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奥数”

2009-09-10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奥数智能家长

承 英

专版要目

奥数本无罪,“应试”是罪魁

到底谁糟蹋了奥数?奥数经济还是教育体制?

著名数学家杨乐直言:数学奥赛可能扼杀数学天才

小学奥数等同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奥数这海盗为何越剿越猖狂?

奥数本无罪,何故惹祸端

(承英/辑)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

无独有偶,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的一句“狠”话这么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

我们就想问:既然孩子不喜欢,家长也痛恨,为什么教师、家长还要让孩子去证明自己是傻瓜呢?

——编者

奥数本无罪,“应试”是罪魁

《新京报》王石川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日前奥数教育的泛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更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4月22日《信息时报》)其实,奥数不是坏东西,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奥数教育和奥赛。这样一个启智的教育模式日渐异化,错不在奥数本身。据研究,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按说,奥数的特质决定了它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换言之,非要让那些禀赋一般的孩子扑在奥数上,实在是违背人性的折磨。奥数是少数人的游戏,一些家长却乐此不疲,原因在于,只要在奥数上取得非凡成绩,小升初,初升高,乃至进入名校,都大有助益。当然,现实中不乏理智的家长,他们不忍心孩子在乖僻、艰深和怪诞的奥数试题里痛不欲生,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少数人的力量也是扭转不了大的局势的,当大多数家长被绑架到奥数的战车上风驰电掣、欲罢不能,你不追赶、不仿效,你的孩子就被越甩越远;当一些学校把奥数教育当作政绩工程,你不让你的孩子参加,你就是和学校的面子、形象和升学率作对;当这些学校把奥数教育当作敛财工程,你不让你的孩子乖乖交费参加,你就是断了学校的财路,最终的结局是要么被穿小鞋,要么给老师留下口实……你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你不让他(她)参加奥数班。

说白了,奥数没有原罪,正常的奥数教育也无伤大雅,但是把奥数工具化,把奥数教育急功近利化,就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别再用狭隘的应试教育来训练孩子了!教育部门需要釜底抽薪,革除应试教育之弊,变异的奥数教育才能退场。

到底谁糟蹋了奥数?奥数经济还是教育体制?

中国网水乡农夫

我曾在小学教过十年数学,虽然离开讲台十几年了,始终未敢丢弃安身立命的本行,案头始终放着数学分析讲义,抽屉里珍藏着奥数教练员证书。

去年儿子在大学里学数学找不到感觉,我重拾课本帮儿子把微积分基础理了一遍,写了一篇《我与儿子谈学数学》。儿子的数学不是冒尖的学科,我虽然学数学教数学,但没有让儿子学奥数,尽量让他的童年多一些快乐。因材施教,想必所有的老师背过,但落实在行动上要有很强的理性。如今是“全民奥数”,社会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家长们盲目地跟风攀比。学奥数跟学钢琴一样,孩子要有先天的潜质。有专家认为,只有不到5%的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而能问鼎数学顶峰的更是凤毛麟角。

奥数与常规数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在对称、极限、连续等基本数学思想下,激发和训练孩子的求异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奥数则是思维的杂技,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奥数对选才上有高要求,对选师上标准更高。打铁先得自身硬,并非数学老师都能教奥数的。吃透两头是基本的,如果说吃透孩子这头还能虚点,吃透教材可是个真功夫,不仅要有厚实的数学基础,熟悉数学的构架,对数学前沿也要有广泛的涉猎。事实上如今上奥数讲台的并不都懂奥数,有的甚至最基本的初等数学基础都很弱。据说广州有一半的数学老师教奥数,滥竽充数的肯定不在少数,谋财事小,误人事大。

一群不懂奥数的人办奥数,势必会弄得一团糟。有人喊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有人说奥数比黄赌毒更可怕。奥数教育乱到了这个份上,非一日之寒。

最初是奥数经济作的祟。过去江苏省教研室印了一份小学生数学报,在不菲回扣的诱惑下,各级教研室不遗余力,推销给学生。小学生数学报每年办一次奥数赛,获奖名额是按报纸订数来分配的,这点对家长和学校有吸引力。我辅导过奥数,学生不收费,老师没报酬,无奈充当了教研室的包身工。后因奥数加重孩子负担,万夫所指,官办奥数收敛了,民办奥数迅及膨胀开来。如今是官民勾结,大发奥数财。射阳一所重点小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奥数班,苦了孩子,累了家长,发了个人。

