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舍的智慧

2009-09-01柯传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观感科举制度苏州园林

柯传伟

教材的取舍处理艺术指的是科学地、动态地、高效地从课文提炼与组合最佳教学内容的艺术,它解决“教什么最好”的问题。教什么最好?我认为要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为他们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最终能做到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实践以下的取舍。

一、取普遍性,举一反三

《苏州园林》是一篇经典之作,它围绕总特征的四个讲究,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从主要到次要,全文思路清晰,内容易懂,无需花太多时间去教。我取其中的一段来带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文中有这样一个小段: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这种文段结构是一种“说明+观感”的语段结构模式。说明中的“观感”变换了说明的角度,好像已经不再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说,而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着说明对象给人的美好感受。由于有“观感”,有了从“观感”中渗透出来的“评价”,读者便对事物有了更为美好的感受和认识。这种段式结构,可谓实用而美妙。学生体验到了这其中的实用和美妙,然后引导学生在本文寻找出类似的段落:“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本单元《凡尔赛宫》中介绍“镜廊”一段,以及《故宫博物院》、《巍巍中山陵》等文章中都有这种美妙的段落。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取舍,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的解读,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二、取细节描写,由点及面

如何把握文章中的“点”,由点及面,解读人物形象?如何把握作品人物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品味的提高?这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而且涉及一个语文教师创造性取舍文本的智慧。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描写一节,非常精彩,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高超的笔法:一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二是侧面烘托,三是夸张手法。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选取这样一个“点”,就很容易把握《儒林外史》的主旨: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病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对文本的局部挖掘与整合全文进行统一,点面结合,就既兼顾了深度,又有了广度。这样的取舍,定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也是一种智慧吗?

三、取特色,学以致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历来的教学重点是: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运用比照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而我在教本课的时候取重点为:学习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根据这个重点,我设计了四个作业,分组完成:①学习本文景物描写方法,描写校园一角。②人物素描,描写一位老师或同学。③动作描写,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④场面描写,描写一次早读。然后,课堂上大家讨论、分享。同时与文中相关段落联系起来,在比较中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①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②人物素描,作者仅用30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③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④场面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师生读书场面,精彩得让人捧读不厌。有了这样的体验以后,我们的学生对语文欲罢不能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样的取舍,必然是智慧的,因为它根植于实际的土壤,它能够耐心地期待花开花落的生长过程;这样的取舍,必然是沉静的,因为它必须沉淀咀嚼,它需要深思默想;这样的取舍,也必然是活泼的,因为它充满了智慧与挑战,它离不开思想的交锋。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观感科举制度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韶山观感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静美素色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