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2009-08-31潘火盛

江西教育C 2009年8期
关键词:潜藏着课文历史

潘火盛

在历史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 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精心设计一些疑问,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教《三国鼎立》一课时,问学生: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了,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曹操在力量弱小时都能以少胜多,为什么在力量强大后却败给了力量小的孙刘联军呢?于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认真看书,寻找答案,然后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相互补充,答案也就差不多了。

再如上《繁盛一时的隋朝》时,课文对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没有直接阐述,当初步学完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告诉学生要联系隋朝前后历史来分析、归纳这一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探究,教师边点拨。这种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方法,效果不错。

除了精心设疑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如上完《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时,我指着课题问:你们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题是“繁盛一时的隋朝”,而课文只讲了隋朝的繁盛,没有介绍繁盛的时间有多长,那么隋朝繁盛的时间有多长呢?我继续问学生: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位学生就替我回答了。由于我经常鼓励质疑,现在有些学生已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了。我想以后每一篇课文都让一部分人自己提出问题、另一部分人回答问题。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能力就会真正得到提高。

二、 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那就把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例如,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可以通过课文后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彼此交流,正确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口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评价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一节活动课,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剧组,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自编自演,三天后两个组各表演这一历史短剧,看哪个组表演得好。这种完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因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体会,这种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 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的、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必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如讲解七年级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二节“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学课文,把巨著产生的年代、作者、书类、主要内容等在书上画出来,记一记,教师一字不提。当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再提问学生:“你们学完课文后,有没有感觉到当时我国科技发展上潜藏着一种什么危机?”学生对这一问题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了,因为课本介绍的都是辉煌成就,怎么会潜藏着危机呢?这时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从而得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通过这一问题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赋春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猜你喜欢

潜藏着课文历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新历史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在一页页纸张中穿行
2008年高考试题拾贝