与升学挂钩是引发奥数狂热的直接动因。如今重点初中都改制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民办学校。虽说小升初考试取消了,但中学的录取标准并没有降低,奥赛已经演变为招生的选拔赛。考卷上除了偏题怪题外,海量的是超纲题。上周广东小学奥数赛上,初二的几何题赫然印在四年级的试卷上。难怪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取消了奥数,家长颇有微词,他们是担心孩子升学因此受到影响。

奥数本来是个好东西,便是让人给糟蹋了。如今的奥数已经沦为毒害小学生的毒瘤。减轻学生负担,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不能只喊口号,政府应该有所行动才对。

著名数学家杨乐直言:数学奥赛可能扼杀数学天才

《南京日报》李芳解悦

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在奥数班上学习盈亏和鸡兔同笼等数学问题,对培养其数学兴趣和能力会有帮助吗?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乐,在江苏省科协举办的系列高端报告会上直言:我国虽然有很多国际奥赛金牌得主,但他们都是经过强化训练才获得好成绩,不能真正说明问题。而训练过多的解题技巧,对帮助孩子成长为数学家并无益处,甚至有可能扼杀数学天才。

即使在国际竞赛拿到了好成绩,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奥数培训班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突击训练,这个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报告会上,杨乐院士结合自己40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精彩诠释了治学之道和成才之方。报告会后,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提问说:因为上一所好中学要有奥数竞赛成绩,所以他和同学要上很多培训班,“奥数真的有用吗”?

杨乐院士对此直言,奥数的定位本来是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但是现在不仅高中生有奥数竞赛,初中生、小学生也有,对数学没有多少兴趣的同学也参加,这种做法不太好。这种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不仅没有使数学能力、数学修养提高,相反有些同学因为负担太重还

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就像跑马拉松,在前几百米中冲在最前面的往往不能将优势保持到最后。

小学奥数等同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中国网老虎的约定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几天在讨论一个话题:万恶的奥数。很多人细数奥数的种种弊端,憎恶之情溢于言表,无奈之举又备受折磨,好多家长是既痛恨又无奈。小学生一头雾水疲于奔命、家长深恶痛绝无奈跟风、老师也喊冤叫屈劳累过度,这到底是谁之过呢?

什么是奥数?“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奥数分类为:浓度问题、分数比大小问题、行程问题、分数巧算、逻辑推理、工程问题、牛顿问题、数字的巧算问题。奥数与一般数学有一定的区别:奥数相对比较深。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活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引导少年积极向上。主动探索,健康成长的一项有益活动。其实奥数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从小对数学培养兴趣的一项活动,跟普通数学无关,跟以后的生活更是影响不大。据报道说:参加奥数比赛并获奖的中国奥数“神童”长大后从事数学研究的寥寥无几。倒是国外的名落孙山的参赛者长大剧哿数学当作了终身研究的职业。

其实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创造了钱,却乖乖地做了钱的奴隶;发明了一种叫奥数的游戏,但玩了没几下,就把奥数当作了梯子和敲门砖了:孩子不吃饭,就是不忍心让他饿几顿,会毫不犹豫地边哄边骂边追逐地端着饭碗执着调羹跟在孩子后面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钢琴课、游泳课、网球课,各类补习搞得孩子很累,家长疲于应付,明知在做无用功,却还自我安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孩子有“家长不付出不努力”的遗憾,“别人尚且如此,我们也不甘落后”,与其说是孩子们的竞争,倒不如说是家长间的比拼和暗暗较劲。

大家玩着这些。深恶痛绝”的游戏,只为了一个东西:面子!

重新引起对奥数的关注,源于一个教授的博客(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网络、媒体沸沸扬扬、齐声声讨,但还是我行我素依然如故,这样的利益链条就是难以打破,就像在中国药价、房价怎么也降不下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奋力顶着,否则一旦利益链断裂,一切将前功尽弃,既得高额利益瞬间化为乌有。家长(望子成龙、求回报心切)--学生(没有选择没有天赋没有拒绝的自由,只能硬着头皮一头雾水,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凤毛麟角)——出版商(不说是全体小学生,只要有2位数的比例就立马呈现一个庞大的市场)——补习学校(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只要在学生的眼里他是深不可测的神圣高洁的。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而呕心沥血的)——重点学校(这是这个利益链得到完美展现的重要一环),只要僧多粥少,只要教育资源有限且有名牌学校,只要那个校长和教务主任手中有录取权定夺权,就可以收钱招人了。理由也很简单:我们也要择优录取的,在基础本领不分伯仲的情况下,只能拿奥数成绩PK一下了,唯一要求的是校长真的能收了赞助费、好处费后,还能秉承一个教书育人的园丁道德准则和做人的天良录取真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否则贻误的不止是一个学生,而是整整一代人。让他们过早地接触了黑暗伪善和不公。

奥数这海盗为何越剿越猖狂?

