民俗里有音乐,音乐反映民俗。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民俗音乐,就有其与之相关的社会功能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民俗民间音乐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