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的梅山民歌

2009-09-14

艺海 2009年8期
关键词:麻麻叠词梅山

张 杰

梅山地处湖南中部,民风淳朴、山水隽永。梅山人能歌善舞,梅山峒民们都是用民歌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表现宗教教义。因意义的不同,梅山民歌又分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椎歌、秧歌等,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由此看来,梅山人酷爱音乐,尤喜唱歌。

章惇《开梅山歌》有句云:“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当时武安节度衙门设于长沙,节度推官吴居厚也曾吟咏其事,他的《梅山十绝句·其四》写道:“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章惇和吴居厚都是安化建县前的北宋人,特别是章惇,曾以皇帝专使身份深入梅山,传达诏谕,筹备建县,他们诗中所记梅山民情风俗应该是可信的。1989年8月26日《新民晚报》所刊《传情记事全凭歌谣,祖师是个倒立英雄,梅山文化湮沉千载今被确认》一文说:“梅山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由此可见,梅山原是个歌谣之乡。

梅山民歌无文字记载,口头流传于今安化、新化民间。众多没有加工痕迹的原生态歌谣,成为梅山的一道风景,这些歌谣,充分体现出梅山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地方特色。历史上,古梅山汉瑶杂居,而瑶民(莫瑶)的祖先又是古越人,他们的文化源头都是汉文化,因此梅山民歌中既体现瑶民粗犷的性格,也保留了汉文化的优秀传统。据了解,安化这古老而神秘的梅山文化发源地,当地农民在生产劳作之余常会一问一答,用即兴演唱的形式自娱自乐,这一娱乐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安化梅山问事必唱,处处有歌,人人会歌的传统。去年5月在安化清塘廖家坪举办了第2届山歌大赛,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达80多岁,最小的才10多岁,甚至一家老小都会唱。安化山歌是梅山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纯朴,粗犷豪放,高调高音,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梅山民歌种类繁多,清塘赵先生收集的《梅山民歌》不完全统计就有8类,500余首。

梅山民歌不仅继承了《风》、《骚》的多样表现手法,而且体现了本地的语言特色。如安化山歌《望年望月望天开》:“望年望月望天开,天开的日子郎冇来。一壶好酒留淡了,壁上的咸鱼挂脱鳃。”山歌描写了一位痴情女子思念意中人而久盼不至的惆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作者模拟女主人公的自述,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倍感亲切。第一句一连用了三个“望”字,这种层递的排比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语言效果,极度地夸张了盼望的热切。第二句写即使在天开的日子,郎还是没有来,与第一句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失望,这种反衬比正衬更为有力。第三、四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好酒完全变淡,咸鱼鳃部脱落,以致鱼身都要掉下来了;虽然表面看似脱离实际,但较长时间后酒的渐渐变淡,咸鱼的鳃部因没有完全脱水,会被蛆虫蛀蚀而脱落,却又是事实,所以这一夸张,表现了“望”的时间之长,从正面衬托出女主人公的惆怅和伤感,从而抒发了浓烈的感情。在这首歌词里,抒情是贯穿始终的表现方法,描写、夸张、衬托与抒情相辅相成,并使抒情更为突出。四句简简单单的歌词中,没有一个旧文人诗词里常用的“伤”字或“怅”字,而伤怅之情自见。

梅山民歌都充分地发挥了地方语言的特色。口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使用的语言,生动形象,极富生活气息,而梅山口语尤具特色。梅山方言中对事物的称指多用名词性短语,在名词中心语之前加一比喻性的修饰成分或加一数量短语,构成偏正型的词组。如《昨夜一洒麻麻雨》中的“麻麻雨”、“白砾霜”、“十七十八哥哥”都是这种用法。麻的纤维本是细小的,所以用麻来形容雨之小,叠用两个“麻”字,就更强调了小的程度。砾是碎石,用白砾来形容霜之大,好像铺了一层白色的碎石,十分形象。“十七十八”指年纪,“十七十八哥哥”泛指年轻后生,有强调了的爱意在其中。 动词的运用也颇具特色,一般都选用形象极强的比喻性词语。如“喊脚凉”的“喊”,本指大声叫,而大声喊叫必须感情激越,于是,在梅山方言中,“喊”就是感情激动地说出。梅山民歌语言运用的另—特色,是多用叠词和衬字。《昨夜一洒麻麻雨》和《五更阳雀啼》中都用了叠词。如“箍哒箍哒,抱哒抱哒,摔哒摔哒,困哒困哒”,这种叠词的排比,节奏鲜明,使意义得到强调,渲染了气氛,与“十七十八哥哥一个人困”的“可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叽叽呱呱,叽叽呱呱”,音节响亮,形容阳雀在夜里醒来急促的叫声,烘托了少女思念情郎,夜不成寐的烦躁心情。而其它如“麻麻”的叠用,表示了小的程度,《十样花》中“树上阳雀叫喳喳”的“喳喳”表示了声音的频率,《十月飘》中“乖乖我的妹”的“乖乖”表示亲昵。梅山民歌中大量地运用叠词,能表示音色、节奏、程度、频率、情态等多种意义,从而使歌词的感情更加丰富,曲调节奏鲜明,更加动听。安化民歌《十样花》是多用衬字而产生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的典型:

正月(一个)里来(哟)正(哪)月(子)花(呀)(一哆一哆里呀),树上的阳雀叫(啊)喳喳(呀)(一哆里呀)。(小妹子花花,小妹子花花,一哆呀,一哆呀)叫(啊)喳喳(呀)(一哆里呀)。一来叫个阳(哪)春(里)早,(一哆一哆时呀)。二来叫开牡(啊)丹花(呀)(一哆里呀),(小妹子花花,小妹子花花,一哆呀,一哆呀),牡(啊)丹花(呀)(一哆里呀)。

歌词正文四句28个宇,加上反复的两个词语,共34个字,而衬字用了76个,比正文多了一倍有余。这些衬字多用象声词充当,即便使用了一部分名词,在其中也无实际意义。它们衬在句中或句与句之间,有的抒发感情,有的描摹情态,有的增强语气,唱起来,与歌词浑然一体,使歌词的感情变得更为丰富,曲调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表现了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

梅山民歌来自民间,反映梅山人民的生活,继承了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运用了赋、比、兴、抒情、描写、衬托、渲染、夸张、对比等各种表现手法,充分地发挥了其语言特色,成为梅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麻麻叠词梅山
月满中秋 快乐烘焙
梅山
游梅山龙宫
带娃的差别
梅山情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带娃的差别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集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