《中国青年报》李新玲

最近只要和家有小学生的北京家长谈起奥数,几乎无人不痛恨,其中的苦楚似乎难以用语言表达。可问起小学生,居然是几乎人人都在上,当然极少听说哪个孩子真正喜欢。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的一句“狠”话这么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既然孩子不喜欢,家长也痛恨,可为什么教师、家长还要让孩子去证明自己是傻瓜呢?

小学不开奥数课家长群起而攻之。

当了几十年校长的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最近也因为学校不开奥数课程受到了家长的“攻击”。每一新学期开始,史家胡同小学都会进行一次网上家长会,今年也不例外。可是在网上,有家长匿名提问:“现在别的小学都在开奥数课,史家为什么不开?”也有言词激烈的:“看看这次奥数比赛成绩,史家太落后了!这说明学校的教学有问题!”

史家胡同小学是北京市的重点小学,在家长中口碑甚好。对于“太落后”这样的“攻击”,卓立校长非常无奈:“我一向的观点是,奥数本身是很好,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但一些孩子如果连数学都不及格的话,去学奥数是没有意义的。其实有些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孩子在里面学得很苦恼,即便学下来也只是给别人当分母,要知道真正能够凭奥数成绩去升好中学的孩子只是凤毛麟角。”

但是因为北京市小升初取消考试,初中学校在电脑派位之外选拔学生的一个依据就是“奥数”成绩,有的中学自己暗中组织的入学考试中也有很多奥数题的影子,使得奥数大行其道。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卓立曾经连续两年的提案,都是要求有关部门规范泛滥的奥数班。北京市曾于2005年叫停过各类奥数辅导班和竞赛。但是在叫停一段时间后,一方面大多数家长仍把奥数当作进入重点初中的唯一稻草,纷纷私下给孩子找老师、做训练;另一方面,一些老师也在暗中开课。

奥数很快卷土重来,而且比前一轮更加严重。不光是各种课外培训机构大发奥数财,连一些小学也在校内加入了奥数课程。

如此怪象在不断加剧:家长恨奥数、院士批奥数、学生怕奥数、舆论骂奥数,但好像无论如何谴责都不足灭掉奥数这个夺去了许多孩子快乐童年的“海盗”威风。

无本万利的奥数经济煽动家长掏出血汗钱。

钱使奥数兴而不衰,很多人这样解释,因为北京小升初看似不考试,但是许多中学在选拔生源时,奥数成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更深层次的原因还要归之为巨大的利润驱动。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位在北京市做了近十年的奥数教练坦言:“一个奥数,带出的是‘奥数经济”,他估算奥数培训市场有接近两亿元的规模。这还只是前几年的数字。如今小学生几乎是人人奔奥数,那么这个数字如果能算出来的话,会更让人惊叹了。

就像索马里海盗,若是单独行动没有什么优势,但是一旦形成帮派团队,就会猖獗无度。有专家甚至不客气地说:“现在奥数培训班已经与一些中学结成利益共同体!”既然能够像海盗一样无本万利,奥数班自然会加大宣传,用到名校“占坑”的前景绑架孩子引诱家长拍出血汗钱。

打碎利益共同体让奥数没有生存之地。

“我建议像打击黄赌毒那样,

严禁戕害小学生的奥数训练,这个东西无论从教育规律上还是实践中。已经有非常确定的证明对于培养人的数学思维没有任何好处,是一个数学杂技,是一个毒品,是少数人盈利的工具。”3月2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言词激烈,他认为现在各种名校办的奥校,都是变相内外勾结,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出奥数题,小学生解不出来,老师就会告诉学生你到哪里去学。这些名校老师下课了就到奥校去上课。

有人可能会说家长盲从,但是在教育资源均衡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一些示范校、重点学校占据了绝对好的教育资源,面对一个孩子,大多数家长不可能超脱。打击这些每盗,打碎利益共同体,需要政府以及具体的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介入和监管。如果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甚至暗地里内外勾结,推波助澜,可以说是学校失德、政府失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前段时间公布的教育满意度显示,济南市各项指标均列第一,原因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起到了作用。规定不能加课、不能办课外班,有人不听,违反禁令,那好,就通报批评。再发现,就进行严厉处罚。2008年,共有3个城市和10所学校被通报,还有一所民办学校违规,被停止招生。

