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几点浅见

2009-08-31

江西教育C 2009年8期
关键词:潜心语文课堂人文

李 艳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时下的语文课堂也真的“新”起来了,“生成”成了时尚,“感悟”成了主流,“对话”成了新宠。各种教学风格和流派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各种各样可参考的蓝本,我们却不知该怎样“扬弃”。笔者以为,在鼓励大胆创新的同时,更应该继承传统的优秀教学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站在现代的角度,给传统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内涵。经过选择性吸纳和涅槃般的重生,才能开出鲜艳夺目的奇葩。

一、人文感悟与语文感悟相辅相成

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必将成为“躯壳”。但人文不能包括、取代语文。人文的感悟是建立在潜心会文和对文字的咀嚼、品味上的。离开了语文,人文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人文感悟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感悟,领悟文章遣字造句的精妙。二者只有结伴同行才能相得益彰,感悟之“花”才能常开不谢,语文课堂也因此能青春永驻。

要让学生理解和领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范例,将语言的增、删、调、改科学运用,以此品味语言的精美,感悟用词的妙处,让学生从这一句、这一段、这一篇的学习中获取方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

此外,要真正感悟语文,必须重视语文习得后的感悟。在课堂上,应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任何技能技巧的感悟、学习与掌握都是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功训练,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这样做或许能使新课堂淡化甚至失落的语文感悟及训练得到理性的回归。

二、“一题探究”与“多元思考”兼顾

“一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课始设定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据此展开思考并解答,即“带着问题读”。在新课标日益推进的今天,这一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首先,它禁锢了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多元思考与解读能力。由于带着问题,学生忙于求答,不可能也不允许去多元解读。这样,让学生多元感悟、张扬阅读个性就成了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不愿意动脑思考质疑,思维能力也就没有了持续生长的空间。其次,带着问题读,由于被教师或问题牵着鼻子,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缺失。为此,有的教师曾以“零问题”的姿态走进课堂。但“零问题”也带来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位。

怎样才能有机地解决好以上弊端并使“教”与“学”得以巧妙结合呢?在教《去年的树》一文时,笔者作了尝试,即以“零问题”为发端,让学生自主探究。由于没有了问题,心理自由了,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我再适时亮出自己的解读,引领学生思考:文中小鸟追问的对象——树桩、大门、火柴、灯火是什么关系呢?这四者有着递进关系,就是离树的本质越来越远。然而,小鸟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可见其心之诚、情之切。

在学生多元感悟之后,教师灵活把握好时机,呈现自己的解读结果,让学生由“一题探究”向“多元思考”转变,让不同的方法巧妙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三、“闹”与“静”相结合

目前的新课堂,为了追求精彩,出现了花样不断翻新的热闹情景:表演、讨论、探究,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然而,在崇尚热闹的背后往往忽视了课堂的“静”。殊不知,“精彩”缘于学生的静思默想,缘于学生的默默阅读、潜心感悟。

语文课堂有时候应该“静”下来,让学生静静地与文本对话,静静地揣摩语言、静静地思考想象,浸淫在语言文字中,从中汲取养分。读写结合也需要静,补白文本、放飞思想更需要静。

笔者在语文教学方面曾作有益探索:每上一篇新课文,留出一定时间,先让学生静静感悟思索,让他们充分发挥、闹腾之后我再解读。解读后,又让他们潜心思考,放飞想象,写出体会,相互探讨,我又再去解读、点评。这样,让他们多次“闹”与“静”相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效果非常明显。活泼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闹中有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崇尚流行,追求的是适合儿童的教学,回归本色的语文。◆(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猜你喜欢

潜心语文课堂人文
人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潜心筑平台 全力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