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明天教育之路的冯恩洪(之四)

2009-09-10杨一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学校

杨一仁

1995年暑假,冯恩洪在北京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德育研讨班上作了题为《教育的整体改革和整体改革中的德育》的报告,又一次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我们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德育,也产生过许多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卓越的德育理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德育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得到有效的加强和改进。一直以来,始终显得薄弱而乏力,实效性很差,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终至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问题成堆”,成了“一棵花多果少的树”。

1995年下半年,在市里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我有幸听到了冯恩洪暑期德育报告的录音。这一次,他的极富亲和力的声音带给我的,是又一次巨大的思想震撼,对于一直以来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探索中深感困惑的我,不啻是一股清新的风。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共中央曾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下发了两次文件,文题之中都冠以“加强和改进”字样。以笔者浅见,文件一再强调“加强”,正说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薄弱;反复重申“改进”,也说明德育工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而冯恩洪在报告中所阐述的德育思想理论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德育实践,正是非常出色圆满地回答了中央文件提出的两大问题。

冯恩洪的德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成功,首先在于,他是站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制高点上来观察、思考和定位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他在报告一开始就说:要“选一个高起点来谈”,“居高临下一点……能把我们困惑的问题说清楚一点。”

这个观察和思考的制高点就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历史变革中,而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人们时空观念的深刻变化。”(冯恩洪语)他指出:“德育工作的背景正处在整个中华民族时空观念的变化过程中。”从空间观念上讲,改革开放打破了长期的封闭状况,我们的民族、国家开始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从时间观念上讲,“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已经由向后看转为向前看了。”我们已经“从用昨天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是非曲直到用未来的标准来判断今天所做的努力是对还是错。”“在这样一个时空观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有生命力的教育,应该是追随社会进步,顺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有生命力的德育同样应该是追随社会进步,顺应社会发展的德育。”

他尖锐指出,目前德育工作的困惑和问题恰恰是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因此,我们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卷进了这个变化的漩涡,已经感到了老办法不灵,新办法又不明了。”(冯恩洪语)真是一语中的!

冯恩洪认为,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幸福,追求幸福并且让他最终获得幸福;学生进入学校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获得幸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过程。”二是必须看到,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实施的是“就范教育”,就是学生只能服从、不能选择的教育。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允许选择的经济,在允许选择的新形势面前,我们的学生却既缺少选择的知识,也不具备选择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德育,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要求?!怎么可能不“薄弱”?

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对过去曾经奉为信条并长期笃行的东西开始动摇了。

一位德国友人对冯恩洪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难,但你们得买我们的货。”

对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思考,已经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的冯恩洪,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形势下可资借鉴的德育模式。

时至今日,冯恩洪在报告中指出的诸多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德育工作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每抓一次,不是比原来进步了,而是比原来更糟了”。因此,笔者以为,非常有必要重温10多年前冯恩洪提出的思想观点,更有必要通过重新认识冯恩洪的德育实践,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从而使德育工作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有所前进。

建平中学提供的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模式。在这个大前提下,建平中学的德育工作就显示出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让德育建筑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上。

且看冯恩洪的实践。

首先,建平中学着力营造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高度认同关系,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既有正式的人际关系,又有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朋友关系,师生之间是完全平等、相互尊重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作为校长,他曾亲自处理过三个学生作弊的事件。当他面对这三个垂头丧气的学生时,第一句话并没有问“为什么作弊?”因为他知道,那样一问,表明他与学生的关系势必成了“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于是,他这样对三个学生说:“我们之间有正式的人际关系,我是校长,你们是学生,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之间还有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我们是朋友。今天你们希望我用正式的人际关系跟你们谈话,还是用非正式的人际关系谈话?”三个学生的回答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如此看来,每一位老师是不是都应当深思:在学生心目中,我们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教师?朋友?还是两种身份兼而有之?因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是教师认识学生热爱学生的逻辑发展,也是师生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

冯恩洪深刻地指出:“成功的德育工作一定要建立在‘亲其师的基础上,‘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啊!”

显然,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人际关系,相互承认,相互谅解,是德育工作成功的重要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冯恩洪说:要“缔造一种让学生不好意思不好好学习的气氛,要创造这种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不好意思。”

如何创造?冯恩洪的观点鲜明:“学生在你(指教师——引者注)心中的位置,就是你在我校长心目中的位置,你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重要的位置上,我就把你这个老师放在我这个校长心中重要的位置上。”学校倡导,每一位老师都要“用童心拥抱生活。”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有一颗童心。

请看建平学子在校园生活中的地位:

——每逢国庆节必搞通宵文艺联欢:晚上八点钟进校,到第二天凌晨六点钟结束,其中有“午夜赛场”、“零点影院”等节目安排。在通宵联欢的过程中,学生们兴奋不已,大呼“今宵难忘,难忘今宵”!尽管对中老年教师而言,是疲劳,是难熬之夜。

——学校坚持把最好的首先让给学生:学生食堂与教工食堂、接待食堂相比,学生食堂是最好的。国家教委领导感慨地说:“接待餐厅是全校最差的餐厅,我们坐在最差的餐厅里吃饭,心里却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舒坦。我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学生在学校的地位。”

——国家教委领导还发现,校长办公室没有彩电,老师办公室没有彩电,但是,全校70部25寸的彩电全部放在学生实验室和教室里。

——当教师办公室的地面还都是水泥地的时候,学生宿舍就全部用上打蜡木地板。

——学校还没钱的时候,就把学生的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五餐;把图书馆两周借书一次改为十二小时开放,全开架借书;学校所有的硬件设备都允许学生持学生证自由出入,个别使用。

家长们看到后,都激动地说:“家长想到的,学校都想到了,家长没有想到的,学校也想到了。”

当学校迈出这一连串的以突出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为宗旨的步伐时,学生们动情了。在一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有学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表达对老师和工人师傅们由衷的感恩之情。其中几句这样写道:莫以为你们不进课堂/就会被我们遗忘/亲爱的老师、师傅/我们永远把你们记在心上/当我们看到实验室里你那疲乏的身影/当我们听到修冰箱时榔头叮当/当我们捧着书本闻着书香,当我们吃着佳肴,喝着鲜汤,我们把你们记在年轻的心上/未来,也许是在非洲海洋/也许是在北国边疆/也许是在南京路科学会堂/也许是在加州大学讲台上/我们永远不会把你们遗忘!

那一刻,老师们也非常激动,当场赋诗一首:

你们是春天的苗/我愿做灌苗的水,你们是炉中的钢/我愿做炼钢的煤,你们是远航的帆,我愿做扬帆的风/你们是待发的箭,我们是引箭的弓。

此情此景,学生、教师无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对此,冯恩洪感慨地说:“成功的德育,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交融的基础之上的,这个时候,才有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最大效益可言。”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