对于教育乱象,行政监管的力度由此看到,效果由此显现。

在不断调整尝试,逐步击碎制度瓶颈,力促教育资源均衡的前提下,打碎利益共同体,奥数这个海盗自然就没有生存之地了!其实家长和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追求并不算多。哪个家长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有充足的时间在阳光下自由地奔跑?他们只是希望在不能完全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局面下。最起码别让大科学家考虑的数学问题来难为小学生!

奥数本无罪,何故惹祸端

荆楚网宕子

由于曾经热爱数学——不过,却从未参加过什么“奥数”培训班,也没请过什么“奥数”家教——笔者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杨东平教授对“奥数”的攻击:然而;理智却告诉我,杨东平教授关于“奥数教育”的言论确实不无道理——“奥数教育”之害,的确甚于“黄赌毒”。

就我自己来说,也不知什么原因,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喜欢数学——这一爱好对我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并且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在初中阶段,在一种无名的狂热冲动的激励下,我竟然自学了大学数学,并且能解常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自然,“奥数”那点玩意儿也在我的视线之内——什么“鸡兔同笼”呀,什么“韩信点兵”呀,什么“罗素悖论”呀,什么“欧拉七桥问题”呀,我都非常喜欢。我当时做了好几大本数学笔记,甚至还整本地抄下了陈景润的《初等数论》。我对数学的感觉是——简洁,有趣甚至很“美”。数学在我,的确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它训练了我严密的逻辑思维,并最终把我引上哲学的道路——甚至我对文学和艺术的很多看法或理念,都是来自于数学和物理学。

啰啰嗦嗦地讲那么多自身的经历,无非就是想说明,数学——包括“奥数”本身——是无害的,不但无害,对于那些喜爱数学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门可以终身受益的学问。我相信杨东平教授批判的也并非数学和“奥数”本身,而是我们当前的“奥数教育”和对待“奥数”的极端功利性态度。

俗云,“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的结构包括九项智力因素: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虽然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九项智能,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形态,不同的强项和弱项。每个人的智能分布都是不同的。”既然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及强项和弱项各各不同,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强求每个孩子都去学“奥数”,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偏重于某一方面智能的培养,才能达到使孩子的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最终促进多种智能相对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何况,不同智能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每一种智能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因此,不顾儿童的个体差异,而用单一的“数学逻辑智能”去带动和统领其他智能的发展是非常不科学的。

不可否认,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奥数培训,是想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全民奥数”及“奥数热”的产生则不能不说与将奥数班跟高考挂钩或将奥数作为择校利器的这种制度性激励因素有关。说到底,其实就是与高考制度中暗含的激励机制有着莫大的关联,因为很多家长把“奥数”当成了提升儿童智力的手段,认为“奥数”不但能提高数学考试的成绩,还能提高其他科目的成绩,而考试成绩的提高就意味着将来能读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统而言之,前程的好坏取决于高考成绩。而高考成绩的高低则取决于有没有参加奥数培训——很多奥数培训学校与从事“奥数教育”的老师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和更大的利益,也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了家长们的这种错误意识——正是这种高考制度以及培训方和受训方的双重利益共同主导的简单粗暴的“线性思维”和“线性逻辑”堂而皇之地绑架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好学生,贻误、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并且对少年儿童的伤害远远大于黄赌毒和网瘾。

评论员金婕认为,目前“奥数热”难以降温主要是因为很多升学考试都很看重是否参加过奥数比赛,是否获奖等,但只要高考这一主导和笼罩当前所有“教育博弈游戏”和“利益博弈游戏”的“游戏规则”不改变,种种“潜规则”只怕很难得到根除,家长的观念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即使一路过关斩将考进了名牌大学,那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将来都能步步领先、终身领先”,但事实上,在中国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与人事体制下一时领先往往确实意味着步步领先、终身领先——至少,那些落后一步的人要达到领先一步的人目前的状态,将要付出远远多于后者获得相同的东西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如此看来,要解放我们的下一代以及国人的创新能力,需要打倒的恐怕并非仅仅只是“万恶的奥数教育”,而是所有的“培优教育”;需要改变的也恐怕不仅仅只是高考的“游戏规则”,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游戏规则”。

猜你喜欢

奥数